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估算北京市2013年1月17-31日PM2.5相关的人群超额死亡风险。 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计算北京市2008-2011年间PM2.5对人群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应用比例风险模型估算北京市2013年1月17-31日(15 d)重度雾霾PM2.5污染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同时与2008-2011年1月17-31日的年均超额死亡风险比较分析。 结果 北京市2008-2011年间,PM2.5浓度每增加10 g/m3,人群总死亡风险增加0.28%(95%CI:0.18%~0.4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32%(95%CI:0.16%~0.47%)和0.31%(95%CI:0.01%~0.63%)。北京市2013年1月雾霾天气PM2.5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风险为164人/15 d,显著高于2008-2011年1月17-31日的15天超额死亡风险57人/15 d(2=51.800, P 0.01)。朝阳区和海淀区超额死亡风险是10个区(县)中最高的。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是PM2.5污染的敏感性疾病。在重度雾霾天气期间,PM2.5可增加人群超额死亡风险,并表现出一定地区差异,以人口密集和污染浓度高的中心城区健康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3],因此环境与健康工作有待广泛和深入地开展,然而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环境与健康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的环境与健康工作已不再是简单地基于几个或者几十个实验室数据的分析结果,而是需要大规模监测和调查数据作为支撑,许多大规模监测网络和调查研究不断涌现,如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4]、全国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普通居民室内外PM_(2.5)污染情况,探讨室内外PM_(2.5)关系及影响室内PM_(2.5)浓度的因素。方法于2018年9月—2019年1月从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社区选择49户普通居民住宅采用RPPM_(2.5)系统监测3 d室内PM_(2.5)浓度、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监测期间室内人员窗户开关、烹饪、空气净化器使用等信息。每次调查的时间间隔为30 d,共开展5次调查。从距离调查点位最近的环保监测站和气象监测站获取同期的室外空气PM_(2.5)浓度以及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室内PM_(2.5)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9月—2019年1月的5次调查显示室内PM_(2.5)浓度的几何均数分别为64.96、38.29、57.4、50.39和59.60μg/m~3,室外空气PM_(2.5)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40.21、34.65、58.60、67.89和83.14μg/m3,室内外PM_(2.5)浓度呈正相关(rs=0.41,P0.001)。秋季室内外PM_(2.5)浓度比值(I/O)为1.17(P_(25)~P_(75):0.96~1.55),冬季I/O值为0.77(P25~P75:0.54~0.93),秋季I/O值明显高于冬季。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室外空气PM_(2.5)浓度(β=2.84×10~(-3),P0.001)、室内外相对湿度差绝对值(β=-0.02,P0.001)、室外风速(β=-0.87,P0.001)、空气净化器使用(β=-0.14,P=0.04)和室内除尘(β=0.19,P0.001)是影响室内PM_(2.5)水平的重要因素。混合效应模型的边际R~2(R_m~2)为0.55。结论济南市普通居民住宅室内外PM_(2.5)浓度关系在秋季和冬季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别,室外空气PM_(2.5)浓度、室内外相对湿度差绝对值、室外风速、空气净化器使用和室内除尘是影响室内PM_(2.5)浓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我国生活饮用水监测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基于环境健康综合监测平台,收集全国重点流域10省25区县的饮用水监测数据,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库并对饮用水中14种化学物质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14种化学物质中硝酸盐的超标率最高,为5.69%;挥发性酚类、锰和三氯甲烷的超标率分别为2.89%,2.56%和2.32%。非致癌风险平均值位居前5的指标顺位为铜三氯甲烷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以N计);14个指标中,铜的非致癌风险值相对较高(0.278 1),氨氮最低(0.001 3);男性的非致癌风险略高于女性;丰水期和枯水期各污染物的危害系数值有差别,但不具有规律性。结论本研究多流域饮用水中14种化学物质的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泮托拉唑组静脉滴注泮托拉唑40 mg,1次/12 h,持续5d;奥美拉唑组,静脉注射奥美拉唑40 mg,1次/12 h,持续5 d.