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掌浅弓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ObjectiveTo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repair of the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with transplanted superficial vein when the operations of vessel repair and replantation of severed palm are performed.MethodsThe origin and branches of ulnar of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 on 30 cases of hand specimens.ResultsThere were 4 types of branches arising from the ulnar side of superficial palmar arch.If the center of pisiform bone was regarded as point O,the origin of the proper palmar digital artery of little finger as point A,the origin of common palmar digital arteries of the 3rd2nd1st fingers were regarded as point B,C,D respectively;then the distance was as followO-A 30.1±5.6 mm;A-B 8.1±4.7 mm;B-C 9.2±6.0 mm;C-D 6.2±3.9 mm.The diameters of the origins of branches followedA1.24±0.34 mm;B1.50±0.34 mm;C1.78±0.42 mm;D1.54±0.38 mm.ConclusionsThe branches of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on ulnar side are constant.The anatomical data will benefit the repair the repair of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预防侧胸壁、腋窝及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提供解剖学基础认识。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60侧腋区,观察肋间臂神经(ICBN )及其毗邻关系,详细测量并记录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交通支。结果本组60侧中侧胸壁以第三肋间神经(50侧)和ICBN(29侧)分布为主,未观察到臂内侧皮神经(MBCN)分布至此;腋窝区第三肋间神经、ICBN和MBCN均有分布,但以ICBN分布为主(42侧);上臂后内侧ICBN(42侧)和MBCN(44侧)的分布基本持平,未观察到第三肋间神经分布至此。81.7%(49侧)的ICBN与臂丛存在交通支。63.3%(38侧)的ICBN穿出胸壁时存在伴行血管。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找到ICBN及相关神经及其间的交通支,并完整保留,可能更有利于预防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感觉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健侧颈7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测量经皮下和椎前两种健侧C7移位时,正中神经返支起点至健侧C7神经吻合口之间的距离,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别测量尺神经深支以及正中神经返支起点以上365 mm点距肱骨外上髁的长度.结果 经椎体前通路时测得效应器与健侧C7神经吻合点之间长度为(80.6±2.9)cm,经颈前皮下通路时长度为(86.5±3.1)cm.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5).测量正中神经返支和尺神经深支起点上365 mm分别位于肱骨外上髁上(4.6±0.7)cm和(6.7±0.8)cm处,两点均位于肘上部.结论 健侧C7移位修复正中神经不能恢复内在肌功能;经椎前通路优于经皮下通路;高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均位于肘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透明型明胶/壳聚糖敷料对新鲜创面的收缩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美容整形科完成。将壳聚糖溶解于适宜的稀酸溶液中,加入溶解于水的明胶,并加入一种适宜的增塑剂,充分搅拌混合,流涎法铺膜。制成明胶/壳聚糖(g/g)分别为5∶10(盐酸溶解),10∶10(分为盐酸和乳酸溶解),15∶7(盐酸溶解),明胶/壳聚糖/甘油(g/g)分别为10∶10∶4(分为盐酸和乳酸溶解),10∶10∶6(盐酸溶解)7种膜。在24只成年大鼠的背部作一新鲜创面,切至皮下组织层,面积为4cm×4cm。分别将不同制法的7种明胶/壳聚糖膜与创面自然贴附,不借助其他敷料覆盖其上。以凡士林纱布贴附为对照。每种敷料贴3只鼠创面处。黏附能力的分级在置于创面后即刻,3,4,7d测量评估:黏附面积<50%为较差,50%~69%为一般,70%~90%为良好,>90%为优秀。观察不同制法的明胶/壳聚糖膜用于新鲜创面的收缩性及抑制新鲜创面的收缩性,抑制收缩率=[创面长(mm)×创面宽(mm)/原长(mm)×原宽(mm)]×100%。结果:24只大鼠所有创面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制法的明胶/壳聚糖膜对新鲜创面的黏附性:0~4d明胶/壳聚糖膜黏附面积均达到优秀(>90%)和良好(75%)。7d,伤口边缘的黏附逐渐减弱,渗出物和肉芽组织的生长及动物的活动导致膜的周边与伤口分离。②不同制法的明胶/壳聚糖膜用于新鲜创面的收缩性:4h收缩为38.0~40.5mm。③不同制法的明胶/壳聚糖膜抑制新鲜创面的收缩性:7d收缩率,凡士林纱布为69.2%,乳酸溶解明胶/壳聚糖膜为85.2%,盐酸溶解明胶/壳聚糖膜为100.1%。明胶/壳聚糖膜抑制新鲜创面的收缩性效果好于凡士林纱布。结论:明胶/壳聚糖膜用于新鲜创面时,具有延缓收缩的能力。有些明胶/壳聚糖膜有轻微的收缩,是由于甘油的复脱水作用促进了收缩,用乳酸溶解壳聚糖比用盐酸溶解的膜更易导致收缩,故优选盐酸。大量渗出不利于膜对创面的贴附,为防止膜的周边与伤口过早分离,膜的周边应以透明型3M透气胶带固定。  相似文献   
5.
