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3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近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因其对眼底造成的不可逆性改变。高度近视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近视进一步加重,甚至失明。但近视的筛查经常遇到患儿近视度数不高,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有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这种隐匿性的高度近视改变在诊疗过程中极容易被忽视。本文旨在总结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文献,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临床研究提供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09/2020-09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眼纳入研究,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眼)和对照组(29例58眼,普通近视儿童)。比较两组儿童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情况,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基线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其中黄斑中心凹、外环区下方和颞侧处视网膜厚度有显著差异(均P<0.05)。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D≤屈光度≤-1.00D儿童外环区颞侧、-2.00D<屈光度≤-3.00D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轴、眼压、角膜曲率均无相关性(P>0.05),与屈光度呈负相关性(r=-0.201,P<0.05)。

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较相应屈光度数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全视网膜光凝(PRP)+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3/2018-10收治的NVG患者44例44眼,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玻璃体切割+PRP+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22例22眼(A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PRP治疗的患者22例22眼(B组)。术后随访6mo,观察患者视力、眼压、眼压控制率、新生血管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眼压无差异(46.2±9.41mmHg vs 49.1±10.15mmHg,P>0.05),治疗后1wk,1、6mo A组患者眼压均低于B组(P<0.05)。治疗后6mo,A组视力、眼压控制率(95%)、新生血管消退情况(91%)均优于B组(P<0.05),但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PRP+小梁切除术治疗NVG安全有效,可稳定持久地控制眼压,改善部分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脉冲式高压静电微囊制备仪制备出APA-MSCs微囊复合体,在成囊后第1天和第4天运用荧光素双醋酸酯/溴化乙锭(FDA/EB)染色确定MSCs成活率。采用离心破囊方法破囊,培养并观察破囊后MSCs形态和成骨作用等。结果微囊化后细胞在其内存活率约70%~80%;破囊后的细胞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经茜素红染色证实具有成骨潜力。结论MSCs在APA微囊内生长良好,保持干细胞特有生长分化,APA微囊可用于对MSCs进行免疫隔离。  相似文献   
5.
LASIK单区与多区切削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LASIK单区与多区切削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患者67例(134只眼),按术前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分为A组(-6.00~-9.00D)70只眼,其中单区切削组40只眼,多区切削组30只眼;B组(-9.00~-13.00D)64只眼,其中单区切削组28只眼,多区切削组36只眼。术后1天、1周、1、3、6及12个月随诊并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手术切削时间和深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角膜厚度。结果 术后视力、屈光度、角膜厚度均于术后6个月稳定。随术前屈光度增加,术中切削时间和深度增加;术后视力降低,欠矫或回退增加;术后角膜厚度降低。同单区切削相比,多区切削术后屈光度较高,但术后视力并无差别,且切削时间较短,切削深度较浅、术后角膜较厚。结论 对于高度和超高度近视患者,多区切削能在获得相同远期疗效的同时,保证安全和稳定。因此对于高度超高度近视特别是角膜较薄患者,值得考虑采用多区切削。  相似文献   
6.
视野和视诱发电位检查在垂体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垂体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各种肿瘤的9%-11%[1],占鞍区肿瘤的72.70%[2].由于鞍区位于颅底,肿瘤早期常无颅内高压及其它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但视神经和视交叉常因肿瘤的压迫,或因肿瘤引起视交叉腹面中央区供血障碍,损害视功能,在疾病的早期表现为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3]等视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近视患者眼底、视野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对拟行LASIK的124例(248眼)近视患者术前行眼底及视野检查。结果眼底检查发现各种视网膜病变者49眼,其中视网膜变性36眼、视网膜浅层脱离4眼、视网膜裂孔8眼、眼底出血1眼;视野检查发现局限性暗点28眼、弧形暗点13眼、广泛性视野缺损8眼。结论部分近视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眼底病变及视野变化,对于近视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进行眼底及视野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的新技术,并探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 2012年1月收治28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的功能.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4~51岁,平均(33.6±11.2)岁;采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手术时间在伤后1~7d,平均(3.5±2.3)d,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练.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4~ 18月,平均6.4月,脱位全部复位,无再脱位.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A级21例,B级7例.结论 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创伤小,固定牢固,操作方便,是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满意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评价闭合复位经皮DHS 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2007 年1 月至2012 年3 月我院收治60 岁及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Tronzo-Evans 分型ⅠIV 型患者53 例,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VAS 疼痛模拟视觉量表评分的分值,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的优良率.结果 53 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有4 例失访,49 例患者术后获得3~25 个月(平均3~13.5 个月)随访,1 例出现固定物切出,1 例出院后16 天在家中死亡,疗效的优良率95.92%.手术时间45~85min,平均56min ;手术切口长度2~4.5cm,平均3.2cm ;手术失血量40~100ml,平均65ml,术后24hrVAS (模拟视觉量表评分)分值1~3 分,平均1.83 分,无切口感染,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DHS 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Tronzo-Evans 分型Ⅰ-IV 型骨折的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