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55例(69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A/B超、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43例(78.2%)近视病程超过20年,54眼(78.3%)眼轴超过29mm,44眼(63.8%)出现后巩膜葡萄肿,所有患者屈光度均超过-10D,黄斑出血时8眼(11.6%)可见漆样裂纹,6眼(8.7%)显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ubretinalneovaseularization,SRNV)。出血吸收后19眼(27.5%)可见漆样裂纹,9眼(13.0%)出现SRNV。结论近视病程超过20年、眼轴超过29mm、屈光度超过-10D、有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容易发生黄斑出血,漆样裂纹与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有密切的关系。高度近视黄斑出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伴SRNV的单纯型出血,另一种是伴有SRNV的出血。单纯型黄斑出血预后较好,伴有SRNV的黄斑出血预后差,定期检查眼底及FFA,有助于早期发现SRNV。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屈光状态和斜弱视情况及特点,制定多学科的综合康复计划,促进患儿的视力能康复。方法对4~14岁的122例(244眼)脑瘫患儿进行眼部常规检查,眼位检查,散瞳验光等检查,并记录详细的既往病史。结果本组脑瘫患儿中屈光不正220眼,发生率90.2%,其中80%经屈光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并以复性远视散光、远视和混合散光为主。屈光不正状态在痉挛型和其他类型脑瘫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儿中斜弱视发生率13.1%,其中痉挛型脑瘫占50%,主要病因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结论重视脑瘫患儿的屈光矫正,特别是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痉挛型是斜弱视脑瘫患儿最主要的脑瘫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初步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中出现镜片偏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6个月的OK镜治疗患者84例162眼,平均年龄(15.59±3.29)岁,原始平均等效球镜度(-4.18±1.48)D,平均角膜水平屈光力(43.23±1.30)D。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试戴情况,选配DK值为58,HDS材料的一副OK镜片,连续夜戴6个月以上。定期给予包括角膜地形图在内的常规眼科检查,数据资料录入电脑,采用SPSS10.0中χ2检验及SAS中的单变量方差分析,分析镜片偏位的原因。结果:对治疗前角膜地形图资料分析发现角膜颞侧与鼻侧的水平屈光力有较明显的不对称,即鼻侧平,颞侧陡,且越向周边相差越明显。治疗6个月后,原角膜前表面屈光力颞侧比鼻侧大的66眼中有38眼出现镜片颞侧偏位(占57.58%),颞侧与鼻侧基本对称的93眼中有17眼出现颞侧偏位(占18.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而鼻侧比颞侧屈光力大的3眼中有2眼出现镜片鼻侧偏位,因病例数少未列入统计学分析。结论:治疗中镜片易向陡区偏位,角膜前表面的水平屈光力颞侧高于鼻侧的不对称性可能是造成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电子针灸感应器对眼部治疗的安全性及其对视疲劳的保健治疗效果.方法采用BCS-EAP-Ⅱ电子针灸感应器治疗视疲劳患者52例,作治疗前、治疗第1次结束和第1个疗程结束后的视力和眼压比较观察,并作问卷了解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及结论52例治疗前、治疗1次后和治疗1个疗程后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6(0.06~1.5)、0.7(0.06~1.5)、0.7(0.06~1 5),前者分别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2例治疗前、治疗1次后和治疗1个疗程后的眼压(kPa )分别为(16±7)、(16±8)、(16±7),前者分别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2例治疗1次后和治疗1个疗程后的视疲劳症状好转或缓解分别占69%(36/52)、92%(48/52),无效分别占31%(16/52)、8%(4/52).提示BCS-EAP-Ⅱ电子针灸感应器对眼视疲劳病例有较显著的保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早产、低体重儿屈光状态分布与弱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屈光状态及其与弱视的关系国内已有较多研究。而迄今未见有关早产、低体重儿屈光状态的报道。本文通过对159例3~10岁早产、低体重儿的视网膜检影,了解其屈光状态分布及其与弱视的相关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随访1984~1991年在我院出生的早产、低体重儿159例(318眼),其中男75人,女84人,年龄3~10岁,平均63岁,胎龄28至40周,平均3526周,出生体重1~248kg,平均208kg。1.2 方法:用1%阿托品眼膏涂眼每天2次共3天,专人视网膜检影,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查视力,以屈光度≥050D为屈光不正,弱视诊断按1987年全国斜视弱…  相似文献   
6.
垂体腺瘤的中心视野与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患者双眼的中心视野及其后极部的眼底改变,方法:应用Humphrey instructments 750型电视视野分析仪和Topcon TRC-50x眼底照相机,对术前70例垂体腺瘤患者行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及眼底检查。结果:视力损害者占64.3%,视野损害者占80.7%,眼底改变者占46.4%,而以视力减退为首诊症状者占45.7%,其中28.6%曾被误诊为眼科疾病,误诊因素主要是患者以视力减退为首诊症状,且多无视野缺损主诉及同时伴有眼科疾病,结论:在眼科临床诊断过程中,对于原因不明的视力下降和解释不清的视神经萎缩,均应把视野作为常规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力及视野对鞍区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9年10月在我院手术证实的鞍区肿瘤患者562例的术前视力及视野资料。结果:视力减退者占76.6%,视野损害占87.5%,其中偏盲性视野占82.3%。结论:视力视野的损害是鞍区肿瘤患者的眼部主要表现。分析视力视野的损害情况对鞍内肿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眼内异物的B超诊断图像特征及漏诊情况。方法应用Cine—Scan法国光太AB超声诊断仪对我院126例手术前眼内异物外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并根据经手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金属异物占74.6%,非金属异物占25.4%;球内异物占81.8%、眼球壁异物占9.5%和眶内异物占7.1%;漏诊占1.6%。漏诊原因主要是B超未能发现微小异物和临床医生未对有眼内异物征象的外伤患者行B超检查。结论B超检查对眼内异物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在眼科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有眼外伤史尤其有眼内异物症状的患者,B超应列为常规检查,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9.
垂体瘤术后视野改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垂体瘤患者术后视野的改变情况。方法对620例(1240眼)垂体瘤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进行视野检查,并利用视野指数平均缺损(MD)量化比较分析。根据垂体瘤从确诊到手术的时间,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1个月内者为A组,时间超过1个月者为B组。结果A组432例(864眼)视野有改善686眼(79.4%),无改善178眼(20.4%);B组188例(376眼)视野有改善223眼(59.3%),无改善153眼(40.7%)。两组中1个月内手术组术后视野的改善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3,P〈0.05)。结论视野检查对垂体瘤诊断及手术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视野情况,且手术时间越早,术后的视野恢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对54例VKH综合征的患者(108只眼)的眼部表现、全身症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VKH综合征中,33例(61.1%)患者有前驱症状,72只眼(66.7%)主要表现为后葡萄膜炎,20只眼(18.5%)以前葡萄膜炎为主,30例患者(55.6%)有皮肤、毛发和神经系统等眼外异常,有21例(38.9%)曾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笼统地诊断为葡萄膜炎。结论VKH综合征是以后葡萄膜炎起病,逐渐出现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全葡萄膜炎,常伴有皮肤、毛发和神经系统等异常,本病致盲率高,容易误诊、漏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盲目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