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陶  王军  康斌  刘都 《实用骨科杂志》2010,16(7):532-534
目的研究经髂腹股沟入路和Kocher-Langenbeck(K-L)联合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移位的累及髋臼双柱的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通过前后联合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8例移位的累及髋臼双柱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X线表现按Matta标准评估,远期髋关节功能和异位骨化率按D′Aubigne和Brooker标准评估。结果解剖复位29例,满意复位6例,不满意复位3例。髋关节功能优32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4.7%。髂腹股沟入路无一例异位骨化;K-L入路~度异位骨化4例,度异位骨化1例,无一例感染。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移位的累及髋臼双柱的复杂髋臼骨折术中能更好的显露,便于骨折复位,固定稳定,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肢体毁损伤的病例,探讨肢体毁损伤的急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343例开放骨折,21例经急诊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肢体毁损伤病例被纳入本研究。男14例,女7例,年龄17~52岁,平均31岁。车祸伤16例,地震伤2例,机器绞砸伤3例。上肢13例,下肢8例。GustiloⅢb型15例,Ⅲc型6例。肢体创伤程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severity score,MESS评分):9例<6分,6例6~7分,6例>7分。手术按外科清创术原则清创,修复血管、神经、肌腱,组织覆盖骨外露创面,外固定架固定构建肢体稳定性,负压封闭引流吸引封闭创面。结果 21例患者经1~5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12例无骨外露,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游离植皮成功;5例骨外露面积小,肉芽组织粗盖骨外露后游离植皮,创面愈合;3例骨外露,行组织瓣转移覆盖创面;1例并发严重感染,截肢。结论负压封闭引流适用于肢体毁损伤的急诊保肢治疗,可控制感染、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二期创面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FNA治疗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回顾性分析手术情况、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2~24个月随访,随访期内35例骨折达临床愈合,髋关节功能评价总优良率为92.1%。3例矮小女性患者全负重时大腿疼痛,骨折愈合取出PFNA后疼痛消失。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牢稳、微创、并发症少,但不适用于身材矮小的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4.
唐诗添  王军  康斌  杨衡  刘都  于永娟 《四川医学》2009,30(11):1786-1787
目的报告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手术入路不损伤伸肘装置的可能性。方法17例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经肱三头肌两侧手术入路行双钢板加螺钉固定,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12个月(4~24个月)。结果用Jupiter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良率达89%。结论此手术入路对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在完整保留伸肘装置的情况下,不仅能满足髁间骨折的复位固定,还可使术者从容地处理髁上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地震伤后154例挤压综合症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震伤后挤压综合症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54例挤压综合症患者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主要针对急性肾损伤和局部创伤给予综合治疗。结果128例基本治愈,26例行血透患者肾功能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持续肾功能损害和死亡。结论内、外科配合,采用以补液、利尿、血液透析、局部切开减压和全身营养支持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挤压综合症并急性肾功能损伤可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促进转归。  相似文献   
6.
唐诗添  王军  石波  康斌  王陶  刘都 《四川医学》2012,33(1):83-85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32例(36足)Sanders分型Ⅱ~Ⅳ型骨折行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直视下以距骨关节面为模板复位、自体骨植骨、解剖形钢板固定。结果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25足,良5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为83.3%。发生明确的早期并发症3足,发生率8.3%,其中皮肤边缘坏死1足,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远期发生明显慢性疼痛2足(5.6%)。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术前作周密计划和准备,术中采用全厚皮瓣并避免过分牵拉和反折,复位后通过植骨来支撑关节面骨折块及提高内固定的牢固程度,术后石膏固定并抬高患肢,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等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玉树地震藏族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为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地震救援队2010年4月16~22日收治的143例玉树地震藏族伤员情况,根据伤员登记表,调查伤员性别、年龄、致伤方式、救援地点、救援时间、主诉、初步诊断、现场处置、转运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结果收治的143例玉树地震藏族伤员中,男74例,女69例,软组织损伤74例,骨折伤员67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63例),关节脱位5例,神经损伤3例;采用藏汉疗法结合外固定治疗62例,急诊手术5例,拒绝外科清创缝合6例,无死亡病例。对所有伤员均进行了3~11次心理干预治疗。在伤员转运方面,建议转出54例,实际转出48例,6例失访或拒绝,继续在原地治疗。结论玉树地震藏族伤员的临床特点明显。民族地区灾害医疗救治要适合灾区特点,个体化救治,及早心理干预,是提高非汉语言地震医疗救援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9.
地震伤后挤压综合征15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震伤后挤压综合征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54例地震伤后挤压综合征患者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主要针对急性肾损伤和局部创伤给予综合治疗。结果:154例中,128例基本治愈,26例行血液透析患者肾功能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持续性肾功能损害和死亡。结论:采用以补液、利尿、血液透析、局部切开减压和全身营养支持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挤压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可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促进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汶川大地震中414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伤员细菌感染分布特性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特别是自然灾害中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对414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伤员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监测.结果 G+球菌12例(2.9%),G-杆菌66例(15.9%),G+杆菌2例(0.5%),多重感染6例(二重感染5例,三重感染1例),感染率为1.5%.主要致病菌:(1)G+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2)G-杆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细菌、普通变性菌、美洲爱文菌;(3)G+杆菌:枯革芽孢杆菌.对G+球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对G+球菌敏感较低的药物有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等.对G-杆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对G-杆菌敏感较低的药物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结论 地震中四肢开放性损伤伤员细菌感染率较高,感染菌株种类较多.因此,应尽早作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药敏鉴定,针对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