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设计中X轴方向不同铅门大小的剂量学差异,探讨鼻咽癌VMAT设计中最优的铅门固定大小。方法:在Eclipse 11.0计划系统中采用5种铅门固定方法分别对10例鼻咽癌患者设计放疗计划,比较5种计划得到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以及机器跳数。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5种固定铅门技术得到的靶区D95、Dmean和HI等剂量学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铅门在X2方向全关(FJ1)计划组的CI好于其他计划组(t=-2.97~-1.06, P<0.05);FJ1计划组得到的脊髓Dmax、左右侧腮腺、喉以及口咽的V30和Dmean等剂量学参数均优于其他计划组(t=-5.83~1.14, P<0.05),而对于脑干、耳蜗和颞叶等器官,5种固定铅门技术无明显差异(t=-0.99~2.99, P>0.05);FJ1计划组的机器跳数高于其他计划组(t=8.15~8.86, P<0.05)。结论:5种铅门固定技术均能满足临床要求,而FJ1计划组能够更好地降低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但同时增加了机器跳数,增加了照射时间;而铅门在X2方向从半开到全关(FJ2)计划组相比于FJ1计划组对于器官的保护较差,但提高了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自动IMRT计划与人工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自动计划在宫颈癌术后IMRT计划设计中的可行性。 方法:使用飞利浦Pinnacle3 9.10计划系统的自动IMRT和人工IMRT方法分别对25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计划设计,比较2种计划得到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机器跳数、调试次数及计划设计时间。结果:自动和人工IMRT计划靶区的Dmean、D95、CI及HI等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自动IMRT计划得到的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均优于人工IMRT计划,其中膀胱V40减少2.5%(P<0.05),直肠V40减少0.9%(P<0.05),骨V35减少2.8%(P<0.05),小肠V30减少4.2%(P<0.05),左侧股骨头V30减少5.2%(P<0.05)以及右侧股骨头V30减少5.5%(P<0.05);并且自动计划明显减少了计划调试次数,将人工IMRT计划的平均调试次数由3次减少到平均2次,计划设计时间由人工IMRT的69.5 min减少到42.7 min;但自动计划的平均跳数(1 042 MU)高于人工计划(931 MU)。结论:基于Pinnacle3的自动IMRT计划质量可以达到人工IMRT计划水平的同时,明显提高了计划设计效率,在宫颈癌术后的IMRT计划设计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的单双照射技术与静态固定野调强技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方法:随机选取14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设计IMRT、双弧(Plan-d)和单弧(Plan-s)三种放疗计划,在靶区95%的体积达到处方剂量的条件下,反复优化并对比分析三种计划的同侧肺、对侧肺、心脏和脊髓的剂量学分布,以及治疗时间的长短等。结果:靶区适形度指数(CI)和不均匀性指数(HI)Plan-d要优于IMRT(P<0.05),而Plan-s与IMRT并没有太大差异(P>0.05);Plan-d对同侧肺V20、V10和对侧肺V30、V20、V5的保护均优于IMRT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lan-s与IMRT并没有太大差异(P>0.05);对于食管和心脏的保护,三种治疗技术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对脊髓的保护Plan-d和Plan-s却要优于IMRT;治疗总跳数(MU)和治疗时间(T)Plan-d和Plan-s也要少于IMRT(P<0.05)。结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VMAT的Plan-d技术较IMRT无论是靶区剂量分布、OAR的保护还是治疗时间(T)都有着明显的优势,采用Plan-d能够极大的提高放疗增益比;若是由于其他原因没法用Plan-d技术,Plan-s和IMRT技术也是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要求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与直肠受照剂量、体积以及受照时间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IMRT照射的51例宫颈癌病例,根据RTOG/EORTC毒性分级标准分为1~4级。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标准计划下不同放射性直肠炎分级组的患者直肠受照剂量体积。分析直肠DmaxDmeanD1 cm3D2 cm3D40V40和出现症状时直肠受照剂量。结果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放疗后(23.06±12.01)d。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2级组的直肠Dmax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8,P<0.05);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1级、2级组的直肠D1 cm3D2 cm3值均低于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F=4.893、4.406,P<0.05),而直肠D40V4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IMRT放疗20 d左右较易发生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且较多发生轻度到中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低。