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六味地黄丸是否增强单纯疱疹病毒核苷激酶/更昔洛韦(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对小鼠黑 色素瘤的免疫杀伤效果,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索。方法采用Western Blot 实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六味地 黄丸对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水平及膜定位的影响;通过荧光黄染料、钙黄绿素荧光传输实验检测六味 地黄丸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B16 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功能的影响;PI/Hoechst 染色实验检测CD8+ T 细胞对B16 细胞的免疫杀伤效果;CD8+ T 细胞激活实验观察GJIC 在六味地黄丸增强对小鼠黑色素瘤免疫杀 伤中的作用。结果自杀基因疗法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较单独应用自杀基因疗法能更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 Western Blot 及免疫荧光实验显示六味地黄丸组Cx43 表达明显上调,荧光传输实验显示六味地黄丸组B16 细 胞GJIC 功能显著增强;PI/Hoechst 染色实验显示,六味地黄丸组CD8+ T 细胞对B16 细胞的免疫杀伤效果更加 显著,阻断Cx43 后,对B16 细胞的免疫杀伤效果则被逆转,同时CD8+ T 细胞的激活也被减弱。结论六味 地黄丸可通过上调B16 细胞中Cx43 的表达,改善GJIC 功能,促进肿瘤抗原的交叉提呈,更强地激活CD8+ T 细 胞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我院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1年 1月作过同步录像脑电图 (Video EEG)监测的 181例发作性疾病的病例中 ,有136例显示样放电 ,现将其结果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监测对象选择临床有一次至多次癫发作 ,发作间歇期常规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或轻度异常 (未见样放电 )的病例 136例 ,其中男 90例 ,女 46例 ,年龄 6个月至 6 9岁 ,病程 5天至 2 2年。曾作一次常规脑电图检查者 10 3例 ,2次以上者 32例 ,另 1例癫持续状态患者直接作Video -EEG。作头颅CT检查 6 2例 ,MRI检查 4例。癫类型 :全面性发作 75例 …  相似文献   
3.
由于小儿的不合作 ,清醒时的脑电图 (EEG)检查常常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大多数实验室都采用服用水合氯醛或巴比妥类药物诱导睡眠后作脑电图检查的方法。此法虽省时省力 ,但这类药物具有抗惊厥作用 ,又可能出现药物快波或抑制异常波发放 ,直接影响对发作性疾病的诊断。笔者从 1997~ 2 0 0 1年间对使用水合氯醛诱导睡眠的 12 3例儿童和未用任何镇静剂 ,单靠睡眠剥夺的方法诱导睡眠的 170例儿童(共 2 93例 )的脑电图作比较分析 ,发现睡眠剥夺后自然睡眠脑电图检查方法比使用水合氯醛诱导睡眠的脑电阳性率高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电图对各种中毒性脑病都有辅助诊断及观察预后的作用,中毒性脑病可对大脑神经造成严重的损害,急性期最常见癫癎样发作,如果急性期后又有反复癫癎样发作,则应考虑继发性癫癎[1].我们从1997年5月至2001年9月,对临床确诊的208例中毒性脑病、且既往无癫癎史患者进行了1个月至2年的随访,发现继发性癫癎64例(30.7%).本文主要目的是对这些病例的脑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中毒性脑病继发癫癎与急性脑病期临床与脑电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下痫样放电(SED)儿童的脑电图(EEG)异常程度与临床的关系,以及SED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仅有临床下EEG痫样放电而无临床癫痫发作的儿童进行EEG的定期监测并动态分析EEG的变化和临床表现。结果:48例SED儿童中有37例(77%)有认知功能损害,有11例(23%)出现癫痫临床发作。SED患儿出现临床发作和认知功能损害均与痫样放电的程度有关。痴样放电指数〈10%,无癫痫临床发作。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放电指数在10%~30%之间的患儿,出现临床发作的几率增高,对患儿认知功能的损伤程度增高;放电指数〉30%,出现临床发作的几率可以达到60%,患儿认知功能的损伤可以达到100%。结论:SED儿童的EEG异常程度和痼样放电的频率与今后临床发作和其精神行为障碍有关。