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白色念珠菌是口腔中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表现出致病性,容易引起念珠菌感染。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癌关系密切,本文对口腔癌患者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白色念珠菌感染对口腔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口腔癌患者白色念珠菌感染风险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通过损伤口腔上皮、产生致癌物质、触发慢性炎症及辅助性T细胞17免疫反应等机制促进口腔癌的发生发展。然而目前这些机制的研究仍比较表浅,缺乏充足的直接证据,未来仍需进行大量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白色念珠菌的促癌机制,为防治口腔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3.
骨折固定疗法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折治疗过程及其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方法: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通过对骨修复过程的生物力学基本原理、固定原则的阐述和骨折固定的结构分析,提出了理想固定的力学模型,给出了骨折固定与骨科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结果:临床上一个最佳的骨折固定,应是实现固定器的每一部分都能以最少的约束使伤骨以几何不变体系固定于固定器。而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后,要求这个整体的组合是“弹性”的组合.且组合为几何不变体系。这个组合应当是:①固定稳定。②无功能替代。③断端得到的是生理应力。结论:优秀的骨科固定器应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骨折固定的需求。既能以最少的约束实现骨折段与固定器的几何不变体系的连接,又能实现各几何不变体系的弹性连接,还能给骨折断面施加恒定的生理应力。临床骨折固定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固定器械的优点,克服固定器械的缺点和不足,利用几何构造分析方法,以选择用最少的约束达到最理想的固定。  相似文献   
4.
5.
口腔微生物学是口腔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口腔微生物微生态、口腔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口腔微生物与全身健康的关系,是口腔医学本科生重要的必修课。本教学团队近年来针对《口腔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室教学进行了改革,将“三全育人”引入课堂实践,通过分章节提炼核心知识点,并以核心知识点为基础,融入临床问题进行探究性教学,结合实验操作启发学生以科学研究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提高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评价教学效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对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同时课程考核成绩也显著提升。说明《口腔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方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成绩,得到学生的好评。本文将从三方面介绍课程改革内容与体会,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创新教材、教学模式等对口腔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全面提升《口腔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任彪  孙洪阳  王弘 《中国药学》2014,23(9):642-648
在本研究中,建立了高效、灵敏、准确的超快速液相色谱法同时快速分析测定有柄石韦中10个指标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紫云英苷、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山奈酚-3,7-双-O-葡萄糖苷)的含量。采用了Kromasil 100-2.5C18(100 mm×2.1 mm,2.5μm)C18快速色谱柱,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甲醇溶液为洗脱剂洗脱,检测波长为326 nm,流速为0.4 mL/min。10个成分在此色谱条件下能达到基线分离,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 2〉0.9998),日内与日间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符合实验要求,加样回收率范围为99.1%–104.5%。对20批不同来源的有柄石韦样品进行了含量测定。此研究为有柄石韦中多成分含量测定提供了高效、灵敏、准确的快速分析方法。此外,还对20份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结果显示此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20份样品的来源及资源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口腔的适宜环境为微生物定植提供了条件,而口腔微生物是诱发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治疗是控制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有效策略。青蒿素是从传统中医药黄花蒿中提取出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由于其具高效低毒的抗疟效果而成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抗氯喹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近年来,青蒿素已被证实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其他寄生虫、肿瘤等效果,而部分微生物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对青蒿素及衍生物在口腔相关微生物方面的作用效果进行综述,总结分析之前的成果及进展,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并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完善现有技术及标准以明确青蒿素及衍生物对效果存在争议的微生物的作用,扩大对口腔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检测,在抗真菌领域明确与现有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这几个方向有待深入研究。另外在抗口腔感染性疾病研究过程中,青蒿素及衍生物的给药方案、潜在药物相互作用、毒副作用等方面是深入研究的必要条件,也是研究的新方向。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相关研究的完善与口腔感染性疾病治疗潜在需求,青蒿素及衍生物在口腔微生物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口腔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初步探讨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确定正确的牵引处方及牵引设备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l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iomechanics,traction(tow)therapy,spine,clinical.rehabilitation medicin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12期问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柱牵引,生物力学,生物数学,临床,康复医学”,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6篇相关文献,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9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7篇文献中,2篇涉及脊柱的生物力学致病机制,8篇涉及脊柱牵引的一般方式,7篇涉及脊柱牵引疗法的康复机制。 资料综合:牵引康复疗法是治疗脊柱疾患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牵引一般的过程分为加载、保持和卸载三个阶段。临床上脊柱(含颈椎)牵引治疗方法的研究多是在牵引力的大小或牵引时体位的调整等应用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对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中,牵引是以拉伸的方式作用于脊柱,正是脊柱“长期主要外力为压力”的相逆作用的外力。在相逆作用力下,生物系统的反馈作用,病变的机体向着反致病机制的方向发展。 结论:脊柱康复牵引治疗机制主要是牵引初期组织间的相对位移(几何位移)、持续牵引力作用下的生物材料的塑形(应力塑形)以及生物材料的力-电、力-化学耦合效应(多物理化学耦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初步探讨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确定正确的牵引处方及牵引设备研制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iomechanics,traction(tow)therapy,spine,clinical,rehabilitationmedicin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柱牵引,生物力学,生物数学,临床,康复医学”,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6篇相关文献,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9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7篇文献中,2篇涉及脊柱的生物力学致病机制,8篇涉及脊柱牵引的一般方式,7篇涉及脊柱牵引疗法的康复机制。资料综合:牵引康复疗法是治疗脊柱疾患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牵引一般的过程分为加载、保持和卸载三个阶段。临床上脊柱(含颈椎)牵引治疗方法的研究多是在牵引力的大小或牵引时体位的调整等应用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对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中,牵引是以拉伸的方式作用于脊柱,正是脊柱“长期主要外力为压力”的相逆作用的外力。在相逆作用力下,生物系统的反馈作用,病变的机体向着反致病机制的方向发展。结论:脊柱康复牵引治疗机制主要是牵引初期组织间的相对位移(几何位移)、持续牵引力作用下的生物材料的塑形(应力塑形)以及生物材料的力-电、力-化学耦合效应(多物理化学耦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黄连素与戊间甲酚联合使用对粪肠球菌的抗菌作用。  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活菌菌落形成单位(CFU)分别测定黄连素和戊间甲酚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死活菌染色检测黄连素和戊间甲酚对浮游和生物膜状态粪肠球菌的杀灭效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黄连素和戊间甲酚对粪肠球菌成熟生物膜结构的影响;CCK-8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和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测定黄连素和戊间甲酚对人口腔黏膜上皮角质细胞(HOK)的毒性。  结果  黄连素的MIC为512 μg/mL,戊间甲酚的MIC为0.023 3%;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表明,512 μg/mL黄连素或0.002 33%戊间甲酚单独使用时对浮游状态粪肠球菌杀灭效果较弱,但二者联合使用时表现出协同抗菌作用;死活菌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二者联合使用时对生物膜状态粪肠球菌杀灭效果较弱,但可影响生物膜结构;512 μg/mL黄连素和0.002 33%戊间甲酚单用(或联用)处理HOK细胞时,其存活率远大于损伤率,细胞毒性较低。  结论  黄连素与戊间甲酚对粪肠球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且生物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