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各30例,疗程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4、6周末分别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结果 6周末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PANSS分值均显著下降(t=9.96,10.14;P<0.05),6周末氨磺必利组有效率86.67%,利培酮组有效率9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周末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均出现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t=8.79,9.12;P<0.05)。氨磺必利组有10例出现静坐不能,6例出现震颤,7例出现肌强直;利培酮组有4例出现静坐不能,6例出现震颤6例,4例出现肌强直。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疗效相当,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但在治疗过程要注意锥体外系副反应和泌乳素水平升高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3.
奚娟 《工企医刊》2012,25(2):83-84
1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指导意义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本文针对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护理,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使病人能有效的缩短康复期,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恶性脑瘤是起源于脑实质内的恶性肿瘤,呈弥漫性生长,并影响和侵袭周围正常脑组织,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放疗及静脉化疗效果也欠佳。而动脉插管化疗既可提高肿瘤组织局部的化疗药物浓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瘘(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为冠状动脉与心腔、冠状静脉窦或其分支、上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之间的非毛细血管床性的异常交通[1-2]。根据瘘管发生的动脉和分流入的心腔分为左,右冠状动脉瘘,右冠状动脉瘘比左冠状动脉瘘多,前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真假性球麻痹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球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灶位置分为真性球麻痹21例和假性球麻痹39例,均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比较康复训练前后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假性球麻痹治疗前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高于真性球麻痹(P<0.05)。假性球麻痹治疗后SSA改善率高于真性球麻痹(P<0.05)。假性球麻痹治疗后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分高于真性球麻痹,改善率高于真性球麻痹(P<0.05)。结论假性球麻痹的病情较真性球麻痹严重,但经综合吞咽康复训练的干预效果优于真性球麻痹。  相似文献   
7.
弹簧圈闭塞颈内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中球囊闭塞试验的重要性以及护理配合的经验。方法对12例采用弹簧圈闭塞颈内动脉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预防等。结果经过介入治疗及系统的护理,12例患者术后无病情加重及死亡,患者平均观察9d后出院。随访4~12个月,其中7例未见不适,4例复查动脉瘤消失,1例患者有不适,DSA复查未见异常。结论对行弹簧圈闭塞颈内动脉方法治疗动脉瘤的患者,介入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的监护、并发症预防及规范的护理程序等均是保证手术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康复科收治的106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抗阻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功能[采用下肢功能评定量表(LEFS)]、步行速度[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WT)]及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ST)]。结果:干预后,两组LEFS、QLICD-ST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两组10MWT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抗阻运动训练在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速度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腹部晚期恶性肿瘤常引起上腹部顽固疼痛,药物治疗难以达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腹腔神经丛阻滞术(neurolytic celiacplexusblock,NCPB)被认为是治疗疼痛的有效方法。在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因具有定位准确、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59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D2受体(DRD2)和多巴胺转运体(DAT)的mRNA表达水平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治疗前精神分裂症组(25例)、长期服药(氯氮平)慢性精神分裂症组(27例)和对照组(30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RD2和DAT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定,并采用Spearman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精神分裂症组、长期服药慢性精神分裂症组、对照组样本外周血淋巴细胞DRD2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32±0.13、0.37±0.19、0.34±0.0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0,P>0.05);DAT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48±0.24、0.58±0.21、0.39±0.2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0,P<0.05);长期服药慢性精神分裂症组DA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S组内=0.194,P <0.01);治疗前精神分裂症组DRD2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阳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443,P<0.05),DAT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总分(r=-0.418,P=0.075)、一般病理症状分(r=-0.434,P=0.063)的相关性未达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RD2的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量表的阳性症状分显著正相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AT的基因表达水平可能受氯氮平影响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