在宫颈癌IMRT放疗时,尽量减小直肠DmaxD1 cm3D2 cm3的值,对降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比较容积弧形调强(VMAT)人工计划与自动计划的剂量学参数,评估自动计划在临床宫颈癌术后放疗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剂量学特点。方法 选取23例宫颈癌术后病例,其中ⅡA期8例,ⅡB期15例,使用Pinnacle3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设计人工VMAT和自动VMA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靶区的DmeanD95、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OAR)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平均优化时间、调试次数以及机器跳数(MU)。结果 自动计划得到的靶区Dmean、CI以及HI均优于人工计划(t=4.65~14.92,P<0.05),而D95无明显差异(P>0.05);自动计划得到的OAR各参数均优于人工计划(t=3.30~14.42,P<0.05);自动计划明显减少了计划的平均优化时间(72 min,t=3.85,P<0.05)和调试次数(2次,t=5.41,P<0.05);自动计划和人工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分别为(819±53)和(638±41) MUs,自动计划跳数增加了181 MUs。结论 使用Pinnacle3自动设计的宫颈癌术后VMAT计划具有临床可行性,并且自动VMAT计划与人工VMAT计划相比提高了计划质量,减少了计划设计时间、人为因素对于计划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前列腺癌大分割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我院21例局限在盆腔的中-高危前列腺癌,接受前列腺加精囊腺放疗以及盆腔淋巴结引流区域预防照射。同步加量大分割调强放疗的剂量给予方式为前列腺及精囊腺2.5Gy/f,盆腔淋巴结引流区1.8Gy/f,共给予28次同步完成放疗。其中10例患者有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或者PET-CT(18 F-FDG或11 C-CHO)提示的较为明确的前列腺生物靶区,给予2.7Gy/f。21例均采用了CBCT或者3D超声图像引导放疗,均同时接受内分泌治疗。观察前列腺癌同步加量大分割调强放疗的疗效和近期不良反应。结果 21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619个月),平均前列腺特异抗原由治疗前11.90ng/mL(4.5075.00ng/mL)降至放疗后的0.78ng/mL(0.087.40)ng/mL。2例患者生化复发,2例患者生化及临床复发。消化道急性放疗反应发生2级为7例(33.3%),晚期反应发生2级为2例(9.5%)、未观察到3级及以上反应。泌尿道急性放疗反应发生2级为5例(23.8%)、未观察到3级及以上反应及晚期反应患者。结论中-高危前列腺大分割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近期疗效较为满意,严重不良反应少见,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更长时间随诊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癌二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质量保证(QA)的经验。方法通过对鼻咽癌患者面罩制作、二维适形放疗中心点的确定、校位及验证的质量控制,以达到提高放疗疗效的目的。结果:铅挡块在模拟定位机下总的合格率为90.5%;加速器验证片总的合格率为98.3%。结论鼻咽癌采用二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铅挡块精确度高,技术相对简单,在临床工作可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量并分析术中放疗加速器9和12 MeV电子线在手术室内引起的中子剂量当量率,与西门子Primus加速器相同电子线能量档产生的中子污染进行比较,为放射治疗引起的二次致癌风险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利用中子探测仪测量术中放疗加速器在9和12 MeV电子线于机头两端、限光筒底端、患者治疗平面,以及其他关键位置产生的中子剂量当量率。取相似的位置在西门子Primus加速器上进行相同方法的测量。分析测量结果,并将两种加速器产生的中子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过程中使用9和12 MeV的电子线治疗时会产生中子,对患者以及工作人员产生潜在的健康隐患。9 MeV时,术中放疗加速器机头两端以及限光筒底端两侧的中子剂量当量率分别为(51.8±3.1)、(45.2±1.5)、(70.5±4.9)和(68.2±3.3)μSv/h,比12 MeV产生的中子分别低5.9%、5.4%、17.8%和21.5%。手术室门内侧在9和12 MeV时产生的中子剂量当量率极低,可以忽略。西门子加速器出束9 MeV时,在相似测量点处产生的中子剂量当量率为(277.3±1.2)、(285.1±1.6)、(185.1±1.8)、(182.8±2.4)μSv/h,比12 MeV的分别低48.8%、47.6%、48.7%、和52.2%。能量达到12 MeV时,西门子Primus加速器产生的中子剂量当量率是术中加速器的10倍以上。结论 两种医用加速器12 MeV电子线产生的中子剂量当量率远高于9 MeV产生的中子,增加了患者第二原发癌的风险;传统医用加速器在相同能量档产生的中子剂量当量率远高于术中电子加速器,应采取适当的屏蔽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