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震荡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震荡(BC)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内酪氨酸羟化酶(TH)含量的变化。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 BC 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 d 损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方法研究 BC 后中脑黑质致密区(SNC)和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基底节尾壳核多巴胺能神经纤维 TH 含量的变化。结果:在 SNC 和 VTA 及基底节,BC 后1、4、8及16 d 组的 TH 免疫反应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4d 组反应最强,24 d 组在 SNC 和基底节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 VTA,TH 免疫反应阳性仍高于对照组。结论:BC 后 TH 早期增高可能是脑损伤神经元过度兴奋的反应,随后持续增高一段时间可能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上调其合成能力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率高,后遗症多,是创伤医学、急救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我国颅脑伤的发生率和因颅脑伤致死,致残的伤员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是TBI发生后最持久和最严重的症状之一,尤其是涉及学习新知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对大鼠平衡运动与认知功能的影响,并为二次冲击综合征(SI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装置复制三重的MCC大鼠模型;应用平衡木实验(BBT)及噪音横杆跑动实验(BWT)于伤后1~10d对MCC大鼠平衡运动与认知功能进行评价;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分析测试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60.00±0.00)s比较,MCC组大鼠在伤后第1天平衡时间明显缩短至(54.50±13.89)s,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2天开始恢复,至第4天恢复正常.BWT结果显示伤后第1天步入潜伏期明显延长,第2天开始恢复,至第10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分别为:(20.54±21.89)s、(14.34±18.71)s、(14.50±20.76)s、(13.84±18.99)s、(9.48±15.51)s、(4.99±2.45)s、(5.98±7.28)s、(4.38±2.98)s、(5.60±9.28)s和(6.74±10.75)s.除第9天外,其他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BWT评分结果 显示伤后第1~3天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7±1.91)s、(4.37±1.65)s和(4.37±1.65)s.结论 MCC大鼠存在不同程度的平衡运动与认知功能障碍,平衡功能恢复快,协调运动与认知功能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一重与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大鼠的焦虑行为变化。  方法  成年SD大鼠50只,用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大鼠一重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模型,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ormal,N)每组12只大鼠。于损伤后第14天进行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high plus maze,HPM)检测,评估其焦虑行为变化。  结果  (1)在OFT实验中:① PCC组和3 MCC组在中央区行走格数为[9.500(6.50,16.75)]格、[5.00(3.50,9.00)]格,N组为[10.00(7.00,17.88)]格。损伤组在中央区行走的格数与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3 MCC组与N组、P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24,P = 0.033)。② PCC组和3 MCC组在周边区行走格数为[54.50(26.88,62.25)]格、[65.00(28.50,81.00)]格,N组为[33.00(1.13,51.50)]格。损伤组在周边区(surround areas,SA)行走格数和时间均高于对照组,3 MCC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5)。③ PCC组和3 MCC组梳理毛发频次为(4.20±1.03)次、(2.44±0.73)次,N组为(5.20±1.62)次。损伤组梳理毛发次数均少于N组,且3 MCC组较N组与P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3,P = 0.019)。④各损伤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CA区行走格数、行走时间与理毛次数,均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此外,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损伤大鼠在SA区行走格数与行走时间则呈上升趋势。(2)在HMP实验中:① PCC组和3 MCC组进入开臂次数为[1.00(0.00,1.00)]次、[0.50(0.00,1.00)]次,N组为[1.00(0.00,2.00)]次。各损伤组进入开臂(open arms,OA)次数和时间均少于正常组,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损伤组在OA中向台下探索次数均少于N组,其中3 M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32)。③ PCC组和3 MCC组进入闭臂次数为[1.00(1.00,1.00)]次、[0.00(0.00,1.00)]次,N组为[0.00(0.00,1.00)]次。损伤组进入闭臂(enclosed arms,EA)次数与时间均高于N组,进入EA次数,3 MCC组与PC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5);进入EA时间,3 MCC组与N组、P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42,P = 0.027)。④各损伤组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OA臂的次数、时间与向台下探望次数,均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此外,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损伤大鼠在EA臂中的停留时间则呈上升趋势。  结论  一重和三重脑震荡大鼠损伤后14 d焦虑行为开始明显增加,且大鼠经历三次脑震荡后的焦虑行为重于一次性脑震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纯性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大鼠脑内海马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反应和变化,探讨小胶质细胞是否参与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以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清醒状态下自制金属单摆闭合式脑损伤打击装置制备PCC模型,致伤后随机分为3 h、12 h、1 d、2 d、3 d、7 d组(n=5),另设正常对照组(n=5)。采用小鼠抗鼠OX-42单克隆抗体(MG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CC组和正常组大鼠海马CA1~4区和上、下齿状回OX-42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OX-42表达很少甚至很难发现,PCC组大鼠海马CA1~4区和上、下齿状回的OX-42的表达呈现伤后逐渐增高趋势,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7 d后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PCC损伤早期海马MG出现激活后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提示MG参与PCC致伤后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7.
对项目的定义、项目管理的定义及其逻辑框架进行描述,并从项目管理的目标、指标、策略和活动4个方面分析了昆明医学院图书馆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评建工作,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脑震荡对大鼠平衡功能和运动学习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运用平衡木及噪音横杆跑动试验对大鼠单纯性脑震荡(PureCerebralConcussion,PCC)和复杂性脑震荡(ComplicatedCerebralConcussion,CCC)后的平衡功能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大鼠金属单摆脑损伤复制仪和判断标准,制备单纯性脑震荡和复杂性大鼠脑震荡模型,应用平衡木及噪音横杆跑动试验测试其平衡时间以及步入黑箱的潜伏期;运用SPSS软件包分析测试成绩。结果PCC组平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横杆跳动实验(BWT)中,仅在1,2d步入潜伏期显著延长为(29.50±25.30)s和(30.52±26.42)s。CCC组平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在伤后第1~3天有明显差异,分别为:(38.35±23.48)s,(41.63±19.24)s和(44.76±21.85)s;在BWT中,第1~5天步入潜伏期均显著延长,逐渐从(48.12±18.24)s恢复至(27.10±28.36)s。结论在脑震荡后PCC组和CCC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平衡、运动学习功能障碍。PCC组在伤后损伤程度较轻、恢复快;CCC组在伤后损伤程度较重、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9.
TAR DNA/RNA结合蛋白43 (TARDNA/RNA-binding domain protein 43, TDP-43) 是一种高度保守、广泛表达的核蛋白.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额颞叶变性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FTLD)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 AD) 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学标记蛋白被公认是TDP-43.就TDP-43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同时在对TDP-43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基础上, 探讨TDP-43在急、慢性颅脑损伤中的特殊表达与作用, 从而探索TDP-43在法医病理学中确定死亡原因、判定致伤致残情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对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不同首发症状误诊死亡2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42岁。以全身酸痛、无力、呕吐等感冒症状,到某镇卫生室就诊。诊断为低血钾症,给予输液及补钾后,病情未见好转。送到县医院诊治,血电解质检验示钾为2.76 mm o l/L。以重症低血钾症收入院,给予静脉补钾及口服补钾后,检测血钾进行性下降至1.96 mm o l/L。经抢救无效死亡。解剖检查:心脏大小正常,左心室前壁6 cm×5 cm范围内见有散在斑点状出血。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轻微粥样硬化。腹腔内左上腹部、小网膜囊腔胰腺处见有血性液体,量约100 m l左右。胰腺周围见有血性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