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归纳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一般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3月—2020年8月所有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对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7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4例[2例术程平稳;2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经过积极降压1例最终完成手术、另1例取活检后终止手术(院外积极酚苄明准备,3月后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程平稳;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3例(包括上述因术中血压无法有效控制中止手术者1例),平均手术时间130(30~180)min,平均术中出血30(20~50)mL。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5 d后恢复良好出院。1例发现肿瘤远处转移建议转外院继续治疗。7例均获随访,全身转移1例于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其余6例症状均有所改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复发征象。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往往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手术为一线治疗方式,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体现出微创优势,术后恢复快,部分选择性病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同样可取得良好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2.
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我们采用2%利多卡因膀胱肿瘤基底部黏膜下注射预防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阑尾炎及细菌性痢疾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尽管两者的病因及病理过程有所不同,临床上却常有相同之处,当表现不典型时则可误诊。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急性疼痛控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疼痛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1科确诊为膝骨关节炎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年龄40~80岁,意识清楚的患者,排除伴有其他疾病引起疼痛和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后共纳入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前24 h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术后24 h、48 h、72 h分别用疼痛评估尺测量疼痛程度;术后72 h用休斯顿疼痛表调查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状况。疼痛控制状况、疼痛程度、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疼痛年限、镇痛药用药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前心理学资料用(±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文化程度、劳动强度、既往疼痛史、软骨损伤程度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研究对象均希望术后疼痛控制在轻度范围内;休斯顿疼痛调查表测得术后72 h时的平均疼痛为(3.2±0.8)分,患者急性期仍有中度疼痛;研究对象对控制疼痛教育的满意度较低。有术后急性疼痛的患者与无急性疼痛的患者比较年龄更大(t=7.392,P<0.05)、BMI更大(t=6.214,P<0.05)、镇痛药使用时间更长(t=7.392,P<0.05)、术前活动时疼痛强度更大(t=1.321,P<0.05)、软骨损伤程度更大(χ2=0.519,P<0.05)、疼痛信念与感知(t=2.121,P<0.05)和疼痛灾难化更明显(t=1.103,P<0.05),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BMI、术前活动时疼痛强度、软骨损伤程度和疼痛灾难化能够显著影响术后急性疼痛的控制。 结论多模式镇痛下TKA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状况有明显好转。患者的BMI、术前活动时疼痛强度、软骨损伤程度和疼痛灾难化能够显著影响术后急性疼痛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FIB)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膀胱癌根治术(RC)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141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尿路上皮膀胱癌患者。ROC曲线确定FIB和PLR的cutoff值。将FIB、PLR分成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二者均为低水平定义为组合评分0(S0),余均定义为组合评分1(S1)。单因素方差和非参数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特征,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 rank法进行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FIB和PLR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43和110.54。FIB水平与T分期、病理分级及肿瘤大小密切相关(均P<0.05),PLR水平与病理分级及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5)。术前组合评分与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及肿瘤大小密切相关(均P<0.05)。组合评分、T分期、肿瘤大小、FIB及PLR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组合评分(P=0.019)、T分期(P=0.021)及FIB(P=0.010)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组合评分是影响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膀胱癌患者肿瘤进展及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每年有超过430000例新发膀胱癌患者,美国每年有74000例被诊断为膀胱癌,膀胱癌在男性肿瘤患者中居第4位,女性患者中居第11位,男女发病比例约3:1[1].膀胱癌有70%以上表现为非肌层浸润性,大多可以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得到有效的治疗,但具有易复发性、进展性和转移性[2].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有一部分进展为肌层浸润性,可能的原因是膀胱癌患者膀胱黏膜局部微环境的形成,使得肿瘤细胞容易逃避免疫监视得以生存复发,后期发生远处转移.肿瘤复发和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病例,目前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本文报道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近期收治的1例肾嗜酸细胞瘤误诊为肾透明癌而行肾根治性切除术病例。患者早期表现为间断腰腹部疼痛不适,伴尿频尿急,无其他临床阳性体征及症状表现。影像学表现为左肾中极椭球型不均匀低密度影,呈不均匀强化,术前诊断为肾癌,行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肾嗜酸细胞瘤。  相似文献   
9.
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是恶性肿瘤患者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针对性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肿瘤发展机制的认识,对患者临床分期、肿瘤转移、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治疗具有深远意义。泌尿系统肿瘤异质性高,易复发和转移。本文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对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特异作用于尿路上皮细胞的重组腺病毒并研究其对膀胱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 RT-PCR测定人类uroplakinⅡ(hUPⅡ)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联合受体(CAR)对多重细胞系的影响。瞬时转染和荧光素酶检测分析技术测定hUPⅡ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构建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和Ad-UPⅡ-Null,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PCR技术检测其构建的正确性。Western blot分析细胞感染重组腺病毒后腺病毒E1A蛋白在膀胱癌细胞株BIU-87中的表达。测定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对于膀胱癌细胞系BIU-87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膀胱癌细胞系BIU-87细胞表达hUPⅡ和CAR,其中hUPⅡ启动子具有高活性。在细菌技术上使用同源重组,将hUPⅡ启动子和E1A基因插入到5型的重组腺病毒的基因组中。在BIU-87细胞感染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后,E1A蛋白的表达呈强阳性。MTT分析证实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抑制了膀胱癌BIU-87细胞的生长。结论 hUPⅡ启动子有高组织特异性。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对膀胱癌细胞系BIU-87细胞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