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检查(TCCS)评估神经危重症患者脑中线移位(MLS)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 70例行头颅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检查的患者,根据中线结构是否居中,分为居中组和移位组,分别在3h内完成床旁TCCS检查,测得第三脑室MLS值,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相关性。结果在神经危重症患者中TCCS和头颅CT测得中线移位结果高度一致,居中组TCCS测得MLS值为(-0.01±1.50)mm,两种方法所测MLS的差值为(0.12±0.71)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移位组两种方法测得MLS的相关系数为0.981(P<0.001)。结论 TCCS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携、可重复且可靠的床旁监测第三脑室中线移位的技术,与头颅C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快速可靠地评估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脉自旋标记(ASL)的不匹配对于临床取栓决策至关重要。醒后卒中患者中仅有极少数可进行取栓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大血管闭塞的醒后卒中患者的预后,依据入院磁共振ASL及DWI序列ASPECTS不匹配选择患者进行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12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醒后卒中患者,接受治疗前均进行了磁共振(ASL与DWI)检查。不匹配ASPECTS定义为ASL-ASPECTS与DWI-ASPECTS的差异(分数越高,差别越大)。结果 所有患者取栓治疗后均成功再灌注(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 2b-3)。11名(91.7%)患者出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降低,8名(66.7%)患者90 d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2分。结论 基于ASL和DWI的ASPECTS不匹配可用于快速筛选患者,指导动脉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 roencep halograp hy,qEEG)对大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larg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LMCA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在脑梗死发病后72 h内记录患者的常规脑电图、qEEG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结果,在发病1个月后评价近期预后(死亡或存活),在发病3个月后评价远期预后,对各预后组各项观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者,近期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electroencephalogram,aEEG)边界[上边界:(19.11±7.80)μV对(11.87±6.41) μV;t=2.392,P=0.019;下边界:(11.90±4.78)μV对(7.58 ±4.15)μV;t =3.327,P=0.022]、Synek分级(x2=48.114,P =0.000)存在显著性差异;左侧LMCAI患者β活动绝对功率[(13.16±12.66) μV2对(19.20±17.96)μV2;t=-2.781,P=0.039]和频谱边缘频率95%(spectral edge frequency 95%,SEF95%)[(9.17±3.24)Hz对(10.36±3.76)Hz;t=- 5.614,P=0.002)存在显著性差异.远期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年龄[ (59.33±13.67)岁对(68.87±10.473)岁;t=-3.215,P=0.002]、GCS评分[(10.86±2.80)分对(9.21±2.51)分;t=2.511,P=0.015]、SEF95%[(13.80±5.40)Hz对(10.93±4.68)Hz;t =2.311,P=0.024]和梗死侧别(x2=4.737,p=0.030)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qEEG可作为预测LMCAI患者预后的一种有效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伴感染的急性卒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讨血清PCT预测急性卒中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伴感染的急性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基线血清PCT水平分为PCT增高组(>0.05 ng/ml)和PCT正常组(≤0.05 ng/ml),比较两组间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不伴感染的急性卒中患者血清PCT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发病24h内的非感染急性卒中患者61例,PCT增高组32例(52.5%),PCT正常组29例(47.5%).PCT增高组基线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显著高于PCT正常组[(7.331±10.648)mg/CL对(2.382±2.190) mg/L;t=-3.388,P=0.001],但并未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其他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不伴感染的急性卒中患者中,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均对PCT水平无影响,提示采用PCT预测急性卒中后感染时,可能不需要考虑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对PCT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经椎动脉灌冲常温生理盐水(IVN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IVNI用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对接受脑动脉DSA的14例非脑卒中受试者进行IVNI(流速30~50 mL/min,持续6~10 min),期间监测受试者各项生理指标并记录患者主观症状。使用DSA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评估血管痉挛情况。结果 14例受试者均成功完成IVNI,其中7例(50%)受试者在IVNI期间出现短暂的头晕、头面肢体麻木无力或高血压,1例患者在IVNI后即刻的DSA中发现脑血管痉挛。IVNI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节律与基线相比均出现显著变化,但均在正常范围。