观察止血效果、监测胃内24h pH值变化.结果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泮托拉唑显效率和止血时间明显高于奥美拉唑(P<0.05);胃内24h pH值>4的持续时间比较,泮托拉唑组明显优于奥美拉唑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泮托拉唑是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对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298例脂肪肝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PM_(2.5)中金属元素吸入途径的慢性健康风险,为制定相关政策保护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成都市开展PM_(2.5)中金属元素的成分监测,基于经典"四步法"评估PM_(2.5)中金属元素的慢性健康风险。结果成都市PM_(2.5)浓度为(130.0±57.7)μg/m~3,PM_(2.5)中As、Pb、Mn、Hg、Al、Se的浓度分别为(18.0±13.0)、(95.0±76.4)、(41.1±29.3)、(0.71±1.17)、(242±287)、(4.8±4.6)ng/m~3;As、Mn的慢性非致癌风险分别为1.20、0.82,As、Pb的致癌风险分别为3.32×10-5、4.88×10-7,Hg、Al、Se的健康风险较低。结论成都市PM_(2.5)污染较为严重,其As、Mn、Pb的健康风险较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防治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224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2组:泮托拉唑组接受泮托拉唑40mg/12 h静脉滴注;奥美拉唑组接受奥美拉唑40mg/12 h静脉滴注.观察出血率、止血效果,监测胃内24 h pH值.结果 泮托拉唑组出血率为7.1%,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17.0%,P<0.05);泮托拉唑组止血时间为(1.8±0.3)d,显著短于奥美拉唑组[(2.2±0.5)d,t=2.1,P<0.05];泮托拉唑组总有效率87.5%,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57.9%,P<0.05);泮托拉唑组病死率0.9%,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4.5%,P<0.05);泮托拉唑组pH值>4的持续时间占总时间的(90.6±3.4)%,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84.3±3.0)%,t=4.8,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泮托拉唑防治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重点流域2013—2018年饮用水化学指标浓度特征。方法基于环境健康综合监测基础平台,收集全国重点流域10省25区县的饮用水(出厂水,末梢水,二次供水)监测数据,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库并对一般化学和毒理学指标中的27项指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饮用水中仅铬均合格;硝酸盐不合格率为6.15%(585/9 505);臭氧消毒饮用水中甲醛不合格率较高,为6.73%(44/654)。2013—2018年间水质合格率为82.8%~92.4%,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丰水期海河流域和东南沿海诸河流域水质合格率最高,分别为94.2%和93.7%,黄河流域最低(49.5%);枯水期东南沿海诸河流域水质合格率(94.8%)高于其他流域,黄河流域最低(51.2%)。结论本次分析的我国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供水单位应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水处理工艺,加快老旧管网改造,保障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然通风条件下大规模人群的住宅内PM_(2.5)浓度水平,探讨PM_(2.5)浓度的室内外关系,为评估室内PM_(2.5)暴露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于2013年12月1日—2014年2月28日(2013—2014冬季)在北京市某区开展大规模人群的时间-活动模式和空气污染暴露影响因素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及PM_(2.5)空气动力学特性建立住宅内PM_(2.5)的质量平衡模型,利用环境监测站点PM_(2.5)监测数据模拟住宅内PM_(2.5)浓度,计算室内外PM_(2.5)浓度比(I/O),并探讨PM_(2.5)室内外关系。结果本研究1 092个样本2013—2014冬季住宅内PM_(2.5)浓度范围为26~167μg/m~3,PM_(2.5)浓度的中位数为73μg/m~3,四分位数间距为34μg/m~3。室外PM_(2.5)浓度范围分别为0~33μg/m~3、34~65μg/m~3、66~129μg/m~3、≥130μg/m~3时,PM_(2.5)浓度I/O分别为1.75、1.05、0.76和0.63;随着室外PM_(2.5)浓度的增加,I/O呈减小趋势,且分布趋于集中。结论基于大规模人群的时间-活动模式和空气污染暴露影响因素调查建立质量平衡模型,可实现大规模人群室内PM_(2.5)浓度的连续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