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多由分娩过程中牵拉性损伤所致,延误诊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导致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成人臂丛神经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但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刚刚开始起步,笔者通过文献学习及结合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市儿童医院在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的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经验,对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评价3D Brainview T1W黑血序列对儿童大脑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名临床症状提示大脑静脉血栓或已被诊断大脑静脉血栓的儿童病例,25名儿童均在3.0 T磁共振仪上扫描3D Brainview T1W黑血序列和三维磁共振增强静脉血管成像序列(3D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 CE-MRV),其中10名儿童还扫描了颅脑常规MRI和相位对比法三维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3D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 MRV)序列。两名高年资神经放射医生独立双盲阅读3D Brainview T1W和3D CE-MRV图像进行大脑静脉血栓诊断,诊断参考标准基于最后的临床诊断。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评价3D Brainview T1W序列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将3D Brainview T1W和3D CE-MRV获得的最终诊断结果与参考标准对比,分别计算3D Brainview T1W和3D CE-MRV序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95%CI。结果3D Brainview T1W序列具有非常高的观察者间一致性(k=0.95);3D Brainview T1W序列和3D CE-MRV序列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7.1%/99.6%和91.4%/9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D Brainview T1W可直接观察血栓,提供的血栓细节及诊断信息更多。结论3D Brainview T1W能够直接观察到血栓,在儿童大脑静脉血栓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深度学习迭代重建(DLIR)算法与常规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对儿童头颅外伤CT图像噪声和图像纹理的优化程度及图像显示效果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7—1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80例儿童头颅CT,扫描方案为低辐射剂量轴扫,电压120 kV,电流150~220 mA。将得到的原始数据重建为5 mm厚层与0.625 mm薄层的脑窗、骨窗图像,分别重建为50%ASIR-V、高权重DLIR图像(DL-H),共8组图像。应用4分制主观评价脑沟脑室、脑灰白质与颅骨显示情况,并统计各组图像的病变数量;客观评价测量基底节层面的灰质和白质的CT值和噪声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同时在同层面测量模糊程度指数,比较两种图像重建方法的差异。结果 相较于50%ASIR-V图像,2种层厚的DL-H均可以提升脑沟脑室、脑实质显示能力(W=5.5~22.2,P均<0.05),5 mm的50%ASIR-V与0.625 mm的DL-H图像脑沟脑室、脑实质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0.9、2.0,P=0.32、0.05)。骨质显示能力方面,所有图像均可以达到满...  相似文献   
4.
在本病例报告中描述了1例经临床医师综合判断为左侧臂丛神经损伤的新生儿患儿,经磁共振3D-FIESTA序列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臂丛神经C5-7节前段损伤及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此外回顾了相关文献,以期更好地认识磁共振神经成像在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中临床应用的意义及其影像学表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odel-bas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MBIR)对100kV儿童低剂量胸部CT血管的优化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胸部低剂量胸部增强CT扫描的儿童患者66例,使用100 kV管电压扫描,所得到的原始数据重建为0.625 mm的MBIR图像(观察组),0.625 mm的50%ASIR图像(对照组),应用4分制评价图像整体的质量、胸部大血管(体动脉、肺动脉、肺静脉)的显示能力,以及细小血管的显示能力。客观噪声测量降主动脉、肺动脉干、左心房、竖脊肌的噪声值,并计算优化信噪比及降主动脉、肺动脉干、左心房的对比噪声比。结果MBIR组对于整体图像质量、胸部大血管及小血管主观图像质量评分(2.93±0.46,3.01±0.55,2.32±0.47)明显优于ASIR组(1.76±0.43,2.27±0.43,1.46±0.50);客观噪声方面MBIR图像降主动脉、肺动脉干、左心房的客观噪声值为14.92±3.83,13.68±2.28,15.74±4.04,较ASIR图像降低了38.47%~44.12%,相应的SNR分别增高了59.71%~81.83%;CNR增高73.53%~76.59%。结论MBIR应用于儿童100 kV的胸部血管可以同时提高肺动脉及体动脉的显示能力,特别是小血管的显示能力,明显优于ASIR图像,保证了图像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为IHH患儿的CT表现。结果 16例患儿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6例,均为肝内富血供病灶,动脉期呈明显环形强化,单发病变环形强化下方见向中心辐射的线状强化。多发病灶中4例环形强化中心区域见类圆形片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1例多发病变强化类似于单发病灶强化方式,1例IHH Ⅱ型病灶小且多发,动脉期表现为边缘间断细线状强化,部分病灶线状强化下方见小结节状强化,静脉期结节强化范围增大,线状强化范围增大不明显。结论 IH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CT增强表现对本病的诊断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2784例疑诊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的多排螺旋CT心脏图像,了解小儿"恶性"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及分布特点,探讨多排螺旋CT心脏检查对小儿"恶性"冠状动脉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2016年1月间,共计2784例患儿因怀疑心脏大血管病变在我院进行心脏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6例患儿MSCT诊断为"恶性"冠状动脉畸形,发病率约为2.4%。其中,28例为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畸形,平均发病年龄(15.4±17.2)个月,左冠发生率高,发病无性别差异;22例为冠状动脉瘘,平均发病年龄(30.3±41.1)个月,左冠右室瘘常见,发病无性别差异;12例诊断为动脉间型冠状动脉,平均发病年龄(114±42.6)个月,左冠高发,并男性发病优势;4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狭窄,中位发病年龄为1.5岁,发病无性别差异。结论心脏MSCT可以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起源、走行,管腔形态,及其与心脏各心腔与大血管关系,对"恶性"冠状动脉畸形的检出和分类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优化低管电压儿童胸部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胸部低管电压(80kVp)CTA的儿童患者41例,对原始数据进行MBIR、30%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与70%滤波反射投影(FBP)混合及FBP重建,评价图像整体质量及细小血管显示能力,测量降主动脉、同层面背部肌肉和脂肪噪声值,计算降主动脉SNR和CNR。结果 MBIR图像整体质量评分和细小血管显示能力评分为均明显优于30%ASiR与70%FBP混合图像及FBP图像(P均<0.05);MBIR图像中各组织噪声值明显低于30%ASiR与70%FBP混合图像和FBP图像(P均<0.05),降主动脉SNR和CNR(28.30±7.85、24.61±7.52)明显高于30%ASiR与70%FBP混合图像(15.80±5.73、14.19±4.22)和FBP图像(12.06±3.66、10.59±3.53,P均<0.05)。结论 MBIR用于处理儿童低管电压胸部CTA图像,图像质量明显高于ASiR及FBP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我国0~14岁儿童发育期间垂体形态学变化。方法 纳入1 400例0~14岁儿童,每岁各100例(男、女各50例);基于头颅3D-T1WI测量腺垂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垂体柄长度,计算其上下径/前后径比值和腺垂体体积,观察垂体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结果 随年龄增长,儿童腺垂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体积基本呈逐渐增大,而垂体柄长度呈减小趋势。男性与女性儿童腺垂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垂体体积及垂体柄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儿童腺垂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其体积均与年龄呈高度正相关(r均>0.9,P均<0.001),垂体柄高度与年龄呈高度负相关(r>0.9,P<0.001)。结论 随年龄增长,0~14岁儿童腺垂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及其体积基本呈逐渐增大、而垂体柄长度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