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出院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92例出院前抑郁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用药指导、心理康复指导、合理膳食指导、自我照顾技巧训练,并定期电话随访。随访1~2年,调查患者出院后1年和2年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患者出院2年后服药依从性有所降低;但出院后1年和2年服药依从性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能维持出院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抑郁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惠州市惠城区开展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的效果。方法 观察惠城区按“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卫生工作模式开展社区精防工作前、后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参与率、肇事率、年均复发次数与住院次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惠州市惠城区开展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近3年来,精神疾病患者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参与率显著提高;精神疾病患者肇事率、年均复发次数与住院次数显著下降。结论 惠州市惠城区开展的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Orem自护模式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Orem自护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及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RPO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8周后ADL、NOSIE及IRPO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P<0.01)。结论:将Orem自护模式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发掘患者自护潜能,有效提高患者自理行为和社会功能,进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抑郁焦虑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92例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得分为(40.28±9.23)分,抑郁平均得分为(45.86±9.78)分,两组数据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相较于其他人群焦虑、抑郁状况严重,应对其提供心理咨询、保健服务和有效的社会支持,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Orem自护模式在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精神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将Orem自护模式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采用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进行评分)、护士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OSIE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护理前后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各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rem自护理论可加快老年精神病患者症状的改善,降低社会功能缺陷的程度,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资”企业男、女劳工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方法采用SCL-90量表,对7779名“三资”企业男、女劳工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⑴“三资”企业男、女劳工SCL-90各统计指标、各因子平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U检验,P<0.01)。⑵“三资”企业女劳工SCL-90的总分、总均分明显高于男劳工。⑶“三资”企业男劳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5.5%~38.7%(20.4±13.2)%,女劳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2.9%~41.8%(24.2±8.9)%,女劳工心理问题的平均发生率比男劳工高;但男劳工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方面明显高于女工,后者在抑郁、敌意、恐怖、强迫、精神病性方面明显高于前者。结论“三资”企业男、女劳工在一系列心理社会因素的长期困扰下,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女劳工比男劳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男、女劳工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显著的差别,男劳工主要出现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女劳工主要出现抑郁、敌意、恐怖、强迫、精神病性等。  相似文献   
7.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应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给予精神科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2周后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干预8周后生活质量评分、用药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2周后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干预8周后生活质量评分、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个体、团体、家庭"三位一体"心理干预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并观察其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应对及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个体、团体、家庭"三位一体"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ed coping stye Questionnaire,SCSQ)和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e Questionnaire,DSQ)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分数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分数低于对照组;成熟型得分高于对照组,不成熟型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团体、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理干预,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其应对及防御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亲属的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对65例老年痴呆患者的亲属进行为期3周的行为干预,并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对干预前后的应付方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行为干预后老年痴呆患者的亲属退避及自责的消极应付方式较干预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求助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应付方式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干预能提高老年痴呆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情感表达方式和消极的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模式对重性精神病患者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8 60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采取规范化管理治疗,内容包括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健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技术网络,组织各类相关人员培训,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等.比较开展规范化管理治疗前后重性精神患者防治效果.结果 开展规范化管理治疗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显好率、社会参与率、服药依从性分别从14.66%、31.55%、25.97%提高至86.40%、91.79%、73.30%(P<0.01);规范化管理的患者肇事肇祸率从3.07%下降至0.55%(P<0.01).结论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提高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