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肢体骨折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肢体骨折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45例,因病情严重进行截肢3例,无死亡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时间(10.2±2.1)d、平均住院时间(41.7±13.2)a;后遗症发生率8.3%(4/48)。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开放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采用有限内固定加单臂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治疗胫骨远端开放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24(4.5±1.8)个月,其中1例因骨不连二期改用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根据AOFAS踝关节和后足评分为49 ~98(85±13)分.结论 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开放粉碎性骨折能有效维持骨折稳定性,具有操作简便,能有效保护软组织,骨折愈合快,伤口感染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三枚空心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固定与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dynamic cross-screw system,FNS)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4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CCS组(20例,采用三枚CCS内固定)和FNS组(22例,采用FNS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时间、股骨颈缩短长度、髋关节功能Har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FNS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CCS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明显低于CCS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FNS组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股骨颈缩短长度明显短于CCS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CCS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CCS组中2例发生内固定失效,1例出现断钉并发展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FNS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CCS内固定及FNS内固定均是股骨颈骨折较好...  相似文献   
4.
胫腓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3.7%[1].2008年2月-2010年6月我院采用MIP-PO(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 compressplate,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FN(股骨近端髓内钉)结合有限内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FN及钢丝、螺钉等有限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25例,进行随访并评价其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2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1.7周,3例股骨颈部螺钉退出,无主钉或锁钉断裂,无肢体短缩或明显功能障碍。结论PFN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一种理想、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反漂浮”体位在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创伤中心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38.5岁;SchatzkerⅡ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Ⅵ型7例;累及后柱+外侧柱1例,后柱+内侧柱4例,后柱+内侧柱+外侧柱14例。所有患者在“反漂浮”体位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胫骨平台后柱+内侧柱骨折4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余1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术中骨折端暴露良好。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患膝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是否失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测量对比患者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患者均在“反漂浮”体位下顺利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60~115 min,平均91.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8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17~25周,平均19.2周。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7.16°±2.24°、后倾角为9.41°±0.85°,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98°±3.59°、后倾角为9.55°±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1,P值均>0.05)。术后1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优9例、良8例、中2例。结论 在“反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术野显露较好,手术安全,内固定稳定有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与动力性稳定结构,与其他韧带一起共同保持胫股关节的正常运动。在解剖学上一般将其分为长而细小的前内侧束(AM束)和大而粗短的后外侧束(PL束),亦有作者将其分为三个束:即前内、中间和后外侧束(AM,IM及PL束)。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后脱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脱位是全髋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以使患者对手术治疗及手术医师失去信心,同时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也会明显降低。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率,报道不尽相同。复习近年的文献报道,初次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率一般认为在2%~3%,全髋翻修手术的脱位率则较初次置换高3~4倍,达9%~10%,而第2次或更多次翻修手术后脱位率可高达26.17%[1]。按时间一般分为早期脱位(术后6周内)和晚期脱位(术后6周后),肖德常等[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骨盆前环骨折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予皮下内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创面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移位、骨折不愈合、髋关节功能受限情况;定期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并根据Matta标准、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复位质量及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减少(P均<0.05)。两组术后均无创面感染、内固定移位、内固定压迫股血管和神经所致的临床症状及股外侧神经损伤表现。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4.38%(27/32),骨盆功能恢复Majeed评分为(86.4±3.8)分,骨盆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75%(30/32);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78.12%(25/32),骨盆功能恢复Majeed评分为(81.8±3.2)分,骨盆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50%(28/32)。两组骨折复位及骨盆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