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女性,39岁,主因头部和颈部不自主运动9个月,于2015年5月12日入院。患者于9个月前(2014年8月中旬)孕6周感冒后,自觉双眼发干、畏光,眼球转动时摩疼感,挤眼可缓解,相继出现不自主咂嘴、抬舌、咬牙,右侧面部紧绷感;2014年9月上述症状更加明显,并出现发音不清、音量减小、音调升高,饮水呛咳,咀嚼速度增快,右侧颈部僵硬感。2015年2月出现持续性向右侧斜颈,不自主点头,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动症"。2015年3月上述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缩窄环术前后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与三叉神经的组织学改变,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为治疗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在大鼠一侧三叉神经分支眶下神经(ION)行缩窄环术(CCI),观察术后不同时段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及三叉神经组织学改变。结果:1.术后2周到8周,在ION支配区域内,大鼠出现痛觉超敏现象,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术后4周开始逐渐恢复,术后12周左右恢复至术前水平。2.术后2周,I0N-CCI区域神经纤维肿胀,髓鞘脱失,正常结构消失;术后4到8周,神经纤维仍有脱髓鞘改变;术后12周神经纤维密度均匀,髓鞘与轴突比例恢复正常。结论:慢性缩窄环术后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与其局部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及病理机制至今不明,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和皮层扩布性抑制学说。动物模型正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本文拟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内分泌科门诊符合MS诊断标准的患者61例为MS组,同时选取同期该院门诊查体健康人群5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 MS组血清NT-proBNP水平为(112.6±18.6)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0.3±5.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与静脉空腹血糖水平(FPG)、腰臀比(WHR)、收缩压(SBP)和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0、0.626、0.595、0.595,P0.05);血清NT-proBNP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r=-0.745,P0.05)。结论血清NT-proBNP与MS密切相关,血清NT-proBNP水平可作为评估MS患者早期预防高危因素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建立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观察经典止痛药物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对清醒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验证此模型的可靠性。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前及给药后40 min分别给予5 min持续电刺激,观察清醒状态下大鼠用药前后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的行为学指标为甩头次数和过度理毛时间。结果对照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以及对照组与布洛芬组甩头次及理毛时间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氨基酚组及布洛芬组对模型动物行为学影响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明显改善模型动物的头痛症状。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电刺激的头痛模型切实可靠。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神经系统的离子通道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脑功能异常,其患病率女性约为18.2%,男性约为6.5%[1],根据有无先兆症状可主要分为有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MA)和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MA患者头痛发作之前伴有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而MO患者只有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畏光等伴随症状。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远未完全明确,目前一般认为其先兆可能和皮层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有关,而头痛及其伴随症状则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导致。离子通道病(channelopathy…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有结膜充血及流泪的单侧短暂持续性神经痛样头痛(SUNCT)和阵发性偏侧头痛(P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UNCT患者和3例PH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5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眼眶、颞部的剧烈疼痛,并伴有同侧的颅内副交感神经激活症状,持续时间从20秒到30分钟,每天发作频率从8次到100次;S...  相似文献   
8.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的常见病因之一,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通过穿刺,直接把臭氧和胶原酶注射到椎间盘内,通过化学溶解髓核,到达减压、消除炎症的目的[1,2]。因其创伤小、效果好,对患者很有吸引力。但相关并发症报道较少。我院1例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对糖尿病足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73例糖尿病足病患者作为糖尿病足病组(DF组),随机抽取5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DM组),选取63例同期健康者体检作为对照组(NC组)。测定三组间一般临床资料、血清Hcy水平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y对糖尿病足病患者的影响。结果 DF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DM组和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和Hcy水平是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胆红素和Hb是糖尿病足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Hcy是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早期检测可能对糖尿病足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参数电刺激上矢状窦对大鼠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参数电刺激上矢状窦对大鼠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方法:使用L9(34)正交表,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立电刺激参数为频率、脉宽、电压,每个因素各分为3个实验水平,分别是1Hz、5Hz、30Hz,250μs、500μs、1000μs和3V、6V、9V。暴露SD大鼠上矢状窦旁硬脑膜,按照正交表的刺激参数组合顺序刺激硬脑膜建立偏头痛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定硬脑膜血流量,比较不同实验组血流量较基线的增加比率。结果:3种水平刺激参数对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频率、脉宽、电压,只有频率对硬膜血流量的影响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F=27.728,P<0.05),而脉宽(F=2.855,P>0.05)和电压(F=2.418,P>0.05)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刺激频率是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偏头痛模型的3种参数中影响硬膜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