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0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收集和整理215例急重和亚急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X^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急重和亚急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均占30%以上。抗结核药物是药物性急重和亚急重肝炎的首要原因;②急重和亚急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3%和4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急重患者的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20%,而亚急重患者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30%;④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亚急重则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⑤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病死率与病情最重时PT、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而与PTA、TC均呈负相关;亚急重还与病情最重时TB、BLA及CRE呈正相关,与CHE、TG、PLT、ALB呈负相关。结论①急重和亚急重患者无论在好发年龄、肝性脑病发生率、肝性脑病出现时间,还是在凝血功能异常、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差异较大,属两个独立的疾病;②对于无肝性脑病的急重和亚急重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 DILF)患者用药情况、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100例DILF患者的用药史、基础疾病、症状、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 100例DILF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平均年龄(47.5±16.7)岁,平均潜伏期82.2 d。引起DILF主要的药物包括中药汤剂、解热镇痛药、中成药,而治疗感染性疾病(结核病除外)、皮肤病、结核病的药物位居前三位。DILF的分型以亚急性(57.0%)为主,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63.0%)为主。急性肝衰竭较亚急性肝衰竭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100例患者临床治愈11例,临床好转37例,无效44例,死亡8例。在DILF患者中,治愈或好转组的AST、 T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氨(AMMO)明显低于无效或死亡组(均P0.05),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血小板(PLT)明显高于无效或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ILF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前三位分别为胸腹水、低钠血症和感染。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为低钠血症、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休克、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LF起病急,并发症多且严重,预后不良,临床用药需加强管控并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医源性疾病主要类型之一,被分为固有性和特异质性两种类型。前者指当给予高剂量药物时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引起的肝损伤,最常见的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能够导致黄疸、肝衰竭,甚至死亡,仅影响易感人群,与剂量关系不大。DILI的临床表现多样,致病药物种类繁杂,缺少客观的诊断方法,为其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住院疾病谱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4 01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住院肝病患者中的构成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构成比由2002年的1.76%升至2011年的3.6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疾病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比分别为51.82%和38.39%;自身免疫性肝病疾病谱中,各组患者年龄及女性构成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51、57.36,均P〈0.01)。各组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31.63,均P〈0.01)。但各组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性别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2,P=0.126)。结论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病已成为肝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住院的酒精性肝病患者临床疾病的特点。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4379例各种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2年住院的酒精性肝病患者占住院的肝病患者的比例为1.74%,2006年为2.89%,2011年为4.18%,10年间上升了2.4倍;在酒精性肝病患者中,男性占97.69%(4278/4379);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未分类)、轻症酒精性肝炎为3种最常见的病种,分别占70.66%、10.44%和9.96%,而重症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衰竭和酒精性脂肪肝占比为4%左右;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49.6岁,而酒精性肝病重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平均年龄为36.9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症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脂肪肝治愈率分别为80.28%和91.58%,而重症酒精性肝炎为4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住院的酒精性肝病患者占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在不断上升,须重视对男性人群和疾病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及重组IL-21体外对LX-2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7例酒精性肝炎、51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浆IL-21水平;体外培养LX-2肝星状细胞,以IL-21(1ng/ml或10ng/ml)处理24 h或48 h,检测LX-2细胞增殖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人群比,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浆IL-2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Child分级的肝硬化患者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在IL-21作用24~48 h后,LX-2细胞增殖水平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但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血浆IL-21可能通过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参与了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5月住解放军第302医院的资料完整的130例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酒精性肝衰竭患者的诱发因素为感染(52.3%)、短期过度饮酒(8.5%)、疲劳(3.8%)、情绪激动(0.8%),另有34.6%原因不明;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治愈或好转率为41.5%,无效率为42.3%,死亡率为16.1%,其中死亡前4位的原因分别为肝性脑病和脑水肿或脑疝(33.3%)、感染性休克(28.6%)、失血性休克(23.8%)和肝肾综合征(9.5%);无效或死亡患者脑水肿、脑疝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6%,显著高于治愈或好转患者[分别为1%、1%和6%,P 均〈0.01)];无效或死亡患者血红蛋白水平[(85.0±28.3) g/L]显著低于治愈或好转组[(95.2±27.6)g/L,P〈0.05)];无效或死亡患者 Maddrey 判别函数、MELD 评分和 Glasgow 评分分别为(94.56±63.17)、(25.52±8.29)和(9.76±1.04),均显著高于治愈或好转患者[分别为(68.24±24.61)、(19.03±10.13)和(9.30±1.11),P 均〈0.01)];凝血酶原时间(r=-0.19, P=0.03)、国际标准化比值(r=-0.21,P=0.02)、尿素氮(r=-0.28,P=0.01)和肌酐(r=-0.28,P=0.01)水平与预后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或 P〈0.01),患者出现脑水肿(r=-0.26,P=0.01)、脑疝(r=-0.26,P=0.01)和肝肾综合征(r=-0.38, P=0.01)均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酒精性肝衰竭的常见诱发因素为感染和短期过量饮酒,凝血功能、肾功能和脑功能障碍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302医院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亚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脑水肿。结论积极防治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黄昂  邹正升 《肝脏》2009,14(2):160-161
肝衰竭病情复杂、危重,治疗难度大,预后凶险,因此对肝衰竭发生、发展的早期预警、预后判断非常重要。近期,一个新的严重肝病患者预后因素,即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引起了肝病界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急慢性输血性肝炎、散发性肝炎及暴发性肝炎中,有相当比例的病人用现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方法尚不能分型,提示可能存在新型肝炎病毒,因此,探索新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近两年,国外学者对庚型病毒性肝炎(HGV)的研究较多,并已经知道HGV在血液透析中心的流行较为严重,从事血液净化的医务工作者有必要对HGV加以了解,本文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并附我们对18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HGV的检测结果。概况六十年代,美国1名31岁的外科医生患急性肝炎,病情较轻,但有黄疽,Deinhardt等[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