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ERCP联合MRI在诊断胰胆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均行ERCP与MRI检查,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活检及病理证实为胆总管结石45例、胰腺癌20例、胆管癌并梗阻12例、慢性胰腺炎8例、胆道蛔虫感染5例,临床表现为黄疸、反复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结果 ERCP对胆总管结石、胰腺癌、胆管癌并梗阻、慢性胰腺炎、胆道蛔虫感染诊断准确率依次为95.56%、100%、75.00%、87.50%、100%,MRI诊断准确率依次为86.67%、85.00%、75.00%、87.50%、80.00%,ERCP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略高于MRI诊断准确率,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与MRI胰胆管疾病的影像特征表现不同。结论 ERCP与MRI对诊断诊断胰胆管疾病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诊断疾病准确率,并可根据影像特点互补诊断。  相似文献   
2.
陈子洋 《四川医学》2007,28(6):629-629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4岁。发现血糖升高2年,双下肢皮下结节3个月。患者于2005年3月1日入院,入院前2年体检发现血糖升高,1年前发现胰腺囊肿,3个月前双下肢出现皮下结节,蚕豆大小,从双足部逐渐向小腿、大腿及臀部发展。1个月前双足及小腿部皮下结节出现红肿疼痛,无溃烂。患者既往史无特殊,无巨大胎儿生产史。家庭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成人迟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LADA)患者的临床特征,CD38基因在内切酶PvU Ⅱ位点多态性及Arg^140Trp突变频率。方法对44例LADA、6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25例正常人(NC)的临床生化指标、胰岛自身抗体、血浆C肽水平及CD38各基因型、等位基因进行比较。结果LADA的高发年龄段在30~50岁,存在体重肥胖及超重者。LADA和T2DM存在CD38基因B/B、A/B多态,NC组无多态存在,均为B/B。三组中都未发现CD38Arg^140Trp突变。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LADA的发病与CD38基因的多态性和CD38Arg^140Trp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PU)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约95%~99%的PU 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故又分别称为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PU 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 Meckel 憩室[1]。GU是全球性多发病,发病率10%~12%,常见于男性,以青壮年居多,GU 的癌变率5.6%,因此尽早正确诊断是防止胃癌发生的重要举措[2]。本文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探讨胃体溃疡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前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低位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前向推进方式行ESD切除的25例低位直肠LST患者,记录病变内镜特征、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术中搏动性出血、穿孔、术后病理、随访结果等。结果 25例共25处病变一次性成功切除,病变平均长度4. 5 cm,平均累及范围1/2周。病变延续至齿状线者占88%(22/25),病变大于2/3周者占36%(9/25),病变累及全周者占4%(1/25)。病变内镜分型:结节混合型占52%(13/25),颗粒均一型占48%(12/25)。操作时间30~180 min,平均118 min。术中搏动性出血5例,均于内镜下止血成功。无穿孔发生。术后少量便血6例,发热4例,无迟发性穿孔发生。术后病理提示轻–中度异型增生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黏膜内癌4例,合计早期大肠癌占60%(15/25)。标本基底累及1例,无黏膜下层累及病例,合计内镜下完整切除率96%(24/25)。随访期9~27个月,平均18. 5个月,25例患者随访至今无病灶残留或复发。术后直肠狭窄1例,但可耐受,未作镜下治疗。结论低位直肠LST累及齿状线者多见,但黏膜下浸润少见,内镜干预可行。前向ESD切除低位直肠LST可有效克服肛管直肠角的解剖不利因素,提高切除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病变残留或复发,应作为低位直肠LST保肛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陈子洋  刘晓岗 《四川医学》2011,32(10):1627-1628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及内镜诊断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诊断的上消化道Dieulafoy病例11例,总结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Dieulafoy病11例,病变部位分布:胃底体交界后壁6例,前壁1例,贲门1例,球部前壁1例,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内1例、残胃吻合口1例。全部患者均以急性呕血就诊,接受内科止血治疗,但减量或停药时均再次出血。内镜检查次数1~3次,平均1.8次方得以确诊。全部患者均为一处病灶,镜下表现为直径2~8mm圆形或椭圆形糜烂或浅溃疡、搏动性出血灶或血管残端,均接受钛夹止血治疗,数量2~9个,平均4.1个。随访观察6~12个月,其中10例无再次出血,1例复发出血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 Dieufaloy病多见于中老年,呈潮汐式出血。生长抑素治疗有效,但仅可短期内控制出血,而有助于再次内镜下搜寻病灶。反复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成功率。病灶部位仍以传统的胃底体交界多见,但不可忽视其他部位的检查。钛夹止血效果可靠,可有效避免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正>病例男,45岁,因“胸背部疼痛9月,加重3月”入院,3月前疼痛加重伴双下肢麻木,活动后明显,卧床休息无明显减轻。专科查体:脊柱上胸段棘突及椎板叩压痛,右前肋区压痛,T6椎体以下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0级,会阴部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既往史:10年前因口腔肿瘤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早期食管癌患者68例,依据内镜下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行MBM者35例(MBM组)与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者33例(ESD组),比较2组病灶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MBM组手术时间((31.3±4.0)min)低于ESD组((47.2±4.6)min)(t=-15.195,P=0.000),2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24个月,2组均无病灶局部复发。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MBM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