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病致心脏结构改变和心律失常的联系。我们分析了362例,发现高血压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多于室性(前者86.7%,后者67.9%)早期即出现,发生率与左房大小有关,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谭艳武  罗伟陵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60-2162,216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 )形成与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浓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90%的患者55例,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级16例,1级14例,2级15例,3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 PD-ECGF浓度;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0和1级组血清PD-ECGF水平明显低于2和3级组。CCC分级与血清PD-ECGF浓度水平呈正相关(r=0.86, P<0.01)。血清PD-ECGF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93,P<0.01)。[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随着血清PD-ECGF浓度增加,其侧支循环越发达,因此PD-ECGF可能促进了CCC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随机入选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中青年(〈60岁)、老年(≥60岁)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两组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中青年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miR-423-5p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筛选110例不同亚型的冠心病患者及相对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血浆及PBMCs中miR-423-5p的表达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浆及PBMCs中miR-423-5p的表达较非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在血浆及PBMCs中,SAP、UAP、AMI组miR-423-5p的表达较CON组明显升高,且随着疾病的进展,miR-423-5p的表达逐渐升高,然而SAP与CON组无明显差异;血浆中miR-243-5p的表达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423-5p的表达呈正相关;冠心病患者PBMCs中miR-423-5p水平多支冠脉病变组高于单支冠脉病变组,双支冠脉病变组高于单支冠脉病变组。结论 :miR-423-5p的表达上调,该指标有望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的标记物或治疗靶点及间接评估冠脉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筛选255名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检测P2Y12外显子C34T和G52T多态性。测定服氯吡格雷前及服该药300mg后6 h血小板聚集率。结果:P2Y12外显子C34T、G52T的位点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16.01%和25.00%,其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5μmol/L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实验中,34T突变型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的程度显著大于34C野生型组;52T突变型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的程度显著小于52G野生型组。结论: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存在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P2Y12受体外显子C34T突变增强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G52T突变减弱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选择2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级,将病人分成A组(心功能Ⅱ级,n=124),B组(心功能Ⅲ级,n=74),C组(心功能Ⅳ级,n=54),应用尿酸氧化酶法测定血尿酸浓度,并分析患者心功能程度与血尿酸浓度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血尿酸浓度为(338.3±87.9)μmol/L,高尿酸血症.(HUA)发生率为30.65%,B组患者血尿酸浓度为(406.5±123.1)μmol/L,HUA发生率为45.9%,明显低于C组患者的(489.4±173.2)μmol/L,59.3%(P〈0.01),且呈正相关。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差异非常显著(P〈0.05),随心功能分级增高心衰加重,血尿酸水平越高(P〈0.05);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越高。【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相关,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判定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8.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随机入选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中青年(〈60岁)、老年(≥60岁)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两组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中青年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酶免自动分析系统测定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入院后1d、3d、7d和14d血肝细胞生长因子值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A组患者HGF无明显变化。SA组患者各时间点HGF均高于对照组。UA、AMI组患者HGF在7d达高峰值,且各时间点HGF均高于SA组。入院后7d AMI组HGF高于UA组患者。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冠心病患者表达升高,可能与冠脉受损和心肌缺血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血浆浓度的变化规律,为早期诊断心功能不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无心功能不全症状的高危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NT—proBNP浓度,依据NT-proBNP水平将120例受试者分为NT—proBNP升高组(试验组)和NT-proBNP正常组(对照组),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心室最大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心室最大充盈速度(E/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对两组样本各项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NT—proB—NP水平和各项心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各指标均较对照组差(P〈0.05),提示存在心功能不全。【结论】无症状人群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NT—proBNP可作为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依据之一,其升高程度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