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凝血因子V(简称V因子)在重型肝炎(简称重肝)预后因素中的作用及临床诊断标准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比浊法对58例重肝患者进行129例次V因子活性检测,并与同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发生重肝时V因子和PTA水平分别为15.3%±9.7%及23.5%±10.0%;②在病情最重时随着V因子水平逐渐降低,病死率逐渐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01);③在病情加重时,PTA较V因子先下降,而在病情恢复时PTA较V因子先上升;④14例(24.14%)出现肝性脑病,其中10例(92.86%)是在病程终末期出现,远晚于V因子下降的时间;⑤V因子与PTA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12),临床测定值基本一致。结论①V因子是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预后因素,较PTA更为特异;②若能同时测定PTA及V因子水平,可以更早地、更准确地诊断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2.
持续缓慢选择性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缓慢选择性血浆置换(CPPE)和单纯血浆置换(SPE)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71例(139例次)接受CPPE的患者(CPPE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48h时血清清蛋白(ALB)、球蛋白(GL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情况,并与36例(79例次)接受SPE的患者(SPE组)做比较。结果①同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48h时血PTA值均明显升高(P均〈0.01),但2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同治疗前比较,CPPE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48h时血清ALB、GL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PE组则明显减少(P均〈0.01);③同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结束时TBIL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治疗结束时比,CPPE组治疗结束48h时血TBIL上升幅度为22.91%±12.50%,而SPE组为39.30%±2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PE组患者临床治愈好转率为59.16%(42/71),高于SPE组的38.89%(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3,P〈0.05)。结论CPPE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时,可减少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减少血清ALB、GLO、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质的丢失,延缓治疗后血清TBIL反弹的幅度和速度,提高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临床治愈好转率。因此,CPPE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临床多见,严重低钠血症可导致脑水肿,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严重低钠血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现将我院2001年至2005年收治的37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有关分析.  相似文献   
4.
1例22岁男性,因企图自杀口服氨酚伪麻美芬片Ⅱ/氨麻苯美片120片(对乙酰氨基酚总剂量39g),出现恶心呕吐,服药后13h入院。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7385U/L,总胆红素(TBil)26.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5.4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23.1%;血乳酸3.9mmol/L。诊断为药物性肝衰竭。给予保肝药物,分子吸附再循环和血浆置换治疗。入院第13天患者基本恢复正常,肝功能复查:ALT 146U/L,TBil16.7μmol/L,DBil8.3μmol/L,遂出院。  相似文献   
5.
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应用SPSS 10.0及STATA软件对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亚急性重型肝炎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好发年龄>40岁;(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原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其次为戊型肝炎病毒及不明原因,药物性以抗结核药物为主;(3)实验室指标TB、PT、PTR、WBC及其分类、BLA、CRE与预后成正相关,与PTA、TC、ALB、CHE、TG、PLT成负相关,与ALT、AST无相关性;(4)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前3位为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病死率最高前三位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段为40岁以上;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要病原;电解质紊乱是最主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发病不足50%;PT、TB、PLT、TC、ALB等可作为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对于无肝性脑病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7.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是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一种血液净化方法。解放军302医院肝衰竭治疗研究中心血液净化科为1例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尿毒症及肝硬化患者实施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重型肝炎122例的死因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的死因从而寻找降低死亡率的方法.方法慢性重型肝炎患者272例,死亡122例,其中男98例,女24例,年龄21~72(平均46)岁;存活150例,其中男126例,女24例,年龄16~74(平均40)岁.应用SPASS和SDAS软件对两组患者病情最重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总胆固醇、胆碱酯酶)和并发症、死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病情最重时,死亡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12.5%)显著低于存活组(25.9%,P<0.01),死亡组患者的总胆红素(474.1 μtmol·L-1)显著高于存活组(343.1tmol·L,P<0.05),死亡组患者的总胆固醇(1.1 mmol·L-1)显著低于存活组(1.9 mmol·L,P<0.05),死亡组患者的胆碱酯酶(27.5 μkat·L-1)显著低于存活组(34.8μkat·L-1,P<0.05).除胸水外,死亡组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腹水93.4%、电解质紊乱87.7%、原发性腹膜炎63.1%、肝性脑病80.3%、脑水肿54.1%、上消化道出血45.1%、原发性腹膜炎以外的感染44.3%、肝肾综合征42.6%、脑疝23.8%)都显著高于存活组(腹水75.3%、电解质紊乱53.3%、原发性腹膜炎45.3%、肝性脑病14.7%、脑水肿0、上消化道出血5.3%、原发性腹膜炎以外的感染20.0%、肝肾综合征1.3%、脑疝0,P<0.01).死亡组患者多合并4到9种并发症而存活组则多合并1到3种.死以脑水肿、脑疝、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结论要降低死亡率,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动态监测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值等实验室指标,积极防治各类并发症尤其脑疝、脑水肿、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说明慢性重型肝炎分型存在的必要性 ,以及说明由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引起的慢性重型肝炎的异同。使用SPASS软件和SDAS软件对 1997~ 1999年收治的 4 88例慢性乙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 1)慢性重型肝炎占重型肝炎的 92 .0 3% ( 52 0 /565) ,其中成年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4 88例 ,占 93.85% ,慢性重型肝炎发生于慢性肝炎的为 158例 ( 32 .4 % ) ,发生于肝硬化的为 330例 ( 67.6% )。 ( 2 )无论是慢性肝炎 ,还是肝硬化 ,入院时即变重型 ,PTA及TB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者均在 60 %以上。 ( 3)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重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方法(DUF)治疗肝硬化合并感染性腹水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为30例肝硬化合并大量感染性顽固性腹水患者行DUF治疗,回顾分析护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食欲缺乏、腹胀、呼吸困难症状缓解,腹围下降,尿量增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DUF治疗肝硬化合并感染性腹水患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腹水消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人员规范化培训,密闭式管路改良,重视环境监测等精细化的护理管理措施,是保证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