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僵蚕抗凝活性及其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对僵蚕不同部位抗凝活性及其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 ,为僵蚕的质量控制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凝血酶时间 (TT)和经典化学方法为指标测定生、制僵蚕以及制僵蚕的不同部位的抗凝血活性大小以及总氮、铵态氮、蛋白质和草酸铵的含量。结果制僵蚕的抗凝活性、蛋白质和草酸铵含量均大于生僵蚕。制僵蚕不同部位凝血酶时间和蛋白质含量比较 ,其顺序是 :透明胶状物 >全药 >僵蚕皮 >绿褐色物。结论生、制僵蚕以及僵蚕不同部位抗凝活性和蛋白质等成分含量不一致 ,建议根据用药目的选择生、制僵蚕 ,作为抗凝药物应用时 ,可选择制僵蚕或其某一个或几个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方法:取S—D大鼠11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左颈外动脉远心端,夹闭左翼腭动脉和颈总动脉,经颈外动脉逆行插管并缓慢注入月桂酸钠至颈内动脉系统,造成大脑中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结果:从模型动物的行为表现、梗死灶形态学和病理学进行考察,10只大鼠均产生一定程度的脑梗死表现,造模成功率为90.9%。结论:该模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能在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产生恒定的梗死灶,适合进行脑缺血损伤的有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观察牛角地黄冲剂对大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模型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I2(PGI2)的影响.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强的松对照组、牛角地黄冲剂高剂量组、牛角地黄冲剂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各组均以注射免抗大鼠血小板血清(APS)造模,分别灌药和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11天,分别在第7天和第11天各测一半大鼠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值,并作骨髓涂片检查.结果显示强的松组6-keto-PGF1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水平(P<0.05)而牛角地黄冲剂高剂量组6-keto-PGF1α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且接近正常组水平.而各组TXB2水平改变均不显著.说明牛黄地黄冲剂有改善ITP出凝血功能低下的作用,且不改变机体生理平衡.  相似文献   
4.
桑叶提取液对实验性大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桑叶提取液对实验性大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腹腔主静脉造成的静脉血栓模型,观察其对纤溶、凝血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桑叶提取液能明显减轻大鼠静脉血栓重量,显著延长大鼠血浆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同时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抗凝血酶(AT-Ⅲ)的活性增强。结论桑叶提取液具有明显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其抗血栓作用主要是通过抗凝血作用和纤溶系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海马体NMDA受体的调节机制。方法:本项目采用电针足三里、中脘穴作为干预因素,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为受试对象,运用免疫组化等多种技术手段,从边缘系统-脊髓-胃肠多水平研究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吸收、胃肠动力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电针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海马体NMDA受体通路的分子机理。结果: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吸收功能、胃肠动力等有明显影响,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海马体NMDA受体有显著调节作用。结论: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是通过海马体的NMDA受体通路对认知情感中枢与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良性平衡调节而实现的。这一作用的完成,可能是通过通过拮抗海马NMDA受体,进而纠正海马的"兴奋-抑制"失衡,重建稳态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僵蚕提取物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种类与含量,为其质量控制和抗凝活性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样品用盐酸水解后采用RP-HPLC法测定15种氨基酸残基的种类与含量.结果:僵蚕提取物含有15种氨基酸残基,其总量为48.7%,其中谷氨酸、丙氨酸和缬氨酸残基较多,蛋氨酸和辅氨酸残基在水解过程中被破坏而未测出.结论:僵蚕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多肽类成分,它们含有所测的15种氨基酸残基.该定量方法准确、可控,可用于僵蚕样品中氨基酸残基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营分证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变化规律,探讨温病营分证的病机实质。方法将104例患者按不同病种分为急性白血病、非急性白血病。根据中医辨证,急性白血病分为卫分证组(白卫组)10例,气分证组(白气组)12例,营分证组(白营组)20例;非急性白血病分为卫分证组(非白卫组)20例,气分证组(非白气组)24例,营分证组(非白营组)18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5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不同病种营分证与卫分证、气分证患者IL-1β、IL-6、IL-10变化规律。结果在营分证阶段,急性白血病、非急性白血病IL-1β、IL-6的表达显著升高,而IL-10显著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种间IL-1β无差异(P〉0.05),而IL-6与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1β、IL-6,IL-10的变化规律可为营分证病机实质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僵蚕抗凝成分(ACBB)对大鼠内毒素休克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ACBB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静脉注射脂多糖(LPS)的方法复制大鼠内毒素休克伴DIC模型。ACBB高、中、低剂量组于注射LPS即刻分别由静脉注射ACBB36、18和9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LPS前及LPS后1、3和6h记录大鼠平均动脉压(MAP)f并于LPS后6h经颈总动脉取血,测定血浆副凝实验(3P实验)阳性率、D-二聚体含量、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随时间延长,模型组MAP显著下降,6hPLT、Fbg、AT-Ⅲ均显著降低,D-二聚体、3P实验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ACBB各剂量组可明显抑制LPS引起的MAP降低,抑制3P实验阳性率,增加D-二聚体含量,防止休克后PLT、Fbg、AT-Ⅱ活性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且ACBB高剂量组各指标几乎接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ACBB对内毒素休克伴DIC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兔不同时相的血浆内毒素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其与卫气营血阶段性辨证及传变的相关性。方法将5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空白组8只和1阶段(攻毒后2 h内)组14只、2阶段(攻毒后2~6 h)组14只、3阶段(攻毒后6~36 h)组14只,采用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的方法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不同时相血浆内毒素及肺、肝、肾、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阶段组及2阶段组血浆内毒素阳性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3阶段组与2阶段组比较,血浆内毒素阳性率亦明显升高(P〈0.05)。1阶段组与2阶段组比较血浆内毒素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阶段组肺、肝、肾、心脏病理均有轻微改变,少量炎细胞浸润、细胞肿胀是其主要特征;2阶段出现明显炎细胞浸润及脂肪变性,部分组织出现坏死;3阶段组肺、肝、肾组织均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有明显的细胞坏死。结论内毒素血症兔血浆内毒素含量与病情轻重相关;1阶段病理改变与卫分证病机相关,2阶段病理改变与气分证病机相关,3阶段病理改变与营血分证病机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翘散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银翘散组。模型组及银翘散组经耳静脉注射内毒素造模,0.5 h测1次体温,发热后银翘散组马上用银翘散灌胃,模型组及空白组灌入等量蒸馏水,2 h后心脏采血,用ELISA检测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银翘散组IL-6、TNF-α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银翘散组IL-6、TNF-α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银翘散在早期可以控制内毒素血症的炎症发展,对感染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