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平滑肌肿瘤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平滑肌肿瘤(SMTS)较少见,一般分为良性平滑肌瘤(LS)和恶性平滑肌肉瘤(LSS)。我院自1958年5月至1980年11月,收治两种肿瘤各10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性别和年龄 两组肿瘤的性别分布相同,男女分别各为7、3例。LS的年龄39~68岁,平均52岁;LSS20~62岁,平均46岁。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9岁。主因左颌下搏动性肿块5年入院。查体:左颌下于胸锁乳突肌之间可触及一搏动性肿块,大小约6×8cm,质韧,界清,挤压其体积不缩小,无压痛,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皮肤无改变。超声检查所见:左侧颈部探及一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团块,大小约8.4×7.0cm,边界尚清晰。  相似文献   
3.
硬纤维瘤     
硬纤维瘤(DT)是少见的良性肿瘤,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肌-腱膜组织,无完整的包膜,可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切除后容易复发,不发生转移,但浸润范围广泛时可引起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偶有恶性变。我院自1958年10月至1979年12月共收治DT 4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年龄及性别 年龄1~49岁,平均27.8岁。女23例,男18例,男女之比约为3:4。腹部DT均为女性年龄17~35岁,平均30.8岁。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IDH)是十二指肠内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形成血肿,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引起十二指肠梗阻。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修复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行腔内修复术(EVAR)时头、臂动脉的处理方案。方法1998年9月至2006年2月,共63例EVAR涉及到头、臂动脉的处理。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一期部分或全部覆盖;不行重建;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完全腔内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腔内覆盖大部分,然后腔内重建。无名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然后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完全重建主动脉弓。结果54例仅须处理左锁骨下动脉,8例须处理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1例须处理弓上3分支血管。所有辅助技术均取得成功。左锁骨下动脉未进行重建者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2.6±24.2)mmHg(1mmHg=0.133kPa)。EVAR后30d内漏发生率17.5%。结论对有选择的病人,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安全的。通过辅助技术,可以扩大EVAR的手术适应证。长期结果须行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上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一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患者女性.56岁。因腰背部疼痛行增强CT检查提示胰腺颈部后方异常增强影(图1)。血管造影显示腹主动脉、肝总动脉及胃左动脉正常。胃十二指肠动脉变异性增粗,经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下行进入右肾和髂腰区。脾动脉起始部变异,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相当于肠系膜上动脉第一条分支,其起始部下方为结肠中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第一空肠动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院10年来胆石手术后残余结石(以下简称残石)病例,探讨了预防胆道残石的途径,着重讨论了术中胆道造影对防止残石的意义。临床资料1973年3月~1983年3月,我院共为474例胆石症患者施行了各种胆道手术,其中由于探查不彻底而遗漏结石者有22例(4.6%)。22例残石患者中,男16例,女6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78岁,平均51岁。选择性手术11例,急症手术11例,其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者7例,伴有中毒性休克者2例。术中发现胆管内有大量结石充塞者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急性肾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以来6例急性肾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成功治疗病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区疼痛,经过CT增强扫描和肾血管造影确诊为肾梗死。结论肾区疼的患者应考虑到肾梗死,CT增强扫描有助于肾梗死灶的发现,动脉造影对于进一步明确肾血管病变部位和动脉阻塞程度及明确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食管超声在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随着腔内血管外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地将微创血管腔内技术应用于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中。尽管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技术比腹主动脉瘤简单,但更容易出现内漏并发症。提高裂口一期封堵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精确判断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第一裂口的位置为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我们对  相似文献   
10.
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自1997年5月至2006年1月,对15例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真性动脉瘤12例(80%),假性动脉瘤3例(20%);髂总动脉瘤9例(60%),髂内动脉瘤3例(20%),髂外动脉瘤3例(20%)。瘤径3.5-9.0 cm,平均(5.97±1.49)cm。髂内动脉瘤采用直接栓塞技术;髂总以及髂外动脉瘤采用支架型血管腔内修复技术或结合外科手术方法及栓塞技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瘤腔内血液动力学改变、髂内动脉以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术后仅1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其余仅保留单侧。术后2例发生内漏(13%)。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以及由于覆盖单侧髂内动脉而引起的肠道缺血、性功能改变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出现一侧臀肌酸痛症状。手术时间0.5-4.0 h,平均(1.9±1.1)h;出血量30-300 ml,平均(126.7±70.1) ml;恢复活动时间0.5-4 d,平均(2.1±1.1)d;住院时间3-12 d,平均(5.5±4.7)d。结论腔内技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髂内动脉的处理以及内漏防治仍是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