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腹腔镜微创技术施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腔镜微创技术施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 inal pelvic resection,AP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体会。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为1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微创APR根治术。其中男10例,女7例,45~82岁,平均72岁。腹部手术在腹腔镜下完成,会阴部手术按常规手术进行。结果:17例中14例(82.4%)采用完全腹腔镜术式,3例(17.6%)采用腹腔镜辅助术式。手术中均未行盆底腹膜关闭和结肠造口旁间隙关闭。平均手术时间为(166.2±42.7)m in,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早期并发症有会阴部切口感染2例(11.8%),不全性肠梗阻1例(5.9%)。术后随访2~48个月,平均26个月,最长无瘤生存期48个月,造口旁疝1例(5.9%),远处转移1例(5.9%),无局部复发,无戳口和切口肿瘤种植以及肠梗阻发生。结论:腹腔镜微创技术用于APR手术具有患者创伤小的优势;术中造成的系膜裂孔和盆底腹膜均无缝合关闭的必要,但结肠造口必须严密缝合腹膜防止造口旁疝形成;会阴部手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腹腔镜微创技术是APR手术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2.
汪溪  陈宽仁  李建业  卞正乾 《海南医学》2010,21(2):29-31,41
目的探讨位于左上腹腔网膜囊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病理证实的网膜囊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胰腺层面作为参考层面,最大层面位置作为定位方法:并分析定性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结果左上腹网膜囊区占位中,胃来源肿块41例;胰源性肿块23例;网膜囊内肿块18例;肠源性肿块11例;脾源性肿块4例。不同来源占位最大平面各不相同。术前误诊23例(24%),各组定位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的密度和形态无特异性。结论左上腹网膜囊区肿块主要来源于胃底和胰尾的恶性肿瘤;病变最大层面的位置及周围脏器形态对定位有一定价值;病变误诊主要由定位误诊造成;术前定性诊断较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根治性手术与传统开腹根治性手术的围手术期情况,了解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对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69例大于等于8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限期性根治手术,其中26例接受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男13例,女13例,平均(83.91±3.02)岁(80~90岁);43例接受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男29例,女14例,平均(83.70±3.43)岁(80~91岁)。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评估(ASA评分)、术前合并症情况、手术病理分级(Dukes分期)、术中及术后血气分析变化、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间的ASA评分无显著差异(Ⅰ级5:8,Ⅱ级19:32,Ⅲ级2:3,P>0.05),伴随的合并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9/26,73.1%vs.26/43,60.5%,P>0.05)。腹腔镜组术中未出现高碳酸血症。术后24h与72h出现血气分析异常,分别为5人及2人,与开腹组的18人和7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恢复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2.27±0.46)dvs.(3.68±0.58)d](P<0.05);术后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开腹组[(14.55±7.21)dvs.(22.16±18.99)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6/26,23.1%vs.18/43,41.9%,P<0.05);两组手术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中腹腔镜组死亡率3.85%,开腹组手术死亡率4.65%(P>0.05)。结论: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选择腹腔镜辅助根治术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同时腹腔镜手术不会增加术后死亡率。因此,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对于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正>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然而对于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前切除术),开腹完成已属较高难度。腹腔镜下能否完成此类手术、术后疗效如何,目前国内研究报道较少。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手术适应症和安全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施行手术的36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法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36例中择期手术23例,急诊手术13例。23例择期手术均为一期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其中4例合并中毒性巨结肠患者通过急诊结肠镜下留置肠梗阻导管暂时缓解症状,再择期行IPAA。13例急诊手术患者均一期行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二期行IPAA。36例患者中除1例消化道穿孔、1例中毒性巨结肠及1例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开腹手术,其余33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36例患者均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UC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UC择期手术、急诊手术中行IPAA,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治疗直肠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74例直肠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病人行TEM的治疗情况并总结相关经验。