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广州市越秀区大肠癌结肠镜精筛的前期结果,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 强烈建议通过初筛确定的大肠癌高危人群行结肠镜检查.详细记录结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1-12月共有1 031例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检查,其中男374例(36.3%),女657例(63.7%).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380例(36.9%),其中息肉、炎症或肿瘤361例(35.0%),大肠癌13例(检出率1.3%),息肉327例(检出率31.7%),腺瘤239例(检出率23.2%),进展期腺瘤140例(检出率13.6%).大肠癌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腺瘤及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性.腺瘤及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也显著提高.结论 结肠镜检查是检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筛查手段;同时应加强对男性高危人群的宣教,提高其参加筛查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隆起型腺瘤和平坦型腺瘤组织Axin 2和Cyclin D1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64例结直肠隆起型腺瘤和47例结直肠平坦型腺瘤的活检组织标本,统计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标本中Axin 2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平坦型腺瘤中Axin 2的表达明显弱于隆起型腺瘤中的表达,而平坦型腺瘤组织Cy-clin D1的表达强于隆起型腺瘤组织CyclinD1的表达(Axin 2:z=-2.390,P=0.017;Cyclin D1:z=-3.103,P=0.002)。结论:结直肠平坦型腺瘤组织Axin 2和Cyclin D1的表达情况与隆起型腺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结直肠平坦型腺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不同于隆起型腺瘤。  相似文献   
3.
基因芯片检测常见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对引起腹泻的常见肠道致病菌做初步筛查,并对早期治疗和最后诊断起指导作用.方法 培养大肠埃希氏菌、蜡状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产气荚膜梭菌、粪肠球菌、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艰难梭菌、普通变形杆菌等的标准菌株.根据生物信息学技术设计以16S rBNA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各细菌的特异型探针和引物.待测细菌经Cy5标记后的引物以不对称PCR方法扩增后,与固定探针的芯片进行杂交.然后用荧光扫描仪扫描,判定细菌的种类.结果 我们建立的针对16S rRNA序列的基因芯片检测系统能够成功地将14属的细菌鉴定到属.在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3CFU/mL.结论 我们所建立的基因芯片系统具有高通量和高准确性,可以作为临床鉴定细菌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0例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为起源于同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对30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根据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对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直径0.4~2.5 cm(中位直径1.45 cm).24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直径超过1.5 cm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 min(中位时间30min).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氩离子束凝固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R或ESD切除病变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个月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准确地诊断食管平滑肌瘤并指导其治疗.大多数食管平滑肌瘤的EMR治疗是简便和安全的.对于病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可行ESD治疗,也是安伞有效的,它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5.
评价实时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期间,46例经胸部CT或PET-CT检查显示为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和/或胸内气管旁肿块(≥1 cm)的患者行EBUS-TBNA的资料(其中临床拟诊为肺癌并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25例,纵隔和/或肺门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21例),统计实时EBUS-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率。结果:46例患者中,其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患者38例,淋巴结结核3例,淋巴结炎3例,结节病1例,淋巴瘤1例。46例患者中,经EBUS-TBNA诊断为肺癌34例,淋巴结核2例,淋巴结炎3例,结节病1例。38例肺癌患者共穿刺48组淋巴结,1例气管旁肿物,其中经EBUS-TBNA诊断为肺癌34例,假阴性4例,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6.7%,诊断率为87.0%。EBUS-TBNA过程安全,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1例一过性发热。结论:实时EBUS-TBNA,并发症少,可在门诊进行,且诊断率、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高,是诊断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当常规支气管镜未能取到阳性病理结果时,亦可尝试通过对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或肺内肿块行EBUS-TBNA来诊断。   相似文献   
6.
超声内镜检查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检查(EUS)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320 例经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的患者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EUS 对胃癌T 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T1 93.15%、T2 85.87%、T3 80.17%和T4 87.18%。EUS对胃癌无(N0)、有(N+)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较高,分别为N0 85.85%和N+ 90.65%;而对N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则较低,分别为N0 85.85%、N1 61.98%、N2 39.66%和N3 28.57%。EUS对于较大淋巴结(直径 > 0.5 cm)的判断较为准确,而对于较小的淋巴结(直径 < 0.5 cm,尤其0.3 cm以下者)则难以准确判定其是否为转移灶。【结论】 EUS 对胃癌术前T 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对N分期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如果EUS与其他检查手段,如螺旋CT、腹腔镜等联合应用,会取得比较满意的TNM分期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吸烟是否影响接受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并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8-07-01-2011-06-30所有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的患者资料,患者入组标准为:放射总剂量46Gy/23次,同期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化疗2个周期,随后行直肠癌根治术。根据吸烟指数(包/d×年数)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25例患者分为重度吸烟组(≥20包年)83例和非重度吸烟组(<20包年)42例。统计分析重度吸烟与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度吸烟组与非重度吸烟组在放化疗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739;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发生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37。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度吸烟是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Wald=5.00,P=0.026。非重度吸烟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明显好于重度吸烟患者,χ2分别为4.719和5.729,P值分别为0.030和0.017。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吸烟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期(Wald=6.20,RR=3.52,95%CI为1.31~9.47,P=0.013)和总生存期(Wald=5.21,RR=3.18,95%CI为1.17~8.58,P=0.023)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患者治疗前的吸烟情况与直肠癌的同期放化疗疗效无相关性,而与患者治疗后的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减少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术中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上消化道早期癌或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而接受ESD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术中分别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和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统计患者黏膜下注射后引起的出血次数/黏膜下注射次数的比值以及单位面积病灶剥离时间,分析两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使用胆道造影管行黏膜下注射的患者注射后出血几率和单位面积黏膜切开所需时间均小于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组。结论利用胆道造影管进行黏膜下注射有助减少ESD术中出血,缩短ESD手术时间,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03年5月~2009年12月门诊工作中发现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病例及外院转入的此类病例中,选择符合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者70例,在全身麻醉(非气管插管)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有病例行内镜下切除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术中及术后严密现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结果 共完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9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20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均少于100 mL,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发生术中食管穿孔1例,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3个月~4年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胃镜检查时采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 NBI)模式是否能够比白光模式提高下咽及喉部病变的检出率。方法 在我院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中选取18岁及以上人群或既往有食管癌、鼻咽癌等病史人群,胃镜检查中均先后分别采用白光及NBI模式进行下咽及喉部的观察、记录。若进镜时无法完成上述部位观察,则待退镜时再进行相应观察、记录。最终,将白光模式与NBI模式的病变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 共入组1287例患者,其中男性761例,女性526例,共检出病变43例(检出率3.3%),其中肿瘤性病变28例(65.1%),恶性肿瘤20例(46.5%)。NBI模式检出全部43例病变,白光模式检出24例病变,统计学结果提示差异具有显著性。进一步对病变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显示,男性及患有食管癌为下咽及喉部病变检出的危险因素。研究中未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胃镜检查中采用NBI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下咽及喉部病变检出率,此技术有望在食管癌高发区推广应用以促进下咽及喉部肿瘤的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