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HLA不全相合的血缘关系移植解决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供者来源,但供受体间的HLA差异屏障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发现在妊娠结束后,部分母亲体内可以检测到长期存在的微量子代细胞(FMC)。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提示由于母体长期接触胎儿细胞表达的遗传性父本抗原(IPA)而可能存在对胎儿细胞的部分免疫耐受。这样的免疫耐受可能有利于母体供者半相合移植的预后。我们回顾性分析18例母亲供者HLA半相合HSCT的疗效与供者体内FMC之间的关联来阐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ST1571联合三氧化二砷(arsenie trioxide,ATO)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细胞增殖和活力检测、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检测等方法观察ST1571和ATO对CMI,细胞系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与诱导凋亡效应。结果 ST1571和ATO均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使细胞阻滞于G2/M期;当两药物联合运用时,明显增强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凋亡率也较两药单用组明显增高。结论 ATO能增强ST1571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和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扩大供者来源,探讨在子-母微量嵌合体基础上同胞间非T淋巴细胞去除(Non-TCD)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受者的原发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淋巴细胞病变,供者为其胞弟,供、受者HLA有3个抗原不同,经套式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供者微量嵌合体阳性。采用全身照射、司莫司汀、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及兔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对受者进行预处理;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移植后受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1、18d,骨髓检查显示增生活跃,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形态和比例正常;1、2、3、6个月和1年时完全供者型嵌合>90%。术后发生Ⅱ度急性GVHD及慢性局限性GVHD,经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后缓解。受者现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子-母微嵌合体阳性的HLA半相合同胞可作为Non-TCD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  相似文献   
4.
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白血病细胞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水平 ,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4 9例初治、10例复发AML患者血清及人白血病细胞系U937、K5 6 2、HL - 6 0、TF - 1和NB4培养上清液 (4 8小时 )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五种人白血病细胞系培养上清液中均测到VEGF高表达。 4 9例初治、10例复发AML患者的血清VEGF表达水平分别为 2 0 1 17± 110 93pg ml和 2 32 5 9± 118 6 2pg 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2 5 6 2± 4 5 4 3pg ml;p <0 0 5 )。初治AML患者中VEGF高表达组 (>2 0 1 17pg ml)完全缓解 (CR)率为 4 8% ,低表达组 (<2 0 1 17pg ml)CR率为 77%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0 0 5 )。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刺激白血病细胞增殖、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AML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预后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 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的机制。方法:以CML细胞系K562 为模型,通过细胞增殖、活力检测、形态学观察、肿瘤集落形成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检验。结果:经≥2.5μmol/LAs2O3 处理的K562 细胞可出现增殖受抑和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及DNA片段化。结论:As2O3 能有效地诱导K562 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 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予 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非亲缘allo BMT ,预处理方案髓系白血病为改良BUCY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 L)的髓系白血病以全身照射 (TBI) +环磷酰胺 (CTX)为主的化疗。 13例均采用骁悉 (MMF)、CSA加短程MTX联合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结果 均较顺利完全预处理及移植治疗。移植后 17d(中位时间 )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急性Ⅰ~Ⅲ度 38% ,Ⅲ~Ⅳ度 15 %。随访 2~ 30个月 ,荧光标记STR PCR定量检测 ,75 %患者供体细胞嵌合率(DM) >90 %。 