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1996~2020年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遗传代谢性肝病(IMLD)患者的病因构成和变化趋势。方法 199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IMLD患者,分析疾病分布及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结果 共收治IMLD患者552人次,占住院肝病患者的3.6‰;在实际393例IMLD患者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为29岁;肝豆状核变性和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分别为223例(56.7%)和136例(34.6%),共占比为91.3%;前后10年对比,近10年较为少见的病种住院人数逐渐增多,发病年龄略有升高(24.9岁对31.4岁,P<0.01),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结论 成人IMLD并不罕见,疾病谱逐渐丰富,应该引起肝病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善胶囊内镜观察效果的肠道准备方法。方法拟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两组,接受不同的肠道准备方法。实验组(n=46):检查前一天20:00吞服两片酚酞片,检查前15 min口服西甲硅油消泡剂30 ml,吞服胶囊内镜后饮用20%甘露醇溶液250 ml+温开水250 ml。对照组(n=45):检查当日凌晨5:00口服50%硫酸镁溶液100 ml+温开水2 000 ml。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肠道清洁程度和胶囊内镜的通过时间。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0 vs11.1%,P=0.026);实验组肠道清洁状况优于对照组(Z=-2.213,P=0.027);实验组与对照组胶囊内镜通过小肠的时间无明显差异[(265.2±70.2)min vs(323.6±77.8)min,P=0.073]。结论联合应用酚酞片、西甲硅油和甘露醇溶液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可达到理想的清肠效果,且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估一次性鞘套胃镜联合上消化道症状调查表对边防官兵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568例患者接受一次性鞘套胃镜检查并填写上消化道症状调查表。记录内镜操作时间和鞘套穿脱时间、胃镜检查结果、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调查表按症状严重程度得出总分。结果一次性鞘套胃镜检查的平均操作时间为(4.9±1.4)min,鞘套穿脱平均时间为(4.9±0.2)min。一次性鞘套在穿脱、内镜操作过程中未发生破裂情况。胃镜下明显病变的总检出率为38.9%,最常见的疾病依次为胃炎(15.3%)、消化性溃疡(13.2%)和反流性食管炎(7.9%)。上消化道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镜下是否有明显病变有显著关系(χ2=11.04,P=0.001)。结论一次性鞘套胃镜联合上消化道症状调查表在边远地区等特殊场合下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病原学检测和临床观察,探讨一次性鞘套消化内镜系统的安全性。方法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鞘套组接受一次性鞘套胃镜检查(n=10)和一次性鞘套结肠镜检查(n=10),检查完毕后脱去内镜鞘套,分别对镜身和活检孔道取样,行细菌培养和HBV DNA检测,并观察脱下的鞘套有无破裂。对照组接受普通胃镜检查(n=10)和普通结肠镜检查(n=10),检查完毕后对内镜使用戊二醛五步消毒法,病原学检测方法同对照组。同时观察操作中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鞘套组及对照组检测均无微生物污染,检查过程中鞘套无破裂,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次性鞘套消化内镜系统能安全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引起慢性戊型肝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1例肾移植术后慢性戊型肝炎(基因4型)病例, 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以进一步总结免疫抑制患者慢性戊型肝炎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HOTAIR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究HOTAIR与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9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以及其对应的19例癌旁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HOTAIR在癌组织、癌旁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把结果与患者的TNM分期进行关联比较,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沉默HOTAIR表达的CAL27、SCC9细胞系,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19对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26.3%显示出HOTAI的高表达(P=0.016 9<0.05),且高表达者均为具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而在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HOTAIR呈现低表达(P<0.001),通过RNA干扰技术降低HOTAIR在CAL27及SCC9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细胞侵袭(P<0.001)和迁移能力(P<0.001)受到了抑制。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促进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梅婷婷  汤珊  张晶  于海滨 《医学研究杂志》2021,50(4):28-31,73
目的 探讨TM6SF2 E167K基因多态性与显著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Central、Embase、Medline、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到2020年9月。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TM6SF2 E167K基因多态性与显著肝纤维化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共纳入7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TM6SF2 rs58542926 T/C 基因多态性与显著肝纤维化有明显的关联性(T vs C, OR=1.292,95%CI:1.035~1.611, P=0.023; TT vs CT+CC, OR=2.829,95%CI:1.101~7.267, P=0.031)。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 Meta分析发现TM6SF2 E167K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显著性肝纤维化易感性相关,T等位基因、TT基因型可能为显著性肝纤维化发病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及风险,比较不同部位病变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内镜下切除且病理明确诊断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126例,其中咽部2例、食管23例、胃38例、结肠60例、十二指肠3例。将126例病变按照以往报道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生操作经验分为内镜下易于治疗组(easy treat;n=67)和难于治疗组(difficult treat;n=59),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大小、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整体手术切除标本平均直径为(5.0±1.3)cm,平均手术时间为(84.9±17.5)min,整块切除率96.0%,完整切除率91.3%,并发症发生率为9.5%,原位复发率为4.0%。两组切除标本平均面积为(4.4±0.6)cm2和(5.3±1.1)c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分别为5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两组不完整切除分别为1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两组非整块切除分别为4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难于治疗组所花时间多于易于治疗组,平均时间分别为(44.8±9.7)min和(78.3±1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好,治愈率高。对于比较难以实施ESD操作的部位,如食管、贲门、乙状结肠等只要医生努力提高操作水平,操作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同样可以达到安全、完整切除病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