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医院应重视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医学实践中以病论病的纯生物模式,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病人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个体差异,与病人建立和谐、平等、相互依赖的平等关系,才能实现治疗目的,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现这种关系的重要手段.为将医学生培养成为自信而又善于与人交流的医务人员,我们认为沟通技能方面的教育应成为实习医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胰岛素抵抗(IK)大鼠模型并观察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及高脂饮食组(HFD),分别予普通饮食及高脂饮食6周,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评价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同时检测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及胰岛素(Ins)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HFD组的大鼠体重、血压、血糖、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5),而钳夹试验的结果显示IR组的葡萄糖输注率(GIR)低于NC组;HFD组出现明显的血脂代谢异常,TC、TG及FFA均高于NC组;HFD组MDA高于NC组,但TAOC和SOD却低于NC组。结论持续6周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IR状况下机体存在明显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出生后入骨髓基质细胞(hB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增殖与分化的特点,探讨其向成软骨方向分化及机制。研究诱导细胞体外与PDLLA/壳聚糖多孔材料复合。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hBMSCs体外培养。应用传五代细胞,经化学限定培养基诱导细胞,设实验对照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及形态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诱导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多糖,RT-PCR检测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将诱导的细胞分别与多孔羟基磷灰石、PDLLA/壳聚糖多孔材料复合,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在细胞载体表面的生长情况。结果:传五代hBMSCs经化学限定培养基诱导后转化成圆形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发现hBMSCs在PDLLA/壳聚糖多孔材料表面增殖良好并分泌大量细胞基质。结论:体外培养hBMSCs经化学限定培养基诱导后可向成软骨方向分化,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PDLLA/壳聚糖多孔复合材料是组织工程良好的细胞载体,有利于细胞的黏附与增殖。  相似文献   
4.
强化管理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保肢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综合强化管理与医疗方法的运用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保肢及生活质量提高的意义。方法 入选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教育中心接受专科糖尿病教员的教育,包括常规糖尿病教育及足部特别教育,教育前后各完成糖尿病知识问卷,到达研究终点时评价强化管理组(n=65)及普通管理组(n=58),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足部防护知识、血糖控制情况、足部溃疡发生率、截肢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的糖尿病一般知识和足部防护知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月无显著性差异(P&;gt;0.05),而干预后1年和2年的差异则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lt;0.001)。强化管理组在HBAlc[(7.1&;#177;2.3)%]、平均收缩压[(142&;#177;10)mmHg]、平均舒张压[(80&;#177;10)mmHg]、总胆固醇[(4.4&;#177;1.1)mmol/L]、三酰甘油[(1.8&;#177;0.9)mmol/L]的改善较普通管理组[分别为(8.5&;#177;4.2)%,(158&;#177;9)mmHg,(92&;#177;10)mmHg,(5.6&;#177;2.6)mmol/L,(2.5&;#177;1.8)mmol/L]显著(t=2.310,9.019,6.647,2.804,2.745,P&;lt;0.05),强化管理组的糖尿病足发生率(7.7%)及截肢率(3.1%)较普通管理组(20.7%,13.8%)显著降低(t=4.347,4.712,P&;lt;0.05)。结论 强化管理有助于减少糖尿病足发生率及截肢率,提高生活质量及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动物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点。方法:实验于2004-07/2204-11在汕头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实验动物模型:选用SD大鼠37只,雌雄不拘。以氯胺酮麻醉,心电监护,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在左心耳和肺动脉圆锥之间结扎血管(即结扎左冠状动脉)。2个月后取材,肉眼观察大体标本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差异,石蜡切片观察结扎冠状动脉后心肌缺血情况。结果: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术中或术后马上死亡大鼠7只(19%),术后6h死亡的大鼠9只(24%),术后1天死亡的大鼠1只(3%),术后1周死亡的大鼠1只(3%),术后4周死亡的大鼠1只(3%),术后6周死亡的大鼠1只(3%),至2个月仍存活的大鼠17只(46%)。②构建的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动物模型,经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镜下可以看到很典型的变性、纤维化。