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药物滥用指长期使用过量具有依赖性潜力的药物,这种用药与公认医疗实践的需要无关,导致了成瘾性,以及出现精神混乱和其他异常行为。药物滥用(drag-abuse)情况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政治、文化、经济等宏观环境和具体个体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因素。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域的药物滥用情况差异很大。我国地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间社会、经济、文化情况具有很大的差异,药物滥用的历史背景也各自不同,所以我国吸毒情况差异甚大。总的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前置全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在腹部体模CT扫描中图像质量的变化规律及辐射剂量的降低程度,探讨优化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最佳前置ASIR-V。方法 采用腹部仿真体模和Revolution CT机。根据噪声指数(NI)设置(6、8、10、12、14)分为5组。每组设置0~100%(间隔10%)前置ASIR-V扫描和常规扫描(即不联合迭代),共获得55组图像。分析各NI组图像CT值、噪声、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随ASIR-V比例的变化规律。各NI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CT值、噪声和辐射剂量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在0~40%前置ASIR-V水平,NI为6、8、10组图像主观评分基本稳定,NI为12、14组图像主观评分呈略升高趋势;50%~100%前置ASIR-V,各组主观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NI为6、8、10组,超过70%前置ASIR-V图像主观评分降至3分以下,NI为12、14组,超过60%前置ASIR-V主观评分降至3分以下;NI为6、8、10组,常规扫描图像主观评分与40%前置ASIR-V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6、0.915、0.514),NI为12、14组,常规扫描图像主观评分略低于40%前置ASIR-V图像(P=0.041、0.036);各NI组常规扫描图像主观评分均优于60%前置ASIR-V图像((P=0.021、0.012、0.015、0.014、0.007))。各NI组中不同部位CT值、噪声随前置ASIR-V比例的增高呈基本稳定状态(P均>0.05)。各NI组CTDIvol随前置ASIR-V比例的增高,呈逐渐下降趋势。40%、50%和60%前置ASIR-V比例条件下,CTDIvol较常规扫描组下降比率分别为49.82%、62.51%、71.63%。结论 前置ASIR-V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条件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腹部前置ASIR-V比例推荐40%~60%。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5-02—2017-09间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42眼)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前房积血14例,晶状体源12例,房角挫伤8例,粘连增生5例,其他3例。均针对不同病因给予单纯药物或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治疗后均进行3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眼压恢复正常40例(40眼),眼压高于21 mm Hg(1 mm Hg=0. 133 k Pa)者2例(2眼),但较治疗前眼压下降明显。39眼(86%)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眼视力维持稳定,2眼视力下降。术后有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病因复杂,全面病因分析并针对不同病因采取合理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迭代重建技术在超低剂量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肺动脉成像,扫描采用80 kV管电压并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iDOSE4、迭代模型重建(IMR)重建图像。采用5分制评价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图像质量,测量计算图像噪声值、SNR、CNR,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比较不同重建技术图像噪声、SNR、CNR及主观图像质量。结果 30例患者的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5.12±2.48)kg/m2;平均CTDIvol为(0.78±0.28)mGy;平均DLP为(30.46±11.34)mGy·cm,平均ED为(0.43±0.16)mSv。IMR、iDOSE4、FBP图像噪声依次增高(P<0.05),SNR、CNR依次降低(P<0.05),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iDOSE4图像的主观评分显著高于FBP(P<0.05);IMR、iDOSE4图像可诊断率高于FBP(P<0.05),IMR图像优良率高于iDOSE4(P<0.05)。结论 采用80 kV联合IMR可保证肺动脉成像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大大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呼吸运动对中央气道径线值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3—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招募6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5~54(34.0±9.1)岁。志愿者均行胸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于深吸气末、深呼气末分别扫描全肺,薄层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PR),使用特殊纵隔窗(窗宽500 HU,窗位-100 HU) 在吸气末、呼气末时测量中央气道横截面积,计算塌陷指数,测量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夹角(隆突角,∠C)、右上叶-中间支气管夹角(∠RI)、右中叶-右下叶支气管夹角(∠RMI)及左上叶-左下叶支气管夹角(∠LUI),并观察吸气末、呼气末时中央气道的形态改变。结果 深呼气末,中央气道横截面积均少于吸气末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气管塌陷指数为19.7%±8.6%;右主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和右下叶支气管塌陷指数分别为21.4%±9.6%、14.7%±6.2%、15.5%±5.7%、10.1%±3.6%、24.5%±9.1%;左主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塌陷指数分别为24.0%±9.4%、15.1%±5.0%、27.6%±10.7%。左侧中央气道中,各级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96, P<0.05);其中左主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的塌陷指数较大,与左上叶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右侧中央气道中,各级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54, P<0.05);其中右主支气管、右下叶支气管的塌陷指数较大,分别与右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呼气末与吸气末时比较,∠C增大,∠RI、∠RMI、∠LUI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LUI吸气-呼气差值最大。深吸气末时,中央气道的轴位横断面多为类圆形或卵圆形。深呼气末时,气管85%(51/60)、左主支气管70%(42/60)、右主支气管82%(49/60)呈后膜变平或轻度前弓形态。叶支气管断面形态改变不明显。结论 MSCT为观察和测量中央气道径线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呼吸时相的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的横截面积和夹角变化程度不同,有利于指导临床选择合适型号的气道支架,也有助于探讨和研发更具有生理适应性的气道支架。  相似文献   
6.
