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监测苏州地区儿童肠球菌感染趋势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445株肠球菌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在本院儿童肠球菌感染检出率较高;屎肠球菌对替考拉宁(Inv)、万古霉素(B)、利奈唑胺(B)均表现敏感,而粪肠球菌对替考拉宁(Inv)全部敏感。结论:肠球菌感染已成为医院儿童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应加强对肠球菌属的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预防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CU病房中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及用药.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06年12月人住ICU患儿的痰、血、尿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根据NCCLS标准判读.结果 共分离出致病菌156株,其中G-杆菌126株(80.77%),G 球菌24株(15.38%),G-球菌6株(3.85%).主要标本来源为痰(91.0%),其次为血(2.6%)、尿(2.6%),其中痰液标本中医院感染菌64株,其他感染菌78株.分离的前3位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产ESBLs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6/18株)、87.5%(14/16株)和92.3%(24/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西丁、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3.3%、88.9%、66.6%,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G-杆菌对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类耐药率均达50%以上,但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结论 ICU病房中感染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下呼吸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且耐药较严重.对疑有感染的患儿应及时留取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并依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副鼻窦16层螺旋CT扫描的技术优势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多层螺旋扫描机,对68例临床诊断鼻窦炎的病人行轴位螺旋扫描,准直0.75mm,床速5mm/cycle,重建薄层高分辨率图像系列,层厚1mm,间隔0.5mm,卷积核H70h very sharp。将图像系列载入3D卡,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行标准轴位、冠状位、矢状位2次图像重建,层厚1mm,间隔0.5mm,多方位观察鼻腔和鼻窦的细微结构,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果多平面2次重建图像具有高清晰各向同性,能清楚显示鼻腔、副鼻窦的细微结构(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基本CT改变)。结论16层螺旋CT各向同性的多平面二次图像重建技术为副鼻窦检查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苏州地区儿童肺炎链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门诊与住院患儿各临床标本分离的1 521株肺炎链球菌,采用梅里埃链球菌和肺炎球菌药敏试剂盒ATB STREP5进行MIC测定。结果 1 521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43.6%,其中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4.6%;低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ISP)39.1%。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喹奴普丁/达福普丁,氯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20.6%,21.0%,99.3%,97.6%,76.2%,92.0%,75.3%,7.0%,0.13%,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肺炎链球菌。结论苏州地区儿童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以低耐为主,青霉素仍是一个有效药物。对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需做细菌药敏试验后再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尚有争议 ,如手术中是否保留中鼻甲等[1-3 ] ,对既保留中鼻甲的形态和功能 ,又避免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的粘连 ,并保持术后中鼻道及鼻窦窦口的通畅引流 ,也有不同的见解。临床发现 ,中鼻甲存在肥厚及息肉样变等病变时 ,易导致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术后鼻腔粘连 ,术后疗效也差。我们对 12 3例慢性鼻窦炎和 /或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 ,根据中鼻甲病变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 ,探讨了不同中鼻甲处理方法与手术疗效及鼻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9年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简易的夜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初筛甚至确诊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可行性。方法分析37名疑诊OSAHS儿童的多导睡眠仪(PSG)监测结果,得出每小时SpO2下降≥4%次数,即氧减饱和度指数(CDI4)。将CDI4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非OSAHS组(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AI)〈1次/h)6例,和OS-AHS组(OAI≥1次/h,或AHI≥5次/h,伴最低SpO2(LSpO2)〈92%)31例。CDI4与AHI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6;CDI4与AHI直线回归方程为:Y(AHI)=0.101*X(CDI4)+1.496,R2=0.810,P〈0.01;CDI4≥2次/h作为诊断标准时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结论CDI4与AHI有良好相关性,CDI4与AHI的直线回归方程成立,CDI4可反映呼吸紊乱的频度,CDI4≥2次/h诊断OSAHS时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SpO2监测在初筛甚至确诊儿童OSAHS中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留置导尿管是解决排尿异常的基本方法,但其本身是一种侵袭性操作,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即发生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发生CAUT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泌尿外科于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因尿道下裂、肾盂积水、隐匿性阴茎,膀胱结石、尿道狭窄、尿路结石及膀胱输尿管返流等术后住院期间需留置导尿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32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并结合K B药敏实验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住院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标本1 990份共分离病原菌181株,检出阳性率9.1%(181/1 990)。细菌检出率95.0%(172/181),真菌检出率5.0%(9/181),其中肺炎链球菌19.3%(35/181),表皮葡萄球菌18.8%(34/181),大肠埃希菌17.1%(31/181)。3种主要细菌的分离率较高,主要集中分布在1岁以内患儿。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1.9%(13/31)和50.0%(3/6)。主要的革兰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厄它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革兰阳性细菌。结论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进行培养和药敏实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对降低细菌的耐药和提高药物的敏感性,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9岁.因渐进性鼻塞、流脓涕2年,于2000年3月21日收住院.患者2年前双侧鼻塞,流黄脓涕,逐渐加重.半年前嗅觉减退,伴头昏、头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检查见双侧中鼻道有乳白色新生物,表面光滑,柔软.中鼻道及鼻底有脓性分泌物,鼻咽部未见异常.鼻窦冠状位CT示双侧鼻腔软组织影充填,双侧筛窦、上颌窦、额窦低密度影.入院诊断为双侧息肉、慢性鼻窦炎,抗炎治疗后于局麻下行内窥镜鼻窦手术.术中见左鼻腔息肉2cm×1.5cm×1cm,有蒂,去除息肉后见其根蒂位在上鼻甲,周围结构未见息肉样变.右鼻腔息肉来源于中鼻道及筛窦,手术切除左上鼻甲大部,切除右侧筛窦并扩大右上颌窦开口.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5d,用1%麻黄素滴鼻,雷诺考特水剂喷鼻.随访半年,鼻腔通气良好,头昏、头痛消失,双侧鼻腔洁净,术腔上皮化良好,引流通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为优化AR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截至2014年5月,纳入有关LTRA联用鼻用激素治疗AR的随机对照实验,经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经检索和筛选,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用激素加LTRA组的鼻症状总分及流涕、喷嚏症状评分较单用鼻用激素组明显降低[WMD=-4.49,95%CI(-4.95~-4.03),P<0.01;WMD=-0.43,95%CI(-0.78~-0.07),P<0.05;WMD=-0.10,95%CI(-0.16~-0.04),P<0.01];而鼻用激素加LTRA组的鼻塞、鼻痒评分及RQLQ评分与单用鼻用激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1,95%CI(-0.06~0.08),P>0.05;WMD=-0.15,95%CI(-0.43~0.13),P>0.05;WMD=-15.19,95%CI(-55.37~25.00),P>0.05]。结论:根据目前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初步认为LTRA联用鼻用激素在治疗AR方面疗效优于单用鼻用激素,且安全性良好,但仍需要今后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