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价五种不同介入性心导管堵闭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1989年 3月 - 1999年 12月 ,354例PDA患儿分别用五种不同介入堵闭术进行治疗 ,男 135例 ,女 2 19例 ,年龄 0 4 - 15(3 2± 0 8)岁 ,体重 4 8- 4 9(2 0 6± 3 2 )Kg ,Qp Qs为 1 2 - 4 4 (2 2± 0 5)。其中Porstmann海绵法 2 5例 ,Rashkind双面伞器法 78例 ,Sideris纽扣式补片法 4 3例 ,Cook及PFM弹簧圈器法 6 9例 ,Amplatzer蘑菇伞器法139例。单纯PDA351例 ,其中 3例为PDA结扎后残余分流 ;2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狭窄 ,1例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所有PDA患儿术后 1天 ,1个月 ,3个月 ,6个月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 总成功率 98 6 % (351 354) ,其中Porstmann法 92 % (2 3 2 5) ,Rashkind法 98 7% (71 78) ,Sideris法 10 0 % (43 4 3) ,Coil法 10 0 % (6 9 6 9) ,Amplatzer法 10 0 % (139 139)。具体见表。五种方法残余分流分别是 :Porstmann法无残余分流 ;Rashkind法 17 9% (2 4小时 ) ,7 7% (6个月 ) ;Sideris法 18 6 % (2 4小时 ) ,15% (6个月 ) ;Coil法 5 8% (2 4小时 ) ,2 8% (6个月 ) ;Amplatzer法 8 6 % (2 4小时 ) ,1 4 % (6个月 )。五种方法的X线透视时间分别是 :Porstmann法 54 0± 13 0分钟 ,Rash  相似文献   
2.
1986年1月至1997年2月,开展小儿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导管介入性治疗共计287例,年龄7天至15岁,其中瓣膜成形术153例,封堵术129例,造口术4例,支架成形术1例,总成功率98.6%。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先心病非开胸,疗效确切、安全、恢复快,并发症少,尤其以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及动脉导管未闭堵闭术最为成熟,但器械材料需国产化,有些放置技术还要改进,使本方法具有更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四种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堵闭动脉导管共127例,成功率海绵塞法为92%(23/25例),双面伞器法为98.6%(66/67例),钮扣式补片法为100%(26/26例),弹簧圈器法为100%(9/9例)。海绵塞法和弹簧圈器无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双面伞器法残余分流为7%(5/67例),钮扣式补片法为15%(4/26例)。钮扣式补片法和弹簧圈器法无并发症,海绵塞法为24%(6/25例),双面伞器法为4%(3/67例)。我们认为,钮扣式补片法及弹簧圈器法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及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中远期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VSD介入封堵术的1 071例患儿在术后第l、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的门诊随访资料。结果1 071例患儿中,早期(术后1个月内)出现心律失常者272例(25.4%),主要包括房室传导阻滞(AVB)、束支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性及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期前收缩等,其中Ⅱ度以上AV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22例(2.1%),经治疗后均好转,无患儿需安装永久起搏器。在以后的随访中,平均随访时间(2.8±1.7)年(1~107个月),持续存在心律失常者161例(18.2%),主要为AVB和束支传导阻滞,其中严重心律失常10例(1.1%);4例迟发型AVB中3例在术后早期就已出现过AVB,1例患儿随访过程中复发CLBBB并出现左心室增大,最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4例患儿随访过程中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AVB或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复发可能性大;传导阻滞类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可出现复发或加重;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等起源异常的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大多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1年8月16例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2.4岁(2~9岁),平均体重17.7±5.4kg(9~28kg),应用不同介入方法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封堵残余分流,首次介入治疗与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1.1年(1天~3.5年)。结果残余分流直径平均为2.7±0.9mm(1.2~5.0mm)。15例成功完成残余分流封堵术,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4%(15/16)。单纯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9例(其中双弹簧圈2例),Rashkind双面伞2例,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Amplatzer蘑菇伞2例,同时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和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3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完全闭合率为80%(12/15)。平均手术时间为75.0±22.8min(45~120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10.4±3.9min(5~20min)。股动脉并发症1例,其余无并发症出现。封堵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残余分流均完全闭合(100%),在平均2年随访中未出现残余分流再通、封堵器移位和左右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封堵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瘘7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肺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指肺动脉与肺静脉间存在异常交通,造成右向左分流、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临床罕见,发病率为0.02‰~0.03‰,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达11%[1]。我院于2001年6月—2011年8月对7例肺AVF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经导管纽扣式堵塞装置关闭小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我科从1995年1月~1997年9月采用Sideris纽扣式补片关闭小儿室间隔缺损9例。结果堵闭成功8例,失败1例,经1月~2年随访,4例恢复良好,2例有轻或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残余分流2.smm,1例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本方法关闭小儿室间隔缺损,从指征,堵塞装置及操作技术上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2 356例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动脉瓣狭窄(PS),并行介入治疗的0~18岁CHD患儿,在介入治疗中及治疗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2 356例CHD患儿中159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6.75%;其中VSD组为11.40%(82/719),ASD组为7.50%(51/680),PDA组为3.09%(22/712),PS组为1.63%(4/245)。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1%(102/2 356)。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71%(64/2 356),VSD组为3.62%(26/719),ASD组为2.21%(15/680),PDA组为2.53%(18/712),PS组为1.63%(4/245);术中严重并发症为0.51%(12/2 356),术后早发严重并发症为1.99%(47/2 356),迟发严重并发症为0.21%(5/2 356)。严重并发症经介入手术治疗0.13%(3/2 356),经外科手术治疗0.64%(15/2 356),经内科保守治疗1.95%(46/2 356);2例死亡,死亡率0.08%。结论 CHD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但仍不容忽视。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按常规操作,术后进行规范的长期随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72例经心导管检查或手术证实有VSD、ASD、PDA及5例误诊者的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DCFI)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2DCFI是诊断VSD、ASD、PDA的敏感方法,并能迅速显示心内分流的方向、位置及分流束宽度,在VSD及ASD的分型与手术对照上有较高的符合率,通过测量分流束宽度可作半定量诊断。同时分析漏诊及误诊原因,总结2DCFI在LVRAC、PD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指出多个切面及节段性探查可避免漏诊,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清晰显示心脏解剖结构及追踪异常彩色血流起源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导管弹簧圈堵闭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应用价值。方法  10例小儿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病人 ,男 3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6 6± 2 9岁 (2~ 11岁 ) ,平均体重 18 6± 5 9公斤 (10~ 30公斤 ) ,均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经动脉途径进行堵闭。结果 残余分流PDA最小直径平均为 1 75± 0 6 2mm (0 8~ 3 0mm) ,漏斗形 8例 ,管形 2例 ;10例均用单个Cook可控弹簧圈一次堵闭成功 ,术后即刻造影仅 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 ;平均手术时间为 47 0± 3 5分钟 (40~ 5 0分钟 ) ,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 6 1± 1 8分钟 (4~ 10分钟 ) ;平均 32 2月随访残余分流均完全堵闭 ,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导管弹簧圈法是关闭小儿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适宜 ,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