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理学中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阶段所必经的桥梁课程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以往采用的教学手段以板书、挂图以及录像为主 ,且内容较陈旧 ,图像质量较差 ,解说上缺乏突出点 ,使用不方便。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电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 ,CAI)已成为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已成为医学教学手段的重要方面。它给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展示了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诱人前景 ,…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结果(1)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2)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2.86%(9/70),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7/22)。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7/2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5,P〈0.01)。(3)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8例多态性位点均为3232A〉G。(4)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中BRCA1、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00例维吾尔族和25例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126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免疫组化Evision二步法检测BRCA1、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1)在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中,BRCA1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内.在乳腺癌组织中,93例完全表达为细胞浆阳性,阳性率为74.4%,32例表达缺失.(2)BRCA1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及民族有明显相关性(P <0.05).(3)乳腺癌中P53蛋白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BRCA1蛋白与P53及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4)乳腺癌中P53及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53.6%;28.92±16.90)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1.59%,5.38±3.43)(P<0.01).[结论]BRCA1蛋白、P53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可能在乳腺良性病变恶性转化及乳腺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临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5.
付欣鸽  闫保功 《农垦医学》1999,21(3):163-163
目的,为探讨膀胱移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4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Ⅲ级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I+Ⅱ级(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分期T3+T4中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T1+T2期(P〈0.05)。结论 PCNA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可能是判断膀胱癌预后的重要指  相似文献   
6.
[病例]男,45岁。因腰部酸痛9个月,加重1周于2010-03.12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脊柱无弯曲,生理曲度存在,腰部b水平轻扣痛,无放射痛,四肢张力正常,活动度好。深浅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X线平片(图1):L3椎体破坏并轻度楔形变,破坏边缘见线状硬化带,L2椎体前缘密度减低,可疑破坏,  相似文献   
7.
1983年Artavanis Tsakonas研究组首次克隆了Notch基因,并发现其编码一类大的跨膜受体,即Notch受体.随后相继在线虫、爪蟾、鼠和人等多个物种体内发现其家族不同成员~([1]).Notch信号不仅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黏附和上皮细胞-间叶细胞转变(epithelial-mesenchy maltransition,EMT)等活动,在胚胎发育、造血、血细胞发育、血管生成、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形成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相似文献   
8.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进化上十分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广泛存在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相邻细胞间通过Notch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转导细胞信号,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影响器官形成和形态的发生。近年大量研究表明Notch信号分子的异常表达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该基因表达异常的内在机制还不清楚,本文就Notch基因表达及其表达机制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DNA抽提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而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二甲苯脱蜡及苯酚氯仿抽提DNA,其弊端是过程长、得到的DNA量较少,如何避免DNA分子损失,保持DNA相对完整和纯度值得探讨。本实验室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的石蜡包埋组织DNA的抽提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法联合培菲康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以及对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培菲康组(剂量为175 mg/kg)、中药组(肠涤清3.6 g/kg灌肠+肠炎清1号方10 g/kg灌胃)、中药+培菲康组。经不同处理和治疗后,观察各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结肠组织中IL-10、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最严重,炎症反应最明显(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和炎症反应均显著减轻(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中药联合培菲康组可显著降低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愈合(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TNF-α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IL-1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可显著降低结肠黏膜TNF-α表达水平(P0.01),增加IL-10表达水平(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中药联合培菲康组、中药组可显著降低结肠黏膜TNF-α表达水平,增加IL-10表达水平,其作用优于培菲康组(P0.05);中药联合培菲康组作用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法联合培菲康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IL-10表达水平、降低TNF-α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