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适合HCV多表位复合抗原基因(PCX)表达的菌株,优化表达条件,并进行目的蛋白的免疫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将含HCV多表位复合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pWR450-PCX转入大肠杆菌DH5α、TOP10F’、BL21菌株中,在不同培养基中,经不同浓度IPTG诱导不同时间,表达融合蛋白(GZ-PCX),并利用患者阳性血清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其免疫特异性.结果:重组质粒在DH5α、TOP10F’菌株中均能表达有一定免疫特异性的目的蛋白,但BL21中不表达;目的蛋白在TB培养基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LB培养基.结论:在37℃,IPTG浓度为1 mM诱导3h时,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达到峰值;所制备的抗原具有一定的免疫特异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肿瘤血管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目前已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 ,VEGFR) :flt(fms liketyrosinekinase ,VEGFR 1)和flk(fetalliverkinase ,VEGFR 2 )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 ]。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是否还存在着其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尚未可知。为了更进一步地研究VEGFR在内皮细胞膜上的表达 ,寻找影响肿瘤血管形成的其他分子 ,探讨肿瘤血管形成的多分子作用机制 ,我们以flk胞外 2~ 4区的免疫球蛋白样袢 (Ig likeloop)的cDNA作为模板设计引物[3 ,4],从小鼠骨髓干细胞中利用PC…  相似文献   
3.
人肠道病毒71型感染免疫抑制恒河猴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建立人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在免疫抑制恒河猴的动物模型,进一步分析人EV71在免疫抑制动物体内病毒增殖、病理变化以及病毒抗原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 按照每天15 mg/kg的剂量给8只恒河猴口服环孢菌素A连续7 d后造成其免疫抑制状态,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EV71病毒FY23株,对其进行14 d的临床观察后处死,采集各器官组织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同时对不同的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感染EV71病毒后,免疫抑制组的临床症状、病毒载量、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结果都明显比非免疫抑制组严重,从病毒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来看呼吸系统感染较消化系统感染明显严重。结论: 本实验分析了人EV71在免疫抑制动物体内病毒增殖的情况,为建立用于EV71疫苗评价的恒河猴动物模型提供了依据,并对未来的EV71疫苗的使用人群范围做出了新的限定。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是通过细胞免疫检测来研究含有两种不同病毒基因的复合型DNA免疫的效果 ,同时和单一病毒基因的DNA免疫作比较。在本实验中 ,将HBV的S基因和 (或 )HIV 1的gp12 0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 ,得到能表达HBsAg和gp12 0融合蛋白的重组体pcDNA S 12 0 ,和能表达HBsAg的重组体pcDNA S。在实验中 ,将重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BALB/c小鼠股四头肌内 ,按每只小鼠 10 0 μg/ 10 0 μl的剂量经 3次免疫后 ,在T细胞增殖实验中 ,用HBsAg蛋白刺激体外培养的被免疫小鼠T细胞后 ,出现了明显的T细胞增殖。采用51Cr释放法检测特异性CTL杀伤作用时 ,发现致敏的CTL对HIVgp12 0多肽孵育后的靶细胞P815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生成抑制素和IL—7联合治疗的肿瘤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裸质粒DNA肿瘤内直接注射入方法,以观察血管生成抑制素(Angiostatin),和IL-7联合治疗肿瘤的可行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构建的血管生成抑制素、IL-7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每次100μg/只),分别或联合注射到接种U14肿瘤细胞5天后的荷瘤鼠体内,以后每隔7天注射一次、共三次。观察荷瘤鼠的存活率、肿块生长情况、以及小鼠整体免疫功能,并对肿瘤对照组与联合基因治疗组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及细胞凋亡分析。结果 血管生成抑制素、IL-7、以及两者联合治疗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荷瘤鼠的存活率、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调节免疫功能,以联合基因治疗组更显著。病理分析表明联合治疗组肿瘤血管形成显著减少,基底部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结论 直接裸质粒DNA注射血管生成抑制素和IL-7基因可能成为一种方便、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及核酸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方法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扩增(PCR)荧光定量、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及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V-Ag)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血清或血浆样品中的HCV-Ab、HCV-RNA、HCV-CAg和HCV-Ag丙型肝炎病毒4种标志物,对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在1551份血清或血浆样品中,共检出HCV-Ab阳性样品565份(36.43%)、HCV-Ag(游离抗原)阳性样品48份(3.09%)、HCV-RNA阳性样品317份(20.44%)、HCV-CAg阳性样品25份(1.61%),HCV-Ab及HCV-RNA检出率明显高于抗原检出率(P<0.01),其阳性样品检出率按高低顺序依次为HCV-Ab、HCV-RNA、HCV-Ag和HCV-CAg。结论 4种标志物的检测可以联合运用,能有效降低HCV-Ab检测带来的漏检风险。  相似文献   
7.
王炯  董承红  孙明  和绍清  王丽春  李琦涵 《癌症》2000,19(10):879-88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7裸DNA质粒用于小鼠肿瘤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IL-7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SVK3 IL-7),并将此质粒DNA直接肌肉注射到Balb/c小鼠体内,在此之前7天、同时、之后7天背部皮下接种SP-2肿瘤细胞,观察该质粒基因的体内抗肿瘤生物学活性;并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注射部位IL-7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实验中观察到直接肌肉注射IL-7基因质粒DNA的荷瘤鼠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抗原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十表位抗原HCVe在大肠杆菌中的非融合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在大肠杆菌DH5α中表达非融合蛋白HCVe, 纯化该蛋白后利用Westerb blot分析其抗原反应性.免疫小鼠, 检测其免疫特异性.结果:HCVe十表位抗原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表明HCVe十表位抗原能与HCV病人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 并可诱发小鼠产生特异性HCV抗体.结论:表达的HCVe十表位抗原具有特异的抗原反应性及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抑制素是一种新发现的可抑制血管形成的活性因子,是纤溶酶原的降解产物。该因子在体外可特异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对多种血管生长因子的增殖反应,在体内可通过抑制血管形成而显著抑制多种肿瘤的转移以及肿瘤原发灶的增长。它是一种具有很好抗癌效应及应用剪影的活性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多表位抗原重组体在大肠杆菌中的非融合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将构建的HCV多表位抗原重组体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BV220并在BL-21中表达,非融合表达蛋白经SDS-PAGE检测,排阻层析纯化,利用ELISA和免疫印迹分析其抗原反应性。免疫昆明鼠和猕猴,并检测其抗体和特异性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在抗体转阴后再次用HCV病人血清攻击以检测其免疫应答能力。结果:HCV多表位重组体在pBV220/BL-21中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15%。Western-blot和ELISA分析表明HCV多表位抗原能与HCV病人血清特异性结合,抗体水平和特异性CTL检测结果显示该抗原肽能诱导小鼠和猕猴产生较好的抗体水平和特异性CTL效应。用病人血清再次攻击后受试动物的抗体迅速阳转。结论:表达的多表位重组体具有特异的抗原反应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