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4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巩膜穿刺孔玻璃体嵌顿是玻璃体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巩膜穿刺孔玻璃体嵌顿与玻璃体手术失败的关系。方法对连续49例(49只眼)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根据术中探查,将巩膜穿刺孔内口玻璃体嵌顿分为5级:0级:无任何玻璃体嵌顿;Ⅰ级:穿刺孔内口玻璃体嵌顿,但对视网膜无牵拉;Ⅱ级:玻璃体嵌顿,对视网膜产生牵拉,表现向前移位;Ⅲ级:视网膜嵌顿在穿刺孔内口处;Ⅳ级:玻璃体嵌顿牵拉形成视网膜裂孔。Ⅲ和Ⅳ级定为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Ⅱ级判为手术失败的次要原因,0和Ⅰ级为非巩膜穿刺孔并发症引起的手术失败。结果患者原发疾病为裂孔性视网膜脱离22例,眼外伤21例(包括取眼内异物8例);分支静脉阻塞和化脓性眼内炎各2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各1例。做过1次玻璃体手术37例,2次以上12例。前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单纯视网膜环形收缩2例;视网膜前移位31例(合并环形收缩11例)。主要因巩膜穿刺孔并发症引起的手术失败占57.2%(28例),巩膜穿刺孔并发症为次要原因占20.4%(10例),二者占77.6%。非巩膜穿刺孔并发症引起的手术失败占22.4%(11例)。结论巩膜穿刺孔玻璃体嵌顿的并发症是玻璃体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VI期PDR患者33例42眼经标准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后视力,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重点分析。结果随访35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0.05以上者从术前的6/42眼(14.29%)提高到术后的15/35眼(42.86%),其中12眼(80%)视力>0.1。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7/35眼(77.14%),至随访末期(9月)31/35眼(88.57%)。术前伴有视盘萎缩,视网膜血管闭塞,光定位不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预后较差,但术后视力仍有11/16(68.8%)眼有不同程度的提高,6/16(37.5%)眼视力≥FC。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部分改善晚期PDR患者的视功能,即便是合并严重缺血的病例仍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即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heredoretinal retinoschisis),是指视网膜内层本身的层间分离,发生在神经纤维层内.本病多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以男性多见.发生在周边部的视网膜劈裂,对视力的影响较小,通常不必治疗,如病变进展,可以进行激光光凝[1],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广泛开展,国外学者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4]取得一定疗效.近年来,我们对3例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并评价沃丽汀片剂辅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将60例(60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患者于光动力治疗后接受沃丽汀片剂口服.300μg/d,分3次口服,共60d;对照组30例患者光动力治疗后不接受药物辅助治疗.观察期为3个月,于治疗后1、4、8、12周复诊.观察视力、裂隙灯检查、FFA和OCT测量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结果 治疗组于第4周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至第8周接近正常水平.而对照组第8周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才有明显的改变,到12周时才接近正常水平.观察期末治疗组视力0.05~0.1者1只眼,0.15~0.3者9只眼,大于0.3者20只眼;对照组0.05~0.1者5只眼,0.15~0.3者13只眼,大于0.3者12只眼,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沃丽汀可以促进出血、渗出及视网膜下液的吸收,用于辅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可以缩短黄斑部恢复的时间,恢复较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形式。【结果】共95例患者(106眼)纳入该研究,其中18眼(16.98%)出现广泛性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mhPED)伴或不伴视网膜下大出血(MSH),总范围大于12个视盘面积;在无mhPED/MSH的98眼中,78眼(79.59%)可见双线征,71眼(72.45%)见局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2眼(42.86%)见拇指样隆起息肉病变,65眼(66.33%)见视网膜下积液,20眼(20.41%)见视网膜层间积液,29(29.59%)眼见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结论】双线征、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拇指样息肉病灶以及视网膜下出血是PCV在SD-OCT上常见的5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双眼线征和色素上皮脱离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病眼别的差异.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nAMD患者114例144只眼(nAMD组)和PCV患者145例186只眼(PCV组)纳入研究.统计其首诊年龄、性别、眼别等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性别及发病眼别的差异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x 2检验.结果 nAMD组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68.30±9.86)岁,PCV组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 65.67±9.04)岁.两组患者平均首诊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31).首诊年龄小于70岁者,nAMD组中58例,占50.88%;PCV组中92例,占63.45%.PCV组首诊年龄<70岁者比例高于nA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8,P=0.042).nAMD组中男女比例为3.56∶1,PCV组中男女比例为2.02∶1,两组患者男女性别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7,P=0.047).nAMD组中,双眼发病30例,占26.32%;PCV组中,双眼发病41例,占28.28%.两组患者双眼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23,P=0.726).nAMD组144只眼中,右眼69只眼,占47.92%;左眼75只眼,占52.08%.PCV组186只眼中,右眼92只眼,占49.46%,左眼94只眼,占50.54%.两组患者不同眼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78,P=0.637).结论 nAMD患者较PCV患者首诊年龄大;nAMD较PCV更容易发生在男性.两种疾病均有约1/4的患者双眼发病,眼别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放射性视网膜病变(Radiation Retinopathy)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明确其对发病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就诊的放射性视网膜病变患者4例8只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v,PDR)9名患者10只眼,在行玻璃体腔注入Bevcizumab(1.5mg)治疗前分别抽取100μl前房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例10只眼,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分别抽取lOOμl前房水,所有房水样本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VEGF浓度.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三组患者术前房水中VEGF浓度进行分析,用Mann-Whitney U分别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与PDR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显著高于白内障患者房水中VEGF水平.结论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显著升高,VEGF可能是引起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结合患者病史和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造影(ICGA)检查,诊断为慢性CSC的连续病例24例25只眼,以ICG为指导确定光斑大小和位置,采用1/2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前后进行最佳矫正视力(ETDRS视力表)、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 术后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提高(20.6±8.7)个字母(0~32个字母).视力稳定者(0~4个字母)2只眼,占8%;视力提高5~9个字母1只眼,占4%,视力提高10~19个字母8只眼,占32%,视力提高20个字母以上14只眼,占56%,无一只眼视力下降.所有患者诉眼前暗影减轻,视物变形改善.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荧光素渗漏消失22只眼,占88%;渗漏减轻3只眼,占12%;无渗漏加重者.ICG示脉络膜血管通透性下降.OCT显示中央视网膜厚度由术前的(323.55±50.55)μm下降至(168.37±25.35) μm.术后未发现与PDT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1/2剂量维替泊芬联合PDT治疗慢性CSC安全,具有良好疗效,但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对照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进行黄斑部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黄斑部疾病30例30眼,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行标准的三通道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根据病情行视网膜前膜、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剥离,眼内光凝、气液交换和体积分数16%全氟丙烷(C3F8)充填。观察术中的镇痛效果,术眼的合作程度以及并发症。[结果]在所有手术眼中,麻醉效果优良者13眼,麻醉效果中等者15眼,麻醉效果差者2眼。麻醉效果差的2眼均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继发性黄斑前膜,在术中肌注哌替啶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诉术眼疼痛多发生在巩膜穿刺刀刺入巩膜时、术中顶压视网膜周边部切除基底部玻璃体以及眼内光凝时,但是疼痛均较轻微,能继续耐受手术。所有病例术中未发生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在黄斑部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能顺利的完成手术,同时避免了球后麻醉所引起的并发症,但是要求手术医生必须具有熟练的手术技巧,并且在手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以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