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常规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则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2组患者的步行训练均为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每次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6 min步行测试(6MWT) 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的步态。 结果 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6MWT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器人组治疗2周后与组内治疗前的6MWT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和FAC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步频和步态周期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静蹲训练对于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至2017年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的4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静蹲训练。4周后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采用西部安大略湖与麦克马斯特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综合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WOMAC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在膝骨性关节炎的常规康复治疗方法上,增加静蹲训练,更能改善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BL)联合基于案例的学习法(CBL)在康复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2~2023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习的36名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8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试验组采用基于ICF框架下的PBL+CBL双轨教学法带教,时长均为2个月。入科前、带教1个月及2个月后,采用理论试卷考试评定2组学生对康复知识的掌握度。带教1个月及2个月后,采用实践操作考核评定2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带教2个月后,采用自制量表对2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开展调查。 结果 与组内入科前比较,2组学生带教1个月及2个月后的理论考试案例分析得分、总分均增加(P<0.05)。试验组带教2个月后的理论考试案例分析得分[(12.61±2.27)分]、总分[(83.25±6.98)分]较对照组优异(P<0.05)。与组内带教1个月比较,2组学生带教2个月后的操作考核成绩均提高(P<0.05),且试验组带教2个月后的操作考核成绩[(80.64±6.86)分]较为优异(P<0.05)。带教2个月后,试验组在临床思维能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教学方法的总体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中,基于ICF框架的PBL+CBL双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具优势,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主动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由江苏省人民医院钟山康复分院收治的12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类型、部位及护理干预等信息,分析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特点。按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皮肤损伤,分为皮肤损伤组(33例)和对照组(87例)。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损伤和功能情况、合并症、康复和护理措施等资料,比较上述因素的组间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时发生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果 120例脊髓损伤患者中,有33例(27.5%)发生皮肤损伤,共发生46次皮肤损伤,其中擦伤发生27次(58.7%)、压力性损伤10次(21.7%)、撕裂伤5次(10.9%)、烫伤4次(8.7%)。皮肤损伤发生部位多集中在肢体(65.2%),其次是臀部和骶尾部(34.8%)。47.8%的皮肤损伤护理干预时间达到7 d以上。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功能障碍、入院方式、压力性损伤风险、营养和辅助排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未发现脊髓损伤节段和严重程度分级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皮肤损伤与住院时间[OR=1.015,95%CI(1.005,1.025),P=0.003]、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OR=15.129,95%CI(1.370,167.066),P=0.027]、营养水平[OR=6.181,95%CI(1.185,32.243),P=0.031]有关。 结论 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长、有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和营养水平差是患者发生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住院时间较长、入院评估有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和营养差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加强皮肤管理的宣教,减少皮肤损伤对康复训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