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应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们对38例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患儿,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置入Ommaya囊持续外引流,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行头颅CT检查硬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结果28例患儿经持续引流5~7d后,发热、头痛及呕吐症状均明显减轻,又反复穿刺囊体3~6次并引流,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29例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9例无变化;术后1年复查,32例硬膜下积液消失,3例明显减少,3例因脑膜炎控制效果差,症状反复,放弃治疗。结论Ommaya囊可以长期置入,反复穿刺引流,较传统颅骨钻孔直接外引流,减少了感染风险,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儿童颅脑外伤临床多见,其中颅脑外伤合并面神经损伤发病率高达5.04%[1],常表现为即刻性面神经损伤及迟发性面神经损伤,伤后3~10 d出现面神经损伤称迟发性面神经损伤。我科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共收治41例颅脑损伤致迟发性面神经损伤患儿,37例均采取保守治疗,4例患儿行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肌酸磷酸激酶(CK)在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27例肠梗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手术发现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2例,观察组2(行手术治疗发现无肠坏死者)15例,分别在入院时、术后第1d、术后第3d采静脉血,检测血标本中IFABP及CK的含量;正常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静脉血1次。结果:两观察组入院时血清IFABP及CK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后第1d,两观察组IFABP水平均降至正常,CK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d,两观察组IFABP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CK水平较前明显降低。结论:IFABP及CK是诊断肠缺血、肠坏死的敏感指标,且IFABP对肠梗阻术后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8年7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6例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的临床诊疗经过,并随访其预后。结果 26例中,死亡3例,植物生存1例,5例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基本痊愈17例。结论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受伤原因与成人不同,以高坠伤多见,病死率及致残率较成人低,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湿疹,突出中医优势。方法按照中医基础理论,随机对湿疹患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进行分型诊治,随证加减,同时内服药与外用药配合治疗,并予以总结。结果诊治中将湿疹分为湿热交阻型、脾虚湿盛型、湿瘀互结型三型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该理论治疗湿疹分型简便实用,临床疗效确切,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10例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血肿在2周内自行吸收,66例行血肿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治疗,17例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行置管引流并加压包扎,15例骨化血肿全麻下行骨化血肿清除术。结果全组患儿术后未出现血肿腔感染;8例血肿穿刺后血肿腔再出血,行二次抽吸血肿并加压包扎后痊愈。全组患儿头颅外型均恢复正常,疗效满意。术后随访6月后行头颅CT检查示手术区域的颅骨恢复正常厚度。结论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应早期诊断,如血肿出现15d后仍未白行吸收者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肠缺血时血清肝、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方法 取机械性肠梗阻患儿46例,分为实验一组(手术切除肠管组)11例,实验二组(未手术切除肠管组)23例,实验三组(未手术组)12例,对照组10例,为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采取外周静脉血1次,肠梗阻患儿分别于入院时、术后(有效治疗)第1天、术后(有效治疗)第3天采取外周静脉血3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检测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结果 所有实验组患儿入院时IFABP、LFABP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以肠坏死组升高最明显;术后第1天、第3天所有实验组IFABP、LFABP全部达到对照组水平;同一时期,相同实验组LFABP水平均较IFABP高.结论 IFABP、LFABP是检测肠缺血、肠坏死较为灵敏的指标,以LFABP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对肠缺血患儿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检测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