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辅助下脑功能区肿瘤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肿瘤治疗的策略和技巧.方法 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的脑功能区41例肿瘤.使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辅助的有23例(辅助组),未使用18例(未辅助组).未辅助组直接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辅助组采用神经导航、皮层神经电刺激(MEP)、体感诱发电位(SEP)、术中唤醒麻醉等技术确定肿瘤和脑功能区,根据肿瘤和功能区的关系切除肿瘤.结果 未辅助组肿瘤全切4例(22%),3例(17%)次全切,11例(61%)大部切除.术后功能良好6例(33%),无变化2例(11%),10例(56%)功能障碍加重.辅助组肿瘤全切12例(52%),4例(17%)次全切,7例(31%)大部切除.术后功能良好16例(70%),无变化3例(13%),4例(17%)功能障碍加重.两组肿瘤全切率及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可以做到精确的病灶解剖和脑功能区定位,加上运用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脑功能区的肿瘤也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评价外科切除致(癎)皮质治疗脑穿通畸形相关性顽固性癫(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脑穿通畸形病人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数据、术中所见及致(癎)皮质切除后的癫(癎)发作情况.本组均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显示:发作间期VEEG异常与囊肿位置吻合7例,分布弥散5例;发作期VEEG异常6例,其中5例与囊肿位置吻合.对术前VEEG和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显示的间期异常区、可能的症状区、硬化皮质和磁共振流体抑制翻转复原序列(MRI-flair像)上的高信号区等予以切除.结果 随访6个月~7年,本组均获Engel Ⅰ级控制,其中2例仍有先兆发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脑穿通畸形病人中,致(癎)灶不仅涉及电生理异常区(包括术前VEEG及术中ECoG异常区),也可能涉及解剖异常区(包括术前MRI-flair像上的高信号区及术中所见硬化皮质).这些异常区的充分切除和功能区的确切保护为脑穿通畸形性顽固性癫(癎)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唤醒麻醉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我科近2年行唤醒麻醉开颅的24例患者,病变均位于功能区或紧邻功能区,回顾性总结唤醒麻醉开颅的手术技术及麻醉方法、术中皮质电刺激的结果、及术后结果.结果 整个唤醒麻醉过程均顺利,皮质电刺激在18例成功识别功能皮质(即阳性皮质图),有6例未识别出功能皮质(即阴性皮质图).有3例在术中引起局限性运动发作.在以癫痫起病的3例皮质发育不良、4例脑穿通畸形病人中,有5例术后3个月发作彻底消失,另2例术后仍有发作,但较术前明显减轻.2例脑囊虫彻底切除.在15例肿瘤中,有11例显微镜下全切,2例切除90%以上,另2例部分切除.有2例发生术后颅内血肿,均经降颅内压等处理好转.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例,其中在阳性皮质图中有5例,均为暂时性;在阴性皮质图中有3例,其中2例为暂时性,1例为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 唤醒麻醉开颅是安全、可行的,在术中结合皮质电刺激能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同时有利于脑功能的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皮层功能区病变手术的术中唤醒麻醉与电生理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脑功能区病变患者在唤醒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利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及直接皮质电刺激监测定位感觉区、运动区及语言区,可准确、实时确定脑功能区,最大程度地保护功能和切除病变.本文简单介绍功能区病变唤醒麻醉、术中电生理监测的临床应用与技术细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锁孔入路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异常肌反应(AM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联合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8例HFS患者作为监测组,行术中AMR和BAEP监测;同时设对照组48例,无电生理监测;对两组术后有效率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监测组患者术后近期有效率为90.51%(143/158),远期达到95.57%(151/158),对照组术后近期有效率为79.17%(38/48),远期87.50%(42/48);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监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7%(14/158)明显低于对照组25.0%(12/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孔入路MVD是目前治疗HFS确切有效的方法 ,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锁孔入路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神经内镜和多模态影像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30例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MVD治疗HFS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资料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3D-TOF-MRA)检查,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判别责任血管垫入隔片,同时置入神经内镜行多角度观察面神经全程及其周围血管,观察确认垫片位置。结果本组130例HFS患者术后痊愈122例(93.8%),3例(2.3%)明显缓解,3例(2.3%)部分缓解,2例(1.5%)无效,总有效率96.2%。治疗有效的1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2例复发,复发率1.5%。结论内镜辅助锁孔入路MVD是治疗HFS非常有效的方法,术前使用多模态3D-TOF-MRA能判断责任血管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内镜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细胞纤维连接蛋白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ellular fibronectin,cFn)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非胶原糖蛋白,参与机体的细胞连接粘附、增殖分化、上皮组织的修复、排列规律化,以及机体免疫调控等多种生理活动。本文就cFn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24例行显微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结果、手术发现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有103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年(2个月~9.1年),发作性疼痛彻底缓解92例(89.3%),部分缓解9例(8.7%),无效2例(1.9%))。术中发现88例(71.0%)系动脉压迫,静脉压迫23例(18.5%),在三叉神经出颅处发现一静脉球2例。静脉、动脉同时压迫者8例(6.5%)。另外5例(4.0%)未发现任何血管压迫,术中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后下1/2切断。术后5例发生小脑血肿,其中2例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脑脊液鼻漏1例。该组病例无一例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但其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术前患者的选择与术中仔细的操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