结果:所有74例病人均成功施行TEM,术前均行肠镜活检和经直肠内镜超声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直肠腺瘤46例、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直肠神经内分泌瘤G1期5例、直肠癌13例。13例直肠癌病人中7例T0期,5例T1期,1例T2期。TEM时间(58.3±27.2)min,术中出血(10.4±5.6)m L,术后住院1~4 d,无严重并发症。1例T2期,1例T1期侵及黏膜下层外1/3,予以再入院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8)个月,2例直肠绒毛状腺瘤病人术后复发,均通过再次TEM完整切除。所有早期直肠癌和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病人术后随访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TEM创伤小,病人恢复快,治疗直肠腺瘤和部分经过选择的早期直肠癌病人安全可靠。完善的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133在结肠直肠癌病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3例结肠直肠癌病人的肿瘤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CD133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结肠直肠癌组织表达较高水平的CD133。CD133的高表达与肿瘤病理低分化、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CD133在结肠直肠癌病人的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并与肿瘤的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脾肿瘤3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9例原发性脾肿瘤临床资料。结果:在脾良性肿瘤20例中,计有脾血管瘤10例,脾囊肿8例。脾淋巴管瘤1例及脾错构瘤1例。在恶性肿瘤19例中,有脾恶性淋巴瘤18例和血管肉瘤1例。B超和CT检查术前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均为100%;B超总的定性诊断率和对脾囊肿、脾血管瘤的定性诊断率分别为12.82%(5/9)、50%(4/8)和10%(1/10);CT总的定性诊断率和对脾囊肿、脾血管瘤的定性诊断率分别为32.43%(12,37)、83.33%(5/6)和70%(7/10),总体优于B超。B超和CT均不能肯定地作出恶性诊断。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主要为脾切除术。恶性淋巴瘤术后辅以CHOP化疗方案。良性肿瘤获随访者16例,失访4例,获随访的16例至今情况良好,最长随访时间9年。恶性淋巴瘤获随访的16例中,4例死亡;1例存活5年,3例生存期已超过5年。结论:原发性脾肿瘤术前定位诊断较易,定性诊断困难。治疗以脾切除术为主,原发性脾恶性淋巴瘤结合化疗时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对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84例年龄≥8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限期性根治手术,其中36例接受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80~90岁,平均年龄(83.61±3.22)岁;48例接受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80~91岁,平均年龄(83.17±3.13)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评估(ASA评分)、术前合并症情况、手术病理分期(Dukes分期)、术中及术后血气分析变化、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手术前,腹腔镜组ASA评分Ⅰ级10例、Ⅱ级23例、Ⅲ级3例,开腹组分别为12例、32例、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无一例出现高二氧化碳血症,术后24h、72h出现血气分析异常的患者分别为6例、4例,与开腹组中的31例和10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恢复排气时间(2.11±0.26)d,显著短于开腹组(3.88±0.28)d(P〈0.05);腹腔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12.55±6.29)d显著少于开腹组(24.3I±12.79)d(P〈0.05);腹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开腹组43.8%(P〈0.05);腹腔镜组死亡率为2.78%,开腹组为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选择腹腔镜辅助根治手术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同时腹腔镜手术不会增加术后死亡率。因此,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方式对于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贲门癌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标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贲门癌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合理标准。方法2000年2月~2004年2月,对269例贲门癌对所采用的切口、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左胸入路110例,经腹入路113例,胸腹联合切口46例,切除率为88.5%(238/269),联合脏器切除共30例。经左胸切口、经腹切口和胸腹联合切口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1.8%(90/110)、84.1%(95/113)和91.3%(42/46),胸腹联合切口的根治性切除率最高。经腹切口上切缘癌残留率为3.5%(4/113),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5年生存率:经胸切口为30.9%,经腹切口为31.8%,胸腹联合切口为34.8%,胸腹联合切口组的生存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胸腹联合切口有利于贲门癌的根治,肿瘤浸润食管是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合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