IVNI后TCD检查发现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但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和意识程度改变。结论 经椎动脉灌冲常温生理盐水安全可行,有望成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神经保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 )反应性分级(EEG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EG reactivity , ECBER)对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使用美国尼高力(Nicolet )公司的脑电监护仪对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行EEG检查,根据Synek、王晓梅、ECBER 3种不同EEG分级标准对EEG结果进行分级,以患者发病1个月内生存和死亡为观察指标,分析ECBER标准对患者的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Synek、王晓梅、ECBER 3种 EEG分级与患者预后均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622、0.611(P均<0.001)。结论:ECBER对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评估有确切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铊中毒神经系统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铊中毒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例,重度致残1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铊中毒临床较少见,当出现不可解释的顽固性痛性周围神经病时应警惕该病可能;预后与中毒剂量相关,早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预后不良,早期确诊并接受血浆灌流及普鲁士蓝治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经皮气管切开术快捷简单、损伤小、容易掌握,是神经危重病房基本医疗技术。通过多模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训练"、临床教学,有计划地对青年医师开展经皮气管切开术培训,有利于青年医师快速准确掌握经皮气管切开术技能,提高神经危重症患者治疗水平。在缺少专用模拟训练平台的当前,经皮气管切开术多模式教学既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发展要求,也是现代医学教育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南方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发病30d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34例)和死亡组(26例).分别对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性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判定其截断值.结果 60例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30d病死率为4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体温、心率、出血量、是否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血肿是否破入脑室、血肿部位与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30 d病死率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优势比(OR=0.745,95%可信区间(95%CI)为(0.585,0.949)]、出血量[ OR=1.438,95%CI( 1.077,1.919)]以及血肿部位[基底-被盖型,OR=0.120,95%CI(0.016,0.904)]为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及出血量的截断值分别为7.5分和5.5 ml.结论 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血肿位于基底-被盖部、入院时GCS评分<7.5分、出血量≥5.5 ml者提示30 d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危重症患者床旁肌电图检查对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 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危重症病房(NCU)住院、且住NCU时间超过3 d的58例神经危重症患者进行床旁肌电图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直接肌肉刺激。对超过两个肢体共计3条及以上运动和/或感觉神经传导出现异常定义为多发神经传导异常,并进行分组后病因分析、临床特点和电生理特点的比较。 结果48.3%(28/58)患者呈多发神经传导异常,为多发神经传导异常组,其余30例患者为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多发神经传导异常组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12 ± 5)分vs.(16 ± 6)分]、在院最高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分值[4(3,6)分vs. 7(4,11)分]、脓毒症[11/30 vs. 21/28]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2/30 vs. 10/28]均更高,预后情况中机械通气时间[0(0,4)d vs. 6(0,16)d]、ICU住院时间[8(5,13)d vs. 14(7,20)d]均更长,出院后30 d [4(3,4)分vs. 5(5,6)分]及90 d [3.0(2.0,4.0)分vs. 6.0(4.2,6.0)分]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值、30 d(2/30 vs. 12/28)及90 d(4/30 vs. 15/28)病死情况均更高(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发神经传导异常是出院后30 d及90 d病死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多发神经传导异常患者电生理特点显示与其他病因组(14例)比较,危重病性神经肌病(CIPNM)组(14例)运动神经传导未引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形的比例更高(6/90 vs. 15/87),而感觉神经传导异常占比均更低(58/83 vs. 28/81、29/37 vs. 14/37、29/44 vs. 14/44;P均< 0.05)。 结论神经危重症患者常存在周围神经肌肉病变,且病因复杂多样,床旁肌电图检查对神经危重症患者的病因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且对神经危重症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