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2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部分人群流脑C群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我国流脑流行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但近年国内由C群菌引起的病例和局部暴发流行时有报道 ;另一方面 ,目前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主要流行C群、B群和Y群 ,W 135群次之 ,而A群较少 ,表现出流行菌群多样化 ,特别是近几年 ,非州脑膜炎带又暴发了新一轮流脑周期性流行并波及到周边国家和地区[1] 。因对外交往频繁 ,其他群流脑由国外传入而引起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而我国一直应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 ,它的保护作用是群特异性的 ,对其他群流脑菌无预防作用。因此 ,在监测四川省正常人群流脑A群抗体的同时 ,对部分血清进行了流脑C群自然…  相似文献   
2.
四省O1群霍乱弧菌突变株的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能引起大流行,危害性很大。2000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所实验室在对以往保存的霍乱弧菌进行转种保种的过程中,发现1999年转种保种时还很正常的93117、93120、93122等3株菌发生了变异,已变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O1群霍乱弧菌突变株的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能引起大流行,危害性很大。2 0 0 0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所实验室在对以往保存的霍乱弧菌进行转种保种的过程中,发现1999年转种保种时还很正常的93117、9312 0、9312 2等3株菌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2005年霍乱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5年霍乱弧菌分子特征,以及霍乱暴发疫情分离的菌株与菌株之间,疫情分离的菌株与海、水产品监测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查找霍乱传染来源,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O139群霍乱弧菌特异性编码脂多糖基因(LPS)和霍乱毒力基因(ctxAB);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16株霍乱弧菌14株LPS阳性,为O139群霍乱弧菌;另2株为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2株稻叶型霍乱弧菌和1株O139群霍乱弧菌ctxAB阴性,其余13株菌均具有ctxAB,为产毒株.对16株菌以Not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5个型别.O139群霍乱弧菌优势流行株与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PFGE型别一致,且同为产毒株.结论:甲鱼等海、水产品被O139群霍乱弧菌污染情况严重,甲鱼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之间高度同源,被污染的甲鱼可能是本年度食源性霍乱暴发的主要传染来源之一,海、水产品的监测是近期霍乱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食品中重要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四川省主要食品中弯曲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O157大肠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预警和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省5个地区抽检生畜(禽)肉、水产品、熟肉制品、生食蔬菜、速冻米面5类食物样品共929份,依据国标法和特定新方法,运用API卡和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从929份样品中共检出180株病原菌,总检出率为19.4%,其中弯曲杆菌17株,检出率9.0%,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30株,检出率14.0%,O157大肠杆菌17株,检出率2.5%,沙门菌5株,检出率0.7%,副溶血性弧菌11株,检出率5.7%;5类食品中病原菌阳性率最高的是水产品(35.8%),其次为生畜(禽)肉(26.1%),第3为熟肉制品(9.4%)。[结论]四川地区居民主要消费食品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食源性病原菌污染,其中水产品和生畜(禽)肉是主要的污染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在冷冻(藏)禽肉和水产品中污染严重,分别为47.5%和28.5%,在直接入口的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率达到8.8%。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病原菌的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报导了从2452例腹泻病患者粪便中检出病原674例,检出率为27.49%,在检出的10种腹泻病原菌中,除常见病菌外,还检出新腹泻病原体:EIIC,ETEC,空肠弯曲菌,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各类病原菌其构成对比分别为,志贺氏菌居症位占37.07%,次为3种致泻性大肠菌占24.42%,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气单胞菌和类志贺邻单细胞菌各占13.50%,10.09%,7.72  相似文献   
7.
一步法快诊霍乱技术现场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霍乱一步法快诊试剂”在国内部分地区现场应用及与常规分离鉴定法的比较结果。共观察了 79份粪便标本直接使用“一步法快诊”的检测结果及 47份标本增菌 6 - 8小时后同样用该法的检测结果。现场考查表明 ,一步快诊法适用于检查急性期病人 ,从粪便标本中不仅能查出活菌 ,还能检查就诊前服用过抗菌药物的患者 ,其检出率高于常规培养法 (χ2 =17 2 5P <0 0 0 5 ) ;而增菌后标本的一步快诊法能得到和常规法完全相同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可用于检定轻型病人和健康带菌者 ,但比常规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8.
2002年4月14日,四川省仁寿县洪峰乡美满村4组村民肖体如因母去世举办丧宴,发生食物中毒。为明确诊断,采取措施,扑灭疫情,我站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方法:现场对病人及其家属、医护人员进行访问并采血,作血、尿常规检查、B超检查、肥达氏试验和细菌分离。结果参宴221人,发病84人。潜伏期短者3天,最长27天,未进餐和虽进餐而未吃凉菜者不发病。病初起病缓慢,一周后病情加重,具有较典型的伤寒临床特征,但无玫瑰疹和脾肿大。病人及其医护人员肥达氏反应多为阳性,未进餐者血样60份全部阴性。细菌培养未分离出伤寒杆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病人临床表现和肥达氏反应的阳性结果,可得出是由凉菜引起伤寒病暴发的诊断。虽未分离出伤寒杆菌,可能系病人服用大量抗生素所致。  相似文献   
9.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造成各类食品的外源性污染, 引起食物中毒.在发达国家临床李斯特菌病发病率大约为2/10万~15/10万,病死率为13%~34%[1].随着我国食品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改变(包括即食食品增加)以及食品冷藏设备的普及,单增李斯特菌对人们的威胁也日渐加重.为了解成都市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05-2006年连续对该市水产品进行抽样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四川省噬菌体6型霍乱的流行及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1998—2001年省噬菌体6型霍乱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专题调查、实验室检验鉴定结果以及各地霍乱防治工作总结等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实验室结果分析。结果1998—2008四川省出现首例噬菌体6型霍乱病例,1998—2001年累计报告6b型霍乱2239例,死亡100例。6b型霍乱年平均发病率为0.66/10万,病死率为4.47%。疫情波及全省5个市(州)的20个县(区)。分子生物学试验:噬茵体分型6型菌株与同期流行的1型菌株完全一致,具有流行株的分子特征。结论噬菌体6型霍乱菌株具有引起霍乱流行的能力,且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