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多参数成像判断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肺腺癌病理亚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能谱CT平扫并经病理证实的pGGN肺腺癌,将其分为A组[非IAC组,21例,包括9例原位腺癌(AIS)和12例微浸润腺癌(MIA)]和B组[浸润性腺癌(IAC)组,24例]。基于联合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技术重建的70 keV单能水平图像评估pGGN的CT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及胸膜凹陷征和异常血管征;获取定量分析成像参数,包括40~140 keV单能量CT值、水基值(WC)、有效原子序数(Eff-Z)及能谱曲线斜率k1~k3(分别为40~70 keV、71~100 keV、101~140 keV段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B组异常血管征出现率高于A组(P<0.05)。组间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k1低于A组(P<0.05),而组间k2、k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WC高于A组(P<0.05),但2组间Eff-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平扫多参数成像可在显示pGGN形态学表现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定量参数和较常规CT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判断pGGN肺腺癌的病理亚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临床和CT影像组学特征用于预测胃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状态的价值。方法 纳入150例胃癌患者,MSI-H阳性30例、阴性120例;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05)和验证集(n=45)。基于腹部静脉期增强CT图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并加以筛选,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MSI-H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资料及Radscore差异;分别基于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和Radscore构建临床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评估其预测胃癌MSI-H状态的价值。结果 训练集和验证集中,MSI-H阳性与阴性肿瘤位置、Radscor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评估训练集胃癌MSI-H状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0.760、0.799及0.864,在验证集分别为0.735、0.812及0.849;联合模型的AUC大于2种单一模型(P均<0.05)。结论 基于肿瘤位置和Radscore的临床-CT影像组学联合特征可有效预测胃癌MSI-H状态。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胃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的CT特征及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胃MiNEN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7例胃MiNEN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2岁,男女比例2.4:1;病灶位于贲门胃底12例,胃体2例,胃窦3例;13例病灶表现为胃壁增厚,其中10例胃壁呈节段性不规则增厚,3例呈局限性胃壁增厚,4例病灶表现为溃疡性肿物,12例病灶表面有溃疡形成;病灶最大范围34.6~91.8mm,平均66.7mm;CT平扫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4例呈轻中度强化,13例呈明显强化;12例强化不均匀,5例强化均匀;10例呈持续性强化,7例呈渐进性强化。11例胃周脂肪间隙模糊,9例浆膜面不规则呈结节状,15例胃周有肿大淋巴结,2例肝内见环形强化的转移灶。17例胃MiNEN均由腺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组成,两种成分均占比30%以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K、Syn、CD56均为阳性,CgA14阳性率82.4%。结论:胃MiNEN常发生于中老年男性,贲门胃底最为多见,典型CT表现为节段性或局灶性胃壁增厚,表面多伴溃疡形成,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持续性或渐进性强化。胃MiNEN侵袭性强,预后不良,CT检查可提供病灶浸润范围及转移情况等有价值信息,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4.
5.