定期的EEG监测,动态EEG分析,随访观察SED儿童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儿童大脑功能的损害,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早期临床治疗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同步录像脑电图对癫痫发作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监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HIE患儿进行EEG监测并分析不同时间段检查的EEG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EEG总异常率为76%(46/60)。监测时间72h内的总异常率为89%,中-重度异常所占的比例为82%;72h至15d内的总异常率为79%,中-重度异常所占的比例为79%;监测时间15~30d内的总异常率为59%,中-重度异常所占的比例为40%。结论:EEG异常程度不但与HIE临床轻重程度有关,还与监测的时机相关。出生后72h内EEG监测的异常程度高,若动态随访EEG异常程度减轻,预后较好;出生72h后EEG监测的异常程度不高,对预后的评估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和睡眠剥夺脑电图的差别,初步探讨药物诱导和睡眠剥夺对睡眠脑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6/2004-06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的3个月~12岁的患儿,临床有两项诊断中至少有一项诊断为癫痫或临床拟诊癫痫者共383例。随机分为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200例,药物诱导睡眠组183例。睡眠剥夺组不用药物,采用禁睡4~10h后描记脑电图,年龄越小禁睡时间越短。药物诱导睡眠组服用100g/L水合氯醛,剂量采用1mL/岁,最多10mL,待快入睡时描记脑电图。使用视频数字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8~16个头皮盘状电极,参考电极置于双耳垂或CZ,均作单、双极导联描记。记录30~90min的脑电图,包括常规脑电图-睡眠脑电图-觉醒后脑电图或睡眠脑电图-觉醒后脑电图。对比分析觉醒、睡眠时程、着重观察有无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Ⅰ~Ⅱ期睡眠和睡眠纺锤的变化及癫痫放电频率。结果:两组患者383例均收集到脑电图,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觉醒状态时快波活动:药物诱导睡眠组中73.8%(135/183)的儿童觉醒状态时快波活动增多,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的儿童觉醒状态时仅5.0%(10/200)快波活动增多。②睡眠状态中的睡眠时相:药物诱导睡眠组中24.0%(44/183)能见到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Ⅰ~Ⅱ期睡眠。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85.0%(170/200)见到较完整的睡眠时程,包括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Ⅰ~Ⅳ期。③睡眠纺锤:药物诱导睡眠组37.7%(69/183)可见,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76.0%(152/200)可见。④癫痫样放电:药物诱导睡眠组发现有22.4%(41/183),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发现有66.0%(132/200)。⑤睡眠纺锤与临床诊断的关系:药物诱导睡眠组中发现睡眠纺锤缺失62.3%(114/183),其中临床拟诊“癫痫?”34例;拟诊“继发性癫痫?脑性瘫痪”26例;拟诊“继发性癫痫?大脑发育不全”28例;拟诊“癫痫?非典型热性惊厥?”17例;拟诊“癫痫?屏气发作”5例;拟诊“癫痫?癔病?”4例。有22.4%(41/183)发现癫痫样放电,其中有26.8%(11/41)可见极度纺锤波。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中睡眠纺锤缺失24.0%(48/200),其中临床拟诊“癫痫?”17例;拟诊“癫痫?脑性瘫痪”15例;拟诊“癫痫?大脑发育不全”8例;拟诊“癫痫?非典型热性惊厥?”6例;拟诊“癫痫?癔病?”2例。有66.0%(132/200)发现癫痫样放电的患儿中有30.3%(40/132)可见极度纺锤波。结论:药物诱导睡眠很快进入深睡期,不利于观察癫痫样放电等异常波最容易出现的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Ⅰ~Ⅱ期睡眠,同时由于药物的作用,快波增多,睡眠纺锤活动亦被掩盖,直接影响对睡眠脑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患者魏某某,男,9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眼角有闪光感,每天有2~3次发作,持续时间30s至1min,神志清楚.一周后患儿突然倒地,人事不省,双眼凝视,四肢阵挛性抽动,呼之不应,持续约10min.半小时后又有3次抽搐发作,症状同前而于2000年11月14日急诊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100次/min,血压12/8 kPa.头颅CT平扫正常.家族中无癫(疒/间)病史者,否认产伤及外伤史.入院第3天作常规脑电图检查:背景活动8.5~10Hz低一中波幅α活动,间有较多低一中波幅5~7Hzθ活动,剥夺睡眠加睡眠监测脑电图也无特殊改变.半月后该患儿复查脑电图为正常范围脑电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