12例非复发状况移植 ,至今存活 9例 ,无白血病生存率 (LFS) 75 %。移植相关死亡率30 %。结论 非亲缘allo BMT能有效地治疗或根治恶性血液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时的T细胞免疫状态。方法 应用RT-PCR扩增14例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cGVHD患者及5名正常供者的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BV24个家族的基因序列,并通过基因扫描的方法判断TCRBV家族的克隆表达情况、CDR3克隆性质,并计算BV家族的利用率。结果 在移植后6~19个月,所有患者TCRBV家族的利用仍处于不均一状态,检测到部分BV家族缺失,部分家族出现寡克隆、单克隆T细胞增殖。在24个BV家族的表达为6/24~15/24,并且均出现1~5个单克隆家族表达。单克隆及双克隆表达分布在不同的BV家族,未发现共用的BV家族。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cGVHD患者的T细胞免疫存在缺陷。在不同的TCRBV家族出现与cGVHD相关的克隆增殖的T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增多是白血病的主要表现之一,部分白血病患者外周血WBC可达100×109/L以上,一方面提示肿瘤负荷高、预后不佳,另一方面亦可引起白细胞淤滞、肿瘤溶解综合征等并发症,增加白血病早期病死率。该类患者(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外)通常推荐行白细胞清除术,从而迅速降低患者肿瘤负荷及相关并发症风险[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主要的白血病类型,由于白血病细胞来源不同、分布差异、形态各异,白细胞清除效果亦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清除效果较急性患者差,但目前尚无大样本比较数据。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AML、ALL和CML患者白细胞清除效果,以及清除相关的血液与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HL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受者及其相应供者64例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和测序方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基因(MPO)、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MBL)、CD14基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SNP,结合CMV pp65检测结果,比较CMV阳性组和CMV阴性组ACE、CD14、MPO、MBL基因SNP的差异.结果 ACE 16内含子基因多态性分布:DD型14例(10.9%),ID型72例(56.3%),Ⅱ型42例(38.8%);CD14-159位基因多态性分布:CC型18例(14.1%),CT型81例(63.3%),TT型29例(22.7%);MPO-463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G型100例(78.1%),A型2例(1.6%),GA型26例(20.3%);MBL启动子-550位基因多态性分布:H型28例(21.9%),HL型73例(57.0%),L型27例(21.1%);MBL启动子-221位基因多态性分布:Y型87例(68.0%),YX型38例(29.7%),X型3例(2.3%);MBL外显子1区基因多态性分布:A型94例(73.4%),AB型32例(25.0%),B型2例(1.6%).CMV阳性组和CMV阴性组供、受者ACE、CD14-159位点、MPO-463位点、MBL启动子-221以及外显子1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CMV阳性组供者MBL-550位点HL基因频率明显增高,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供者MBL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kit受体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昊  朱子玲  朱锋  张红  张志瑢  张日 《肿瘤》2006,26(8):768-771
目的:研究c-kit受体(c-kit receptor,c-kit R)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表达,探讨c-kit R的功能是否异常。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别检测92倒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8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blastic leukemia,ANLL)患者骨髓单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跨膜c-kit R表达的阳性率和阳性水平;采用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重组人白介素3(recombinant hu- man interIeukin-3,rhIL-3)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三种造血生长因子(hematopoi- etic growth factor,HGF)共培养4例正常人和8例ANLL组患者BMMNC,二组分别设HGFs培养前的标本为对照组,运用FCM分别检测正常人和ANLL二组的对照组以及HGFs培养后第4、8和12小时3个时间点的c-kit R阳性率和阳性水平。结果:①ANLL组患者c-kit R表达的阳性率及阳性水平均值分别为71.6%和(45.3±16.50)%,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和ALL组患者(P值分别<0.001);②4例正常人对照组(HGFs培养前)的c-kit R阳性水平均值为(3.90±0.99)%;HGFs培养后第4、8和第12小时的c-kit R阳性水平分别为(5.8±4.05)%,(7.3±6.10)%和(8.3±5.20)%,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8例ANLL对照组(HGFs培养前)的c-kit R阳性水平的均值为(45.6±15.08)%,HGFs培养后三个时间点的c-kit R阳性水平的均值分别为(6.1±2.78)%、(5.8±2.58)%和(5.5±2.48)%,都低于对照组(P分别<0.001),c-kit表达呈总体下调趋势。结论:c-kit R可作为AL的髓系免疫学标志物;HGFs对ANLL患者c-kit R的调控异常,提示在ANLL高表达的c-kit R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