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SV-VEGF165肌内原位注射促进兔缺血后肢侧支血管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探索一种更简便安全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途径。方法 建立兔后肢缺血动脉模型,将体外构建的重组质粒pSV-VEGF165注射于缺血肌群,30d后行动脉造影并切取标本,测定毛细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肌肉数比值。结果 经pSV-VEGF165治疗后,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肌肉数比值显著增加,小腿部位比大腿部位增加明显,动脉造影显示部分缺血肢体侧支动态明显增多。结论 肌肉内原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自体血管不适宜建立血透通路的尿毒症患者采用人工血管动静脉造瘘术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1996年6月至2002年10月,47例患者行肱动脉-人工血管(PTFE)-自体静脉襻式造瘘术,平均随访39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前臂肿胀,1月左右消退;术后发生心功能不全者3例;窃血综合征3例;术后感染5例,3例切除人工血管,2例行人工血管间置术;假性动脉瘤4例,行人工血管间置术;血栓形成13例,9例行Fogarty取栓术,4例行人工血管重建术.初级通畅期最短2个月,最长93个月;1年初级通畅率为74.4%,1年累积次级通畅率为91.5%;2年初级通畅率为55.3%,2年累积次级通畅率为78.7%.结论术前应选择通畅的流入道和流出道;术后应重视对瘘管的保护,切忌一点或近距离重复注射,压迫止血力度适当,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出现造瘘血管并发症病例,可行二期手术,恢复通畅.  相似文献   
3.
.9%.保肢患者中重症下肢缺血占13.0%,随访时踝肱指数足背动脉0.66±0.26,胫后动脉0.64±0.25,与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体静脉和复合血管、股-小腿动脉直接旁路和股-腘-小腿动脉序贯旁路在保肢率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小腿动脉为流出道的旁路术对于腔内治疗失败或长段、多节段动脉闭塞濒临截肢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加强术后随访和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二期通畅率和保肢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照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评价双功能多普勒彩超在CVI术后复发病例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22例24侧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术后复发肢体,应用双功能多普勒彩超和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明确复发原因并比较两者优缺点。结果从复发原因看,95.83%(23/24)的病例存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70.83%(17/24)的病例存在隐静脉主干及部分属支残留,66.67%(16/24)的病例存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在判断静脉通畅性上,下肢静脉造影优于双功彩超,其诊断准确率达100%,无一漏诊;两者在深静脉功能判断上符合率87.5%;双功能彩超在隐静脉主干及近侧属支阳性检出率达100%,高于下肢静脉造影,后者的符合率为79.16%;双功能彩超能精确定位交通静脉,对交通静脉的漏诊率(5.11%)低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28.31%)。结论双功能彩超对CVI术后复发病例的病因及定位诊断,尤其是隐-股静脉交界处的病因分析和交通静脉精确定位,具有下肢静脉造影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张鸿颖  单爱静  施娅雪 《护理研究》2007,21(31):2883-2885
内截肢,1年的肢体保存率仅5%[1]。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6月通过介入及手术的方法治疗Fontaine分级为Ⅳ级的重症下肢动脉缺血123例。现就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0年1月—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Fontaine分级为Ⅳ级的重症下肢动脉缺血病人123例,患肢137侧  相似文献   
6.
施娅雪 《上海医学》1998,21(11):679-681
自8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日趋成熟,促进了基因治疗应用研究的发展。遗传性疾病、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业已起步。1989年,Nabel等[1]首次用重组基因修饰内皮细胞,植入猪动脉壁,揭开了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序幕。此后,随着基因载体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2,5-MC抑制支架植入术后内膜增殖的效果。方法将含2,5-MC的F-127凝胶包裹于新西兰兔支架植入段颈动脉腔外,对侧包裹空白F-127凝胶作对照。通过RT-PCR、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核内癌基因c-myc和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通过三色染色观察内膜增厚情况,检测2,5-MC抑制内膜增殖的效果。结果2,5-MC治疗组核内癌基因c-mycmRNA和Ki67抗原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组织学检测显示治疗组内膜增生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植入术后3个月,治疗组内膜/中膜比为0.92±0.10,血管腔狭窄率(51.0±5.58)%;对照组内膜/中膜比为1.30±0.39,血管腔狭窄率(73.01±5.94)%,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腔外包裹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2,5-MC具有抑制支架植入术后内膜增殖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股腘动脉硬化病变腔内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5例(57条患肢)TASCC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52条患肢)施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应用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1.2%,围手术期死亡率5.3%,截肢率3.5%。腔内治疗明显提高患肢足背动脉AB(I0.38±0.17vs0.68±0.39,P0.01)和胫后动脉的AB(I0.41±0.18vs0.72±0.50,P0.05)。重症下肢缺血(CLI)的患肢数由治疗前的36条(63.2%)减少至治疗后的19条(3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随访(11.4±6.4)个月,随访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ABI分别为0.48±0.38和0.61±0.47,与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CLI的患肢数(12条,29.3%)与治疗前(36条,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19条,3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TASCC型股腘动脉硬化病变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22G穿刺针,对8例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生物蛋白胶,利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瘤腔的封堵情况,术后监测远端肢体动脉搏动,并定期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一次性封堵成功,生物胶用量2~4ml,瘤腔封堵时间10~40s。术后无肢体动脉栓塞和过敏反应,随访1周假性动脉瘤无复发。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生物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不断增多,透析龄不断延长,其相应的并发症处理也越显重要。中心静脉是常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及血液透析导管)的最终回路,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可引起严重的静脉高压,影响通路的使用甚至缩短透析龄。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中心静脉疾病成为血液透析并发症的一大难题。随着通路维护的广泛开展,中心静脉疾病作为血透通路的终极并发症,也越来越得到通路医师及患者的重视。2019年发布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较第一版增加了中心静脉疾病的章节[1];2023年英国发布的通路指南更新版也特意将中心静脉病变单列一节[2],这均凸显中心静脉对于血透通路的重要性。第2版中国专家共识初步阐述了中心静脉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以此作为临床工作的指导原则,并着重强调预防,减少或避免中心静脉插管,以降低中心静脉疾病的发生。不过,近几年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以及诊治经验进一步丰富,又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