1目的 针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膝关节疾病提供解剖学资料 ,观察并测量膝横韧带的位置、起止和大小。 2方法 对经过福尔马林处理的成年人尸体的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3结果 膝横韧带呈圆索状 ,水平位 ,横行连结内、外侧半月板前端 ,其出现率为 ( 6 4.5± 5 .9) % ,平均长度为 ( 39.1± 3.9) mm,平均宽度为 ( 4 .5± 0 .5 ) mm,平均厚度为 ( 3.1± 0 .3) mm。 4结论 膝根韧带出现率较高 ,且较为恒定。在运动过程中对膝关节的稳定起一定作用 ,临床上对膝关节损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健侧颈7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测量经皮下和椎前两种健侧C7移位时,正中神经返支起点至健侧C7神经吻合口之间的距离,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别测量尺神经深支以及正中神经返支起点以上365 mm点距肱骨外上髁的长度.结果 经椎体前通路时测得效应器与健侧C7神经吻合点之间长度为(80.6±2.9)cm,经颈前皮下通路时长度为(86.5±3.1)cm.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5).测量正中神经返支和尺神经深支起点上365 mm分别位于肱骨外上髁上(4.6±0.7)cm和(6.7±0.8)cm处,两点均位于肘上部.结论 健侧C7移位修复正中神经不能恢复内在肌功能;经椎前通路优于经皮下通路;高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均位于肘上.  相似文献   
7.
背景:辛伐他汀作为降脂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潜在促骨形成作用,并因此成为骨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体内试验中对其促进成骨的作用尚存争议.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大鼠骨量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此过程中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6周龄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每天蒸馏水灌胃;实验组辛伐他汀灌胃20 mg/(kg·d).分别于给药后3,6,9周处死两组大鼠各6只,取左侧股骨行骨密度测定;取右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培养,于细胞培养第16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培养第21天提取总RNA,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LRP-5、Axin2、β-catenin的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干扰3,6,9周后大鼠骨密度均无显著变化,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所有检测基因mRNA水平、成骨分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辛伐他汀体内给药3,6,9周对大鼠骨量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及LRP-5、Axin2、β-catenin mRNA表达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健侧颈7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测量经皮下和椎前两种健侧C7移位时,正中神经返支起点至健侧C7神经吻合口之间的距离,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别测量尺神经深支以及正中神经返支起点以上365 mm点距肱骨外上髁的长度.结果 经椎体前通路时测得效应器与健侧C7神经吻合点之间长度为(80.6±2.9)cm,经颈前皮下通路时长度为(86.5±3.1)cm.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5).测量正中神经返支和尺神经深支起点上365 mm分别位于肱骨外上髁上(4.6±0.7)cm和(6.7±0.8)cm处,两点均位于肘上部.结论 健侧C7移位修复正中神经不能恢复内在肌功能;经椎前通路优于经皮下通路;高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均位于肘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H9c2心肌细胞抗氧化应激损伤的"内质网-线粒体对话"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培养H9c2心肌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模型,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对照组)、模型组(H2O2组)、白藜芦醇+H2O2组、白藜芦醇组。Western blot测定H2O2对内质网应激(ERS)特征性分子伴侣,即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 78)、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 94)的表达;观察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所致GRP 78、GRP 94、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的影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所致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m PTP)开放的影响;电镜观察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所致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H2O2(600μmol·L-1)引起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并使GRP 78,GRP 94表达明显增加;白藜芦醇(10μmol·L-1)明显抑制氧化应激所致GRP 78,GRP 94的表达及GSK-3β磷酸化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MRE荧光强度明显减少,白藜芦醇明显抑制氧化应激所致TMRE荧光强度的减少(即线粒体膜电位减少、m PTP开放)。白藜芦醇明显减少氧化应激所致心肌细胞线粒体、内质网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所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抑制ERS使GSK-3β失活,进而阻止m PTP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辛伐他汀作为降脂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潜在促骨形成作用,并因此成为骨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体内试验中对其促进成骨的作用尚存争议。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大鼠骨量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此过程中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方法: 6周龄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每天蒸馏水灌胃;实验组辛伐他汀灌胃20 mg/(kg•d)。分别于给药后3,6,9周处死两组大鼠各6只,取左侧股骨行骨密度测定;取右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培养,于细胞培养第16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培养第21天提取总RNA,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LRP-5、Axin2、β-catenin的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干扰3,6,9周后大鼠骨密度均无显著变化,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所有检测基因mRNA水平、成骨分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辛伐他汀体内给药3,6,9周对大鼠骨量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及LRP-5、Axin2、β-catenin mRNA表达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