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肠黑变病(MC)的发生与进展和服用含蒽醌类中药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简述中西医对MC的认识, 并从与服用蒽醌类中药相关的MC临床病例研究和蒽醌类中药对MC最新机制研究两方面进行总结, 探讨含蒽醌类中药对MC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安全应用该类药物的建议, 对蒽醌类中药相关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香加皮具有通阳利水、宣痹止痛之效,其性温而不热,其效利而不峻。该药于通调中寓祛邪之意,渗利中寓化气之法,为治水饮之和剂,现代多用于治疗水肿、风湿痿痹、心力衰竭诸疾。本文在对香加皮历代本草记载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析张伯礼教授临证运用香加皮治疗心系、肾系疾病的心得要法,希冀为香加皮的临证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入手,认为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病机以"阳微阴弦"为核心,以中焦升降失司、上焦心阳不振、湿饮瘀浊痹阻为要点,具有本虚标实的特征;其辨治应着眼于振上焦心阳、蠲湿饮瘀浊、和中焦升降及缓心脉挛急4个层次。文章浅析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辨治思路,以期对张伯礼教授在该病诊疗中展现出的临证思维有所体悟。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肠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缺失的先天性疾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便秘是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有再次手术的可能。中医辨证治疗便秘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张伯礼教授临证五十余载,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章对张伯礼教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验案进行整理报告,介绍了张教授临床辨证思维及遣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5.
针对局部阴影情况下,光伏输出曲线非线性和多峰值的特性,从概率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蒙特卡洛的光伏多峰值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算法。对光伏输出曲线及均匀分布进行分析并构建概率模型。然后根据蒙特卡洛算法的基本原理,对模型特定区域内的随机变量进行统计以确定近似最大功率点。最后用常规最大功率算法提高收敛精度。与传统算法不同,新方法从概率论的角度,为解决局部阴影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收敛速度及准确性不受光伏曲线形状的影响,试验和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的跟踪全局最大功率点,避免其收敛于局部最优解。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迈入高质量发展阶级,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肩负新的历史使命。过去十年间,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和产业化持续推进;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中医药学术研究亦取得重要进展。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张伯礼院士立足近十年中医药的发展情况,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并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苗婧超  刘耀远  闫景贤  高宁  江丰 《天津中医药》2023,40(11):1361-1364
消化道黏膜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张伯礼教授指出消化道黏膜病的病机特征常为本虚标实,以肺脾不足为本,以气机失调、寒热错杂、痰瘀互结为标。根据“肺合皮毛”之说,采取从肺论治的策略;临证时强调辨清寒热虚实,兼夹邪气,注重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遣方用药从整体出发,肺脾同治、调畅气机、寒温并用、润燥相济。  相似文献   
8.
刘耀远  黄明  熊可  吕玲  王昭琦 《世界中医药》2023,(22):3250-3253
在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的大背景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越发重要,促使新冠肺炎患者完全康复和回归正常生活成为诊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张伯礼教授认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恢复期患者以疫邪未尽、正气虚损为核心病机,以湿邪留滞、气阴两虚为主要临床特征。在治疗中强调全面评估健康状态,明辨邪正关系,分清祛邪扶正之主次;精准辨证,灵活用药,祛邪以治湿为主,扶正以益气养阴、调治肺脾为主;重视疏利气机,恢复脏腑升降出入之常;病证结合,灵活运用现代药理和组分中药研究成果。此外,重视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形神同治,瘥后防复,使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生活、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张伯礼教授基于烟雾病脑底代偿血管网脆弱且易破裂出血的疾病特点,将“以平为期”思想贯穿治疗始终,择药以“平和”为善,组方以“中和”为贵。辨治法效中风,重视“瘀、痰、亢、虚”之四端,其虽会随病程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总体病机演变本于正虚不足,重于痰瘀胶结,危于肝阳暴亢。临证擅于气血合治,以益气活血、理气行血为先,慎用破血逐瘀之品;治痰重在辨舌,以把握用药层次、分度,因势利导以分消其势;若久病入络、窠囊难除,酌以虫类之品通达络脉;在重镇潜阳的同时,兼顾疏、柔两法,形神并调,遂肝性而不悖;先后天以涵养、颐养为主,固护胃气以助药力发挥。  相似文献   
10.
脉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最早的模式图、示意图到现今的波状图,研究者一直在寻找脉诊客观化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传感器种类和方案的选择与应用是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关键一环。通过对各种脉象采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案两方面的阐释,综述脉象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基于单点压力传感器脉象仪目前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并在行业、团体、国际上具有标准化的优势,但中医脉象检测在整体上仍然存在标准不统一、同质化程度高、操作要求高及检测结果重现性低等问题。未来的中医脉象检测还需借助传感、材料、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