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评价医用生物蛋白胶(BFG)联合大网膜包肾(ORP)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3年内(2003年11月~2006年5月)收治的118例门静脉高压症接受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sPCDV)患者分成两组,即应用BFG联合ORP组(A组,n=72)和对照组(B组,n=46),比较两组手术后近期(一月)脾窝渗液、发热和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肝性脑病和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近期脾窝渗液和发热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随访期间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分别为1.3%和10.8%(P<0.05)、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分别为30.6%和65.2%(P<0.05);A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FG联合ORP可有效降低选择性断流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附17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的病理特点、临床病理分型及合理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和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2例共分为3种类型(7个亚型),采用手术、或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其中:(1)下腔静脉成形术或/和支架置入术99例;(2)肝静脉或副肝静脉成形术或/和支架置入术10例;(3)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7例;(4)改良脾-肺固定术12例;(5)经右心房手指破膜或球囊导管扩张术5例;(6)常温直视下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和血栓取除术5例;(7)肠腔转流术11例;(8)肠颈转流术3例;(9)肠房转流术5例;(10)腔房转流术4例;(11)门腔转流联合下腔静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11例。手术死亡率1.2%(2/172)。全组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7年,12例复发,复发率7.0%,其中4例因肝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恢复满意。结论:布-加综合征术前诊断需借助多种影像学技术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布-加综合征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乳头溢液(nipple discharge,ND)是乳腺疾病的三大常见症状之一。本文仅就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病因、临床检查诊断、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对其正确认识和乳腺癌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93年4月至2008年10月行断流术后并发PVT的72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断流术后PVT于术后9~21d好发于脾静脉、门静脉主干等部位,经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除1例因肠坏死合并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外,余经治疗PVT均消失,其中1例发生短肠综合征。结论 腹部彩超或CT是PVT的确诊方法,术中操作轻柔、术后监测血小板计数、腹部彩超或CT、早期溶栓抗凝、及时手术是防治P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sPCDV)加大网膜包肾术(ORP)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对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我院2003年11月至2007年11月外科收治的196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分成3组,即sPCDV+ORP组(A组,n=113)、单纯sPCDV组(B组,n=31)和非sPCDV组(C组,n=52)。比较3组病人术后PVT的发生率、术后再出血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A组术后PVT的发病率为6.19%(7/113),明显低于B组(12.90%,4/31)和C组(19.23%,10/52)(P〈0.05),且B组与C、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再出血率为1.77%(2/113),与B组(6.45%,2/31)和C组(11.54%,6/52)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B组与C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A、B和C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93.81%(106/113)、96.77%(30/31)及92.45%(49/52)(P〉0.05)。结论:sPCDV+ORP可显著降低术后PVT率.有效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DTI对两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肝纤维化的定量研究价值。方法:10只CCl4诱导肝纤维化SD大鼠模型及5只同期对照鼠在造模后20周行DTI检查(EPI序列,TR 1600ms,TE 68.1ms,6个方向,b=500s/mm2),完成检查后立即断头处死,4h内行离体肝组织DTI检查,18只血吸虫腹贴法诱导肝纤维化兔模型及10只同期对照兔在造模后8、10和12周分别行DTI扫描,完成扫描后将实验动物处死并取组织切片行HE、Masson染色,按肝纤维化分级分期标准将两种模型组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级。扫描图像经AW 4.2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肝纤维化鼠和对照鼠的在体、离体ADC值和FA值,肝纤维化兔各个时期的ADC值和FA值,并与纤维化程度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SPS 13.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水平取0.05。结果:①病理学证实两种模型纤维化程度分布相似,肝纤维化鼠炎症活动度高于肝纤维化兔(P<0.05);②模型组和对照组间在体、离体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ADC值、FA值在离体与在体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体ADC值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607,P=0.016);③肝纤维化兔ADC值在10和12周时,FA值在10周时模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169,P<0.01),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47,P=0.326);ADC值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765,P<0.01),而FA值与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r=0.189,P=0.356)。结论:两种肝纤维化模型纤维化程度与ADC值均有相关性,ADC值可成为定量评价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乳腺痛是生育年龄妇女乳腺病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可分为周期性疼痛和非周期性疼痛.中重度乳腺痛对患者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需药物治疗.及时明确乳腺痛病因及分类,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症状的缓解甚至乳腺癌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复杂多样,深入理解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有助于正确治疗和积极预防其并发症。我们分别介绍了门静脉血栓的定义、分级、分型、发病机制和急、慢性门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着重阐述了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肠梗死的治疗和急、慢性PVT治疗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乳头溢液(nipple discharge,ND)是乳腺疾病的三大常见症状之一.本文仅就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病因、临床检查诊断、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对其正确认识和乳腺癌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