③大体标本肉眼观察也看到很明显的瘢痕形成。④成功构建模型的技术关键是麻醉程度的控制、术后呼吸道的管理和冠状动脉的定位。结论:①模型的构建关键在于手术当时和围术期,大鼠在手术1周后发生死亡的事件明显减少,能较好地存活。②实验建立的缺血模型,缺血确切,可较理想地复制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过程。③慢性模型的构建成功率仍比较低,其中麻醉程度的控制、呼吸道的管理和冠状动脉的定位是本模型成功建立的关键。④结合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最后判断心肌缺血程度是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术当时心电图改变只是很好的辅助指标,不是结扎当时判断冠状动脉结扎效果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强化管理与医疗方法的运用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保肢及生活质量提高的意义。方法入选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教育中心接受专科糖尿病教员的教育,包括常规糖尿病教育及足部特别教育,教育前后各完成糖尿病知识问卷,到达研究终点时评价强化管理组(n=65)及普通管理组(n=58),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足部防护知识、血糖控制情况、足部溃疡发生率、截肢率的差异。结果两组的糖尿病一般知识和足部防护知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干预后1年和2年的差异则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强化管理组在HBA1c犤(7.1±2.3)%犦、平均收缩压犤(142±10)mmHg〗、平均舒张压犤(80±10)mmHg犦、总胆固醇犤(4.4±1.1)mmol/L犦、三酰甘油犤(1.8±0.9)mmol/L犦的改善较普通管理组犤分别为(8.5±4.2)%,(158±9)mmHg,(92±10)mmHg,(5.6±2.6)mmol/L,(2.5±1.8)mmol/L犦显著(t=2.310,9.019,6.647,2.804,2.745,P<0.05),强化管理组的糖尿病足发生率(7.7%)及截肢率(3.1%)较普通管理组(20.7%,13.8%)显著降低(t=4.347,4.712,P<0.05)。结论强化管理有助于减少糖尿病足发生率及截肢率,提高生活质量及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动物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点。方法:实验于2004-07/2004-11在汕头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实验动物模型:选用SD大鼠37只,雌雄不拘。以氯胺酮麻醉,心电监护,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在左心耳和肺动脉圆锥之间结扎血管(即结扎左冠状动脉)。2个月后取材,肉眼观察大体标本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差异,石蜡切片观察结扎冠状动脉后心肌缺血情况。结果:(D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术中或术后马上死亡大鼠7只(19%),术后6h死亡的大鼠9只(24%),术后1天死亡的大鼠1只(3%),术后1周死亡的大鼠1只(3%),术后4周死亡的大鼠1只(3%),术后6周死亡的大鼠1只(3%),至2个月仍存活的大鼠17只(46%)。②构建的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动物模型,经石蜡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镜下可以看到很典型的变性、纤维化。③大体标本肉眼观察也看到很明显的瘢痕形成。④成功构建模型的技术关键是麻醉程度的控制、术后呼吸道的管理和冠状动脉的定位。结论:①模型的构建关键在于手术当时和围术期,大鼠在手术1周后发生死亡的事件明显减少,能较好地存活。②实验建立的缺血模型,缺血确切,可较理想地复制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过程。③慢性模型的构建成功率仍比较低,其中麻醉程度的控制、呼吸道的管理和冠状动脉的定位是本模型成功建立的关键。④结合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最后判断心肌缺血程度是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术当时心电图改变只是很好的辅助指标,不是结扎当时判断冠状动脉结扎效果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棕榈酸对3T3-L1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蓄积的影响,建立肥大脂肪细胞模型.方法:分别用0.0、0.1、0.2和0.4mmol/L棕榈酸诱导成熟3T3-L1 48b,用油红O染色法鉴定脂肪细胞,用甘油三酯酶法测定胞内甘油三酯浓度,采用细胞总蛋白浓度对胞内甘油三酯浓度进行校正.结果:0.0、0.1、0.2和0.4 mmol/L棕榈酸组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5.0±0.6)、(6.9±1.4)、(5.7±0.5)和(5.6±0.7)μmol/mg,0.1 mmol/L棕榈酸组可引起造模组甘油三酯的浓度增加(P<0.05).结论:0.1 mmol/L棕榈酸能诱导成熟3T3-L1内甘油三酯蓄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第一时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CSII,对照组仅皮下胰岛素注射,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采用IVGTT试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2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与治疗前对比IVGTT试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升高,治疗组比较对照组IVGTT试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病因的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的病因以及不同病因中晚期CK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7-03~2010-09间,我院肾内科住院CKD 235例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病历资料,分析CKD的病因和不同病因的中晚期CKD患者(CKD IV~V)临床特点.结果 235例CKD患者中,慢性肾炎79例(36.2%)、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