患者男,37岁,左腹部间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伴腹泻4月余。查体未见明确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3.01×10^9/L,血小板计数43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6.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9.88×10^9/L,血钠127 mmol/L,血钙1.99 mmol/L;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见降结肠下段管壁不均匀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腹膜增厚呈结节状及饼状,肝脏见多发类圆形、大小不等结节影,肠系膜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腹盆腔大量积液;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肝内病灶增强后呈“牛眼”征(图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多参数成像在鉴别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肺腺癌病理亚型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能谱CT平扫并经病理证实为pGGN肺腺癌的患者45例,分为A组[原位腺癌(AIS) 9例及微浸润腺癌(MIA)12例]和B组[浸润性腺癌(IA)24例]。所有组别结节的定性CT征象评估基于联合40%ASIR-V迭代技术重建的70keV单能水平图像,包括结节的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和异常血管征。定量分析成像参数包括40~140 keV单能量CT值、水基值(WC)、有效原子序数(Eff-Z)及能谱曲线斜率k1~k3(k1~k3分别为40~70keV、70~100keV、100~140keV段能谱曲线斜率)。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Mann-Whitney U 检验及c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血管征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40~70 keV能谱曲线斜率低于A组(P<0.05),而两组间70-100keV、100-140keV段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WC高于A组(P<0.05),而两组间Eff-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能谱CT平扫可以在提供pGGN形态学征象的基础上获得多种定量参数,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提高pGGN肺腺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纯磨玻璃结节(pGGN)肺腺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分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pGGN肺腺癌的患者102例,依据病灶浸润程度分为A组[原位腺癌(AIS)22例和微浸润性腺癌(MIA)28例]和B组[浸润性腺癌(IAC)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节的影像学定性分析指标包括病灶的位置、密度均匀度、形状、瘤肺界面、边缘、内部、周边征象。影像学定量分析指标包括病灶的最大径、平均CT值、体积、质量。绘制ROC曲线评估病灶的体积、质量鉴别诊断pGGN肺腺癌病理亚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B组病灶出现密度不均匀、瘤肺界面清晰、异常血管征的比例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病灶的体积、质量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通过病灶体积、质量诊断pGGN肺腺癌病理亚型的最佳阈值分别为843 mm~3和289 mg,对应灵敏度分别为75.00%和88.50%,特异度分别为84.00%和72.00%。结论 pGGN肺腺癌的病灶体积、质量、密度均匀度、瘤肺界面、异常血管征对其病理分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能谱CT多参数鉴别诊断肾上腺乏脂性腺瘤(Lp-AA)与肾上腺结节性增生(ANH)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p-AA(n=24,Lp-AA组)和ANH(n=20,ANH组)患者的常规CT平扫和动、静脉期能谱CT增强图像,比较组间动、静脉期标准化40~140 keV(间隔10 keV)单能量CT值、各基物质对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能谱曲线差异。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其鉴别Lp-AA与ANH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组间动脉期标准化40~70 keV单能量CT值、碘-脂、脂-碘、钙-水、碘-水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及80~140 keV单能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静脉期标准化40~50 keV单能量CT值、脂-碘、羟基磷灰石-水、碘-水浓度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上述参数鉴别Lp-AA与AN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0.82,以碘-脂浓度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2。结论 能谱CT多参数对鉴别Lp-AA与ANH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虚拟平扫技术(VUE)重建的虚拟平扫图像代替常规CT平扫图像对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行胸部平扫联合增强检查的患者45例,采用常规扫描模式行胸部常规平扫(TUE),采用能谱CT智能匹配技术(GSI-Assist)模式行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结束采用VUE技术基于原始数据重建动脉期、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AP-VUE、VP-VUE)。比较TUE与VUE病灶以及各部位(包括胸主动脉、肺动脉、胸部皮下脂肪及竖脊肌)的CT值、胸部皮下脂肪SD值、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有效辐射剂量(ED)及病灶CT征象显示情况。计算肺动脉及胸主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及病灶动静脉期相对于TUE及双期VUE的CT净增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法、Mann-Whitney U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期VUE病灶以及各部位CT值、CNR值及SD值与TU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VUE图像主观评分低于TUE [4.20(3.58,4.80) vs 4.90(4.55,5.00),Z=4.636,P<0.01],VP-VUE主观评分与TUE无明显差异[4.80(4.50,5.00) vs 4.90(4.55,5.00),Z=1.259,P=0.208]。病灶动静脉期相对于双期VUE的CT净增值与其相对于TUE的CT净增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2、0.179)。双期VUE对病灶的CT征象显示情况同TUE。省去TUE前后的辐射剂量分别为(867.36±90.87)mGy·cm和(627.57±86.57)mGy·cm,省去TUE前后的ED分别为(12.14±1.27)mSv和(8.78±1.2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省去 TUE环节后辐射剂量降低27.68%。结论:在肺pGGN病变中,VUE技术在降低扫描辐射剂量的同时能够提供病灶以及各部位较准确的CT值,真实地还原病灶的影像学特征,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