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食管在主动脉弓、左侧主支气管及左心房处有3个正常生理性压迹,食管周围组织病变也可推压食管形成病理性压迹,但食管中下段主动脉性反向压迹少见。作者收集食管中下段主动脉性反向压迹13例,对其成因和X线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其认识。  相似文献   
3.
急性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大咯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目前已应用于咯血的治疗,但文献报道所用的栓塞材料和方法各有差异,得到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各自不同。笔者收集了自1999年4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经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31例急性大咯血患者资料,对急性大咯血的支气管动  相似文献   
4.
CT引导胸穿肺活检对纤支镜阴性的肺部肿块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胸穿肺活检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阴性的肺部肿块患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90例肺部肿块患接受CT引导下经胸穿肺活检,其中43例患曾接受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又检查结果为阴性,回顾性分析了该43例患的病理结果、肿块大小和穿刺并发症情况。结果:发现恶性26例(腺癌11例、鳞癌8例、支气管肺泡癌3例、未分化癌和腺鳞癌各2例);良性4例(结核2例、结节病1例、炎性假瘤1例);仍有13例未能明确结果,该13例中有6例因诊断或治疗的原因行手术治疗,发现5例为恶性(鳞癌2例、未分化癌1例、小细胞癌1例、腺癌1例),1例为良性病变(结核)。结论:CT引导下经胸穿肺活检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阴性的肺部肿块患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它的明确诊断率与部位关系不大,而与肿块的大小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目的:分析应用切割穿刺针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连续的290例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患者。回顾性总结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并发症及其发生率与穿刺部位,穿刺针直径,穿刺针所经肺组织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290例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患者中,发生少量气胸69例(23.8%),中等量气胸11例(3.8%),肺内出血46例(15.9%),皮下气肿1例(0.3%),咯血2例(0.7%),胸腔出血2例(0.7%),经统计学分析,穿刺针所经肺组织深度不同的病例组之间,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穿刺针对经肺组织深度相同的病例中,不同部位之间穿刺活检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可行的诊断方法。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发生率以气胸和肺内出血为多见,发生多与病变所在部位关系不大,而随穿刺 针经过肺组织的深度的增深而增高。  相似文献   
6.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表现,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表现及文献资料对其影像特征进行讨论。结果:5例病人均接受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有延迟扫描。2例脾肿大,4例表现为脾脏散在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病灶,绝大多数病灶直径<2cm,1例表现为脾脏巨大肿块。CT平扫所有病灶密度与正常脾脏组织差异微小,病灶显示不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显示清晰,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部分稍有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密度与正常脾组织接近,病灶基本消失。1例巨块形肿块病人还接受了腹部MRI检查,病灶T_1WI显示不明显,T_2W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信号肿块,其中心部分有轮辐状高信号区;FSPGR动态增强扫描,病灶随着时间延迟,强化程度逐渐增强,增强早、中期中心表现为轮辐状低信号区,于延迟期病灶完全强化,其中心轮辐状低信号区域信号反而略高出周围组织信号。肿瘤病理:肿瘤都是由类似于脾窦吻合的血管腔组成,部分区域呈囊状扩张,内衬单排立方或柱状内皮上皮,细胞无异型或核分裂,可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结论:病灶延迟强化填充、MRI T_2WI低信号的特征,有助于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及邵逸夫医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19例早期有腹腔渗液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例,进行CT引导下置管引流治疗。结果19例患者共行24次穿刺置管引流,所有病例行CT引导下置管引流后症状均减轻,其中13例病例引流后症状明显好转,行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6例症状有缓解,后再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8例治愈出院。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定位准确,患者耐受性好;有较高的辅助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二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1991年由Falk等第1次提出的,据笔者所知,国外仅有10余例影像学报道,国内尚未见有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4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 h"于2008年4月27日来院就诊时伴言语含糊,口角左歪、流涎;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体检:体温37.0℃,脉搏82次/min,血压130/80 mmHg(1mmHg:0.133 kPa),意识清楚,言语含糊,两侧眼球活动自如,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视野粗测右侧偏盲,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伸舌右偏.颈软,右侧肢体肌力0级、浅感觉减退,右侧巴氏征阳性;左侧肢体肌力、感觉正常,病理征阴性.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85.5%,其余正常;血电解质提示血钾3.43mmol/L,其余基本正常;PT/APTT13.4s/35.7s.  相似文献   
10.
膝部骨挫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借助于优越的组织对比度 ,MRI常被用来评价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膝外伤后韧带或软骨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MRI除了能够提供丰富的软组织信息外 ,在显示骨质本身的创伤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能检出X线和CT无法显示的骨挫伤 ,常常成为检查目的以外的另一种发现。国外已有研究报道了该项诊断的临床价值。认识与检出骨挫伤对于创伤性质的明确、程度的判断 ,对病变的处理均有较大意义。目前 ,国内多数相关科室的临床医师对MRI检出隐性创伤的独特价值尚不甚了解 ,笔者旨在帮助有关人员了解MRI诊断骨挫伤的确切效果、影像表现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