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0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24篇
内科学   100篇
皮肤病学   33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110篇
综合类   332篇
预防医学   134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107篇
  1篇
中国医学   17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穴位贴敷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行为学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IFN-?)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哮喘模型组)、C组(地塞米松组)、D组(穴位贴敷2 h组)和E组(穴位贴敷4 h组)。以鸡卵白蛋白(OVA)制备大鼠哮喘模型,14 d后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大鼠治疗前后引喘潜伏期和发作总持续时间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测血清中IgE、IL-4和IFN-?水平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引喘潜伏期显著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病理显示肺组织炎症明显;IgE、IL-4显著升高,IFN-?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治疗后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哮喘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肺病理组织观察显示穴位贴敷后支气管及肺实质炎性改变显著改善;血清中IgE和IL-4水平显著降低,IFN-?水平显著升高(P0.05)。D组、E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可以通过改善肺组织炎症,减低Ig E、IL-4,升高IFN-?的表达来治疗哮喘,且不同贴敷时间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2年广东省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02年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及抗原性变异情况。方法 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和鸡胚进行流感病毒分离,用交叉血凝抑制实验对毒株进行抗原性分析;提取病毒RNA,用一步法RT-PCR扩增血凝素基因(H3A),产物纯化后,并将其克隆到pMD18—T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2年1-10月共获得流感病毒246株,其中H3N2亚型210株,占85.4%,H1N1亚型2株,占0.8%,B型34株,占13.8%;2002年流感流行的高峰是6月;抗原性分析显示,2002年广东省H3N2亚型流感病毒A/粤/236/2002和2001年流行株A/粤/448/2001以及目前国内代表株A/闽/151/2001的抗原比分别是5.6和4.0;其HAl区氨基酸序列和国际代表株A/悉尼/5/97同源性为94.2%,有19个氨基酸差异,其中发生在抗原决定族A、B、E上的有6个,受体结合部有3个。结论 2002年广东省流感病毒以H3N2亚型为主,其流行的分子基础是基因变异导致抗原性发生漂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临床剂量学和照射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使得放射治疗的质和量有了很大提高,放射治疗的基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这是放射治疗最理想的治疗技术,要使治疗区的形状与靶区形状一致,必须从三维方向上进行剂量分布的控制,立体定向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正是使高剂量区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形状一致,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增益。  相似文献   
4.
Marshall-White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rshall-White综合征临床少见,近几年来报道逐渐增多,自1994年以来国内已有20例报道[1-4]。为分析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我们对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1999年10月至2006年6月所诊治的10例该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9.4±5.5)岁。其中2例为学生,2例为公司职员,其余6例为工人。病程1~3年。所有患者均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上下肢白斑而就诊。皮肤科检查:四肢(以前臂及小腿伸侧为主,包括手背和足背)呈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其上散在直径1~2cm苍白色斑点,边界清,形状不规则,似大理石样…  相似文献   
5.
有相当比例的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伴有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近10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营养状态,国外学者报道其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27%。71%;国内有报道25%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门诊病人存在营养不良,几乎50%住院病人有明显  相似文献   
6.
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和受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和受体分析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袁石初,焦化波,李基业,陆连荣,陆家齐乳腺增生为中年以上女性的常见病,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因此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三苯氧胺为非甾类抗雌激素药物,已广泛用于性激素依赖性乳癌...  相似文献   
7.
确炎舒松A治疗增生性疤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炎舒松A治疗增生性疤痕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26001)陆家伦南通医学院附院皮肤科曹双林门诊共收治各种增生性疤痕16例,其中4例为手术切口疤痕。3例为座疮后疤痕,9例为疤痕疙瘩。病程最长者21年,最短者3月;疤痕数目及大小不等,最多者14块,最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氯胺酮对荷包牡丹碱诱导PCI2细胞内Ca^2+浓度波动方式的影响。方法使用含25ng/LNGF的DMED培养基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皿中培养PCl2细胞;与终浓度10gmol/L的Ca^2+指示剂Fluo-3 AM ester共孵育30min洗涤后,加入终浓度50gmol/L荷包牡丹碱;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选定多个细胞分别测定荧光强度的变化;随后加入氯胺酮,记录细胞荧光强度的改变。在试验结束前依次加入Triton X-100和EGTA分别记录单个细胞最大荧光强度(Fmax)和最小荧光强度(Fmin),以计算细胞内Ca^2+的相对强度。结果氯胺酮不改变荷包牡丹碱诱导PCl2细胞内Ca^2+浓度波动的基线,但抑制细胞内Ca^2+浓度升高的幅度(P〈0.05),缩短相邻波峰间的时间间隙(P〈0.05)。结论氯胺酮不仅改变荷包牡丹碱诱导PCl2细胞内Ca^2+浓度升高的幅度,而且改变Ca^2+浓度波动的周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和卡托普利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及内生肌酐清除率 (Cr-C)的影响。方法 选择 6 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Cr -C在 5 0 .0ml± 19.4ml/ (min·1.73m2 ) - 1之间。随机分成伊贝沙坦组 (n =34)、卡托普利组 (n =34) ,对 2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降压幅度、Cr -C的比较。结果 伊贝沙坦和卡托普利对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同样有效 ,但前者提高Cr-C的作用明显优于后者 ,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1)。伊贝沙坦组未见干咳现象 ,卡托普利组干咳发生率为 17.6 %。结论 伊贝沙坦不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还能较卡托普利更好地提高Cr-C、改善肾功。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难愈创面影响着全球数百万危及生命的个体,可能导致截肢和严重的疾病[1]。微血管病变所致的局部组织缺血微循环障碍是创面难愈的主要原因之一[2]。国内外学者应用内皮细胞治疗缺血性疾病已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内皮细胞难以获取且为终末细胞,无法在体外大量扩增而受到限制[3]。近年来,血管组织工程的发展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