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各种病因导致的三叉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对其发病机制不甚清楚,所以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基因治疗和其他疗法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其中基因治疗是研究的热门方向。本文对各种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 Ⅱ)在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H/R组、CaMK Ⅱ抑制剂KN-93+ H/R组和KN-93组.H/R组是对H9c2心肌细胞进行缺氧4h,再复氧6h处理;后两组是先用KN-93(终浓度1μmol/L)预处理2h后再进行/不进行H/R损伤.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细胞坏死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3、磷酸化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结构域蛋白(pMLKL)和pCaMK Ⅱ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H/R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I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RIPK3、pMLKL和pCaMK Ⅱ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H/R组比较,KN-93+ H/R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I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RIPK3、pMLKL和pCaMKⅡ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而KN-93组的各项指标与Control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aMK Ⅱ可通过程序性细胞坏死通路加重H9c2心肌细胞的H/R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去除和不去除眶下神经外膜焦点堆迭的对比及H-E 染色,研究大鼠眶下神经微血管解剖结构 特点。方法: 10%水合氯醛腹腔内注射麻醉大鼠,开胸插管后依次用0.9% 氯化钠和4%多聚甲醛灌流,再用 37℃ 5%明胶- 墨汁混合液灌注,解剖游离眶下神经,将去除和未去除神经外膜的眶下神经制成透明标本后获取 不同焦距层面照片进行焦点堆迭,石蜡包埋后,切片行H-E 染色,观察大鼠眶下神经微血管的分支、分布及走行 特点。结果:大鼠眶下神经外膜染色呈大片区域的深染,近心端染色更深。去除神经外膜的眶下神经微血管清晰 度高。眶下神经微血管的数量众多、密度大、染色深,近心端管径较大,微血管在不同层面发出的分支吻合形成 微血管网。在神经纤维之间分布较多管径较小的微血管,多沿神经纤维纵向迂曲走行,在走行过程中可斜向或纵 向发出分支吻合成网。结论: SD 大鼠眶下神经微血管数量多、密度大,在迂曲走行过程中发出分支并吻合成网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颈动脉管外口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结构特点。 方法: 选取成人颅骨,由1 位口腔专业教师 确定各观测点的位置后,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等测量颈动脉管外口的长径、短径及该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 部内侧点、茎乳孔内侧点、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长径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 最短距离,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管外口长、短径分别为(8.43±1.45)mm和(5.99±0.87) mm。颈动脉管外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部、茎乳孔、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横径最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 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最短距离分别为(9.04±1.65)mm、(12.99±2.00)mm、(29.43±3.01)mm、 (16.40±2.11)mm、(23.88±3.21)mm、(33.53±2.35)mm和(32.79±2.47)mm。各观测项目左、右两侧的 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管外口位置深在,对其相邻结构关系的观测有助于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解 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SD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对机械刺激的痛阈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三叉神经痛样动物模型,选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手术组经口内切口行右侧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结扎术,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右侧眶下神经不予以结扎,空白对照组未接受手术干预。记录大鼠术前及术后的痛阈,并在不同时间点解剖三叉神经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DNF的变化。结果 手术组于术后2周出现痛觉超敏反应,一直持续到术后6周才逐渐恢复,术后10~12周才恢复到术前水平。手术组大鼠术后三叉神经节中GDNF的表达量增高,且表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结论 大鼠眶下神经的慢性压迫性损伤(CCI-ION)可建立三叉神经痛样的动物模型。GDNF可能通过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再生方式参与调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颌面部骨的教学中,发现1例下颌骨的右侧下颌切迹中、后1/3交界处的内侧,有一个伸向前内侧稍上方的骨突,骨突起始处后方有一个椭圆形的骨管,骨管向外后下方贯穿下颌支,此变异罕见(图1)。范颖峰[1]等通过复查4860份下颌骨X线片,发现1例多个牙先天缺失伴右乙状切迹中部的畸形骨突,但与本发现有较大区别且未见有实物标本的报道,为充实解剖学数据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是指有临床症状但无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其疼痛特点是难以忍受的阵发性剧痛且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疼痛次数增加,疼痛程度加重[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可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杀[2].依临床症状又分为典型性和不典型性两种.其发病率约8/10万[3],平均发病年龄(62.7±15.8)岁[4].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目前对原发性T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统一,对此国内外学者仍在进行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探索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治疗方法[5-7].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切牙孔的位置、孔径、形态、分型及与周围解剖结构间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的同时丰富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90例成人干燥颅骨,观察切牙孔的位置、形态和分型,用游标卡尺等测量其孔径和该孔最后点至8-11-8腭侧牙槽嵴最低点、腭大孔和腭小孔最后点的距离和角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牙孔位于腭中缝前端,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成人下颌孔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参考和依据。方法: 由口腔 专业教师确定各解剖结构的位置并标记,用游标卡尺、量角器、直尺和圆规对下颌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进 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有76.00% 的下颌孔位于下颌支内面中点之后,有87.00% 的下颌孔位于下颌支内面中点 之上;下颌孔的内外径为3.50 mm±0.59 mm,前后径为3.68 mm±0.74 mm ;下颌孔内侧最低点与下颌支前缘、 后缘、下颌切迹最低点和下颌体下缘平面的最小距离分别为19.85 mm±2.72 mm、16.63 mm±3.14 mm、24.73 mm±2.91 mm 和25.81 mm±3.58 mm ;下颌角的角度为120.51°±6.54° ;冠突最高点、髁突最高点和下颌切迹最 低点至下颌体下缘平面的最小距离分别为64.03 mm±5.54 mm、54.57 mm±7.08 mm 和46.12 mm±5.24 mm ;过 下颌孔内侧最低点且垂直于下颌支后缘切线的线与下颌支前、后缘交点的间距和过下颌切迹最低点且垂直于下 颌支后缘切线的线与下颌支前、后缘交点的间距分别为34.38 mm±3.28 mm和39.35 mm±3.24 mm,冠突最高 点与髁突最高点间距为34.96 mm±3.46 mm ;两侧髁突内极间宽度为80.95 mm±6.77 mm,两侧髁突外极间宽度 为118.06 mm±7.75 mm,两侧冠突最高点间宽度为91.69 mm±6.38 mm,两侧下颌孔内侧最低点间宽度为80.93 mm±4.61 mm,两侧下颌角最低点间宽度为98.99 mm±7.44 mm,两侧颏孔最内侧点间宽度为46.45 mm±2.65 mm,两侧颏孔最外侧点间宽度为51.64 mm±3.16 mm。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颌孔及周边 骨性结构的解剖观测,能够为该部位的临床颌面外科麻醉、修复、正颌外科及医学美容等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和 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解剖教学中发现1成年男尸右大脑后动脉有2支,起自基底动脉的右大脑后动脉外径明显小于左大脑后动脉和起自颈内动脉的右大脑后动脉;无右后交通动脉,左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图1)。描述如下:(1)椎动脉外径差大:双侧椎动脉均起自锁骨下动脉,左/右侧起始处、入枕骨大孔处和末端的外径为分别为3.78 mm/7.52 mm、2.66 mm/6.10 mm和1.74 mm/4.52 mm,起始处至寰椎横突孔上方的距离12.50 cm/12.99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