肺动静脉畸形是高流量、低压力的异常分流,由供血动脉、动脉瘤样异常扩张的血管团和引流静脉组成,使肺毛细血管水平的血液滤过作用被破坏,引起右向左的异常分流,形成矛盾性栓塞.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栓塞材料的更新,介入血管内栓塞术已经成为治疗肺动静脉畸形的主要方法.本文对肺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鼻咽淋巴瘤(NPL)、鼻咽癌(NP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和病理证实的55例NPL和62例NP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MSCT扫描,比较2组肿瘤形态、病变累及范围、颈部淋巴结转移差异及病灶强化程度。结果NPL患者病变较为表浅且呈弥漫性累及鼻咽腔者占60.00%,高于NPC患者的27.42%(χ2=8.007,P<0.05);表现为局限性肿块29例(23.64%),低于NPC患者的46.77%(χ2=6.781,P<0.05)。NPL患者中口咽部、鼻腔、副鼻窦及翼腭窝4个部位中至少2个部位同时受累者31例(56.36%),高于NPC患者7例(11.29%)(χ2=27.000,P<0.05);NPL组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31例(56.36%),低于NPC组58例(93.55%)(χ2=22.137,P<0.05);NPL组出现淋巴结明显坏死或包膜外侵犯者4例(6.90%),低于NPC组21例(33.87%)(χ2=12.272,P<0.05)。NPL组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CT平扫、强化均值低于NPC组(P<0.05);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鉴别NPL、NPC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7、0.785、0.774。结论NPC与NPL二者MSCT表现中肿瘤形态、病变累及范围、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强化程度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 CT 大螺距肺动脉成像在低对比剂量优化时的可行性。方法对80例疑似肺栓塞的患者行 CT 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 A、B 2组:A 组,常规组40例,对比剂50 mL,自动跟踪触发扫描;B 组,小剂量测试组40例,对比剂量=体质量×0.3 mL/kg。测量2组肺动脉 CT 值、动静脉 CT 差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辐射剂量,进行两独立样本 t 检验。评价图像质量、肺栓塞诊断阳性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2组肺栓塞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55)。主观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74)。B 组与 A 组的肺动脉干 CT 值与左肺 SⅢ动静脉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B 组与 A 组的肺动脉干 SNR、CN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0、0.203)。B 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双源 CT 大螺距肺动脉成像低对比剂量优化时,在满足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需要下,较大程度地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儿肠重复畸形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经手术治疗且有病理结果的8例小儿肠重复畸形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检查资料。结果行超声检查8例,7例阳性;行 CT 检查7例,6例阳性;行 ECT 检查者6例,4例阳性;超声、CT、ECT 检查阳性率分别为87.5%、85.7%、66.7%,超声与 CT 联合、CT 与 ECT 联合阳性率均可达100%。结论超声、CT 及 ECT 对小儿肠重复畸形诊断有一定价值,都不具有特异性,选择合适检查方案对其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途径门静脉内支架置入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科治疗的8例 CTPV 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门静脉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3例经 TIPS 途径放置,5例经经皮肝穿刺途径放置。结果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均一次性成功,无腹腔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即刻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术后1 d~2周患者腹痛及消化道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1个月~3年,1例患者术后1 年复查支架闭塞,再次置入1枚支架后血流通畅,其余患者彩超提示支架内血流通畅,未再发消化道出血或腹痛。结论经皮肝穿刺或经 TIPS 途径门静脉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 CTPV 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