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以固体培养法为标准,探讨液体显色培养法培养支原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一致性。方法采用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液体显色培养基和固体A7琼脂培养基平行检测155例泌尿生殖道标本的支原体。结果液体显色培养法培养的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79.7%,一致性Kappa=0.7737,U=11.4767,P〈0.001,两种方法具有好的一致性。男性标本与女性标本比较,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1298,P〉0.05),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4197,P〈0.025)。结论液体显色培养法可用于支原体培养初筛,结合固体培养法可以提高支原体培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本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的感染现状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支原体鉴定定量药敏试剂盒对823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823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阳性388例,总感染率为47.14%,其中单纯解脲支原体(Uu)感染者占85.31%;Uu和人型支原体(Mh)混合感染者占12.37%。感染率最高年龄组为21-30岁组,其次为31~40岁组。单纯Uu感染对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达到90%以上,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Uu与Mh混合感染者对强力霉素敏感率为54.17%,其次为美满霉素的50.00%,对其余敏感率均低于42%,而对罗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95.83%;Uu与Mh混合感染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UU感染。单纯Mh感染者中敏感率最高为强力霉素(88.89)%,耐药率最高为阿奇霉素(100)%。结论本地区女性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感染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妇女,混合感染的耐药率较严重.且不同生物型支原体感染对抗生素敏感率截然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林颜玉  劳小斌  王柏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1):1304-1305,1308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品牌的免疫胶体金粪便隐血试纸条敏感性、特异性、干扰试验检测结果,了解和探讨免疫胶体金潜血试剂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血红蛋标准液对3种隐血试纸条的灵敏度进行比对测定;选取中山市古镇医院本院消化科确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标本25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标本50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粪便标本60例,对3种隐血试纸条进行临床标本验证试验;采用8种动物抗凝血、4种不同浓度维生素C、5种不同浓度过氧化物酶、铁剂对这3种隐血试纸条进行干扰试验.结果 3种试剂条的最低敏感度血红蛋白均达到0.18 μg/mL,干扰试验结果显示均为阴性;在临床标本验证实验结果中,健康体检者的粪便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对高度怀疑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临床标本,建议稀释该标本或使用其他方法进行复测.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健康成人血尿酸水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广州市健康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建立本地区健康成人血尿酸的参考值。方法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耦联法检测2 451例健康成人血尿酸,其中男性1 313例,女性1 138例。结果健康男性血尿酸均值为(335.90±66.75)μmol/L,女性血尿酸均值为(244.49±56.33)μmol/L,男性各年龄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5)。男性的血尿酸水平随年龄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血尿酸水平随年龄的增加呈波段性增加,20~岁年龄组与30~岁年龄组处于较低水平,两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0~岁年龄组显著高于40岁以下的各年龄组(P0.05),但也显著低于50岁以上各年龄组(P0.05);50岁以上各年龄组血尿酸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显示,男性与女性中青年及女性老年、老年前期的血尿酸参考值上限依次为469.40、349.85、375.68μmol/L,参考值下限依次为202.40、127.61、170.44μmol/L。结论女性的不同年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应相应制定不同的尿酸参考范围;同时,各地区的血尿酸的平均水平也不尽相同,有必要建立本地区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离胶采血管与普通真空管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及其差异。方法分别用分离胶采血管和普通真空采血管采集同一供者的血液,然后分离血清或直接冷藏保存,然后在不同时间点(1h内到7d)进行K、Na、C1、C02、Glu、Ca、Bun和Cre8项生化指标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h内测定8项血清生化指标,经统计学分析,两种采血管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时间的延长,K、Na、C1、CO2、Glu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而Ca、Bun、Cre测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分离胶采血管和普通真空管在短时间对血液的生化检测影响无大的差别,但分离胶采血管在长时间保持血液中某些生化成分的稳定性方面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广州市与汕尾市两个地区电信员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血清学调查资料,以了解广东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差异。方法使用免疫胶体金法对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广州市和汕尾市电信员工(共2379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调查。结果广州市与汕尾市两个地区电信员工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分别为23.73%和34.35%,汕尾市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显著高于广州市(Х^2=29.964,P〈0.01);两个地区电信员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1岁以上年龄组为感染率高峰组;广州市男女的阳性率分别为24.82%和20.9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2.260,P=0.103);汕尾市男女的阳性率分别为35.14%和33.65%,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Х^2=0.191,P=0.662)。结论广东中心城市电信员工Hp感染率明显低于沿海城市,各地区有必要针对本地区人群开展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制定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妇科门诊成年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流行特征,为制定HPV感染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天河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的2 548例成年女性行HPVDNA检测。结果在2 548例成年女性样本中,所能检测的21种HPV亚型中,HPV阳性样本共745例,总感染率为29.24%,其中高危型感染共695例(含多重感染),占总阳性例数的93.29%,低危型感染共103例(含多重感染),占总阳性例数的13.83%。感染年龄组以31~35岁年龄组最高,21~35岁年龄段的3个组的阳性率均超过30%;检出的高危亚型中,前3种型别由高到低依次为HPV16型、HPV52型、HPV58型;低危亚型,前2种型别分别为HPV6型、HPV11型。结论该地区妇科门诊成年女性HPV总体感染率为29.24%,且以高危型为主,应加强对宫颈癌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07至2009年分离出的204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至2009年分离出的204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吡肟8种药物耐药性分析(应用纸片扩散法),操作和判定参照2006年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亚胺培南可作为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临床用药可根据抗生素敏感率统计结果来选用抗生素,做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晚期浆液性卵巢上皮癌存活与WT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2010年经过完整术后化疗的晚期浆液性卵巢上皮癌女性患者168例,最终纳入研究109例。收集入选病例的完整病历资料及石蜡包埋的组织块切片后,WT1免疫染色并据此分组,采用卡普兰-迈耶曲线及COX回归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5例患者的病理组织WT1染色呈阳性,54例阴性。WT1阳性组的卵巢癌病灶大小和淋巴转移率显著高于WT1阴性组(P<0.05)。WT1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39.4%,WTI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10.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T1基因表达与晚期浆液性卵巢上皮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核酸扩增技术分析广东高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因子。方法在酶联免疫试验(ELISA)常规筛查血液的基础上,按要求进行8人份×150μl汇集,汇集阳性组再进行单检测,最终确定阳性个体,采用常规的碱裂解法从血清中提取HBVDNA应用荧光PCR方法在DA620微量荧光检测仪上进行扩增和检测分析结果,在2,6,12个月追踪随访潜在传染危险学生。结果体检学生8 231人,其中HBsAg阳性1 107人,占13.45%;抗-HBs阳性4 995人,占60.68%;HBsAg阴性且抗-HBs阴性者2 129人,占25.87%。在2 129名在校生中,经初筛共筛检出9例HBV-DNA阳性标本,再经复检后,最后确证6例HBV-DNA阳性标本。其HBV-DNA水平为8.5~51.0 IU/ml,"隐匿性"或"窗口期"HBV感染的发生率为2.82‰(6/2 129)。在6例感染者中,3例为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HBV-DNA阳性;3例为HBV-DNA阳性伴有抗-HBc阳性。结论在广东部分高校大学生存在着较高的"隐匿性"或"窗口期"HBV感染率。对HBsAg阴性人群(尤其是血清标志物全阴的人群)的最有效的乙型肝炎病毒预防是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使其产生抗-HBs,从而预防HBV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