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即整体观、综合观、“意”主“权变”等逻辑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临床指导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也决定了中医学的本质 ,这种特色性的逻辑思维对于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应是中医学发展中“不变”的特色。同时其本身的局限性、模糊性等严重制约着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要现代化 ,就必须积极与世界医学交流与融合 ,在“变”中寻求理论和临床上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其临床表现为中度头晕、头痛、胸闷、肢体麻木、肌肉动或平时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的论述形成于唐宋以前,在其他时期也有不同描述,但中风先兆之名确立则以刘完素为主,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其描述更加细致。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风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并逐步成熟。目前,对于中风先兆的症状、病因病机、诱发因素、防治措施的认识有着相对成熟的认识。文章分析总结了中风先兆从形成到成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更好地掌握中风先兆的发病规律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医界一代伟人”张锡纯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制方之精义,用药之要着,化裁通变,方智圆神。笔者查询先贤论治肝病之资料,观张氏于该书中论治肝者良多,且其立论“谈妙理,揭精蕴”,运用于方药之中,则“无不应手辄效”。掩卷之余,略有所悟,故不揣陋薄,浅加探求,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4.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目前治疗慢性肾衰竭贫血最为有效的药物,但其价格昂贵,且临床上有5%~10%患者对其耐药。我们采用中药配合小剂量EPO治疗长期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贫血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归龙通脉饮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1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归龙通脉饮对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 2 15例确诊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132例 )和对照组 (83例 ) ,治疗组口服归龙通脉饮 150ml/次 ,3次 /日 ,2 0天为 1疗程 ;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 4片 /次 ,其他与治疗组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血脂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 ,血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 (P <0 .0 1)。结论 :归龙通脉饮能显著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血脂和血流变指标 ,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伏邪疾病提出干预,提出针对伏邪、正气以及环境进行干预以及及早进行干预的原则,并且得出结论,认为中医伏邪在前证期或者潜证期的及时干预原则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相一致。伏邪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正暂时保持相对平衡而不出现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不适,一旦人体正气减弱,或有其他条件如再次外感、情志刺激等,邪气随之鸱张,引起疾病发作。这就给了“未病”状态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汤 (自拟方 )对乙型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炎 (以下简称慢活肝 )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 66例确诊为乙型病毒性慢活肝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35例 )和对照组 (31例 ) ,治疗组口服疏肝健脾汤 ,每日 1剂 ,30天为 1疗程 ,以观察 3个疗程为限 ;对照组用干扰素 (IFN α)隔日肌注 3~ 5× 10 6 单位 ,疗程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4 .3% ,对照组总有效率 77.4 % ,x2 =10 .4 94 ,P <0 .0 1,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结肠疾病,属祖国医学“肠癖”“泄泻”“休息痢”等范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本病缺乏针对性特效药物,采用单一中药或西药治疗,疗效都比较差。笔者于2002年至2005年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该病5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57例中,男34例,女23例;年龄15~62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12年;其临床症状多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解黏液、脓血便为主,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2组间性别、年龄、病变范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名自开始创立以来,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和内外风认识三个不同的时期,随着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其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用药规律也各不相同,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用药规律对于指导中风病的认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银质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质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银质针和普通毫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Vm)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仅椎动脉平均峰流速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银质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优于普通毫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