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皮肤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收住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脑活检组织病理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患儿为3岁6个月男童,因间断头痛伴呕吐3个月、双下肢乏力伴尿潴留9 d入院。头颅CT与MRI平扫示颅内多发钙化灶伴周围明显水肿,胸腰椎MRI提示T7椎体水平脊髓局灶信号异常,增强MRI扫描示病灶周边强化。颅内病变处活检提示变性坏死肉芽肿性炎症,其中见暗色粗大的真菌菌丝和芽孢。活检组织与脑脊液培养出同一病原,经鉴定为皮炎外瓶霉。应用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2个月,疗效不佳,患者自动出院,1个月后死亡。结论皮炎外瓶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非常少见,是最严重的真菌感染类型;组织病理检查与培养是确诊的依据,该病治疗困难,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临床常见镰刀菌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镰刀菌(Fusarium spp)通常被认为是某些植物的致病菌和污染菌。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类固醇激素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介入疗法的不断开展,特别是免疫缺陷疾病的增多,镰刀菌引起的人类感染先后有报道[1]。临床上镰刀菌常可引起角膜炎[2],也可见于皮肤感染[3]、关节炎[4]等,常  相似文献   
3.
临床常见毛孢子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临床常见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spp.)的鉴定方法,在形态学、营养生理学试验的基础上对临床常见的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inkin)、皮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cutaneum)及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进行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基因(rDNA)的内转录间区(ITS)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Cfr3I、NcoI对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序列测定,发现用Cfr13I做酶切,皮毛孢子菌的RFLP带型和阿萨希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的不同;用NcoI做酶切,皮瘤毛孢子菌的带型与另两者不一致,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营养生理学试验一致。结果提示,温度试验、API 20C、RFLP及序列测定可用于鉴定临床常见的毛孢子菌。  相似文献   
4.
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加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 并与1%硝酸益康唑霜对比.方法:每天外用2次,疗程体股癣2周, 足癣 4周,随访2周.足癣可疗效评价病例,试验组38例,对照组33例.体股癣试验组33例,对照组35例.结果:试验组对足癣,在第4周时脱屑症状的改善和临床的综合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在停药后2周, 角化、浸渍和瘙痒症状的改善和临床的综合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体股癣,在第1周时瘙痒症状的改善和临床的综合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在停药后2周, 丘疹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足癣,在第2周时临床有效率57.89%(对照组51.52%),真菌学清除率71.05%(对照组72.73%);在第4周分别为94.74%(对照组81.82%)和94.74%(对照组100%);在停药后2周分别为100%(对照组81.82%,P<0.05)和100%(对照组93.94%).试验组对体股癣, 在第1周的临床有效率87.88%(对照组60.00%,P<0.01),真菌学清除率90.91%(对照组88.57%);在第2周分别为96.97%(对照组91.43%)和100%(对照组97.14%);在停药后2周分别为100%(对照组100%)和100%(对照组100%).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4%(对照组2.86%),表现为局部轻度刺激.结论: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可在短时间内抑制皮肤炎症反应,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且与单纯的硝酸益康唑霜有同样强的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龈沟内环形切口法用于下颌远中邻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80例需拔除下颌远中邻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采用龈沟内环形切口法,对照组采用标准封套法。比较两组术后2、7 d出血程度、疼痛程度、肿胀程度、最大开口度,术前与术后3个月下颌第二磨牙牙周探诊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2 d出血程度、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最大开口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出血程度、疼痛程度、肿胀程度、最大开口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颊位点、近颊位点、颊侧位点、远舌位点、近舌位点、舌侧位点牙周探诊深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远中邻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采用龈沟内环形切口法,可减轻术后早期出血、疼痛及开口受限,缩短软组织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7.
汉麻织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育平  杨雪琴  万哲 《武警医学》2008,19(11):1000-1001
 目的 通过分析汉麻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生长的影响,探讨汉麻织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振荡法,将汉麻织物分别与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混合培养,对照组为棉布组,3 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组的菌落数和抑菌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汉麻织物组抑菌率明显高于棉布组(P<0.05),汉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抑菌率分别为49%、53%、44%,对3者的抑菌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汉麻织物可明显抑制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生长,可能用于预防足癣、股癣等浅部真菌病.  相似文献   
8.
真菌与真菌病研究近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免疫低下患者的增加,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本文简要综述了10年来本中心的工作概况,包括(1)致病菌种的收集与保藏:目前已收集国内外致病真菌2 600余株,发现并报道国内外致病菌新纪录种多株,如多变根毛霉规则变种、葡萄孢维郎那霉致病新纪录种,报道多例国内致病新纪录种如棘状外瓶霉、奔马赭霉、疣状瓶霉、草本枝孢霉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等;(2)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院内真菌感染菌种及危险因素分析,及时监测致病菌种的变迁及危险因素的变化;(3)致病种的分类研究及新菌种的鉴定:应用RAPD、RFLP、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近10个属的致病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并命名了3个曲霉新种,并对致病新纪录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4)真菌病诊断:设计出曲霉、外瓶霉、孢子丝菌的种特异性引物;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技术对深部真菌病进行了诊断研究,设计烟曲霉种特异性探针并成功地对可疑曲霉感染进行了诊断;(5)真菌病发病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通过小鼠模型,应用简并引物RT-PCR技术、克隆测序、Northern杂交等方法,发现了烟曲霉潜在的毒力因素--组氨酸激酶;应用Southern杂交、RFLP、SSCP等技术分析,推论角鲨烯环氧化酶氨基酸的缺失可能引起白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6)酵母菌和丝状菌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在国内首先应用NCCLS推荐的M-27系列方法对致病性酵母菌及其他丝状真菌进行了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测定,改进并建立了多种致病菌种的药敏试验方法;通过对新型抗真菌药物甲中浓度的监测,为设计更为合理的甲真菌病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溶液治疗趾间型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1%联苯苄唑溶液对比。方法:每天外用1次,疗程体股癣2周,足癣4周,随访2周。对照组30例,体股癣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结果:试验组对足癣,在停药时的临床有效率87.1%(对照组93.3%),真菌学清除率90.3%(对照组93.3%)。在停药后2周分别为100%(对照组96.7%)和100%(对照组96.7%)。试验组对体股癣,在停药时的临床有效率96.9%(对照组87.5%),真菌学清除率96.9%(对照组93.8%)。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2.5%(对照组16.1%)。表现为局部轻度刺激,结论:1%盐酸布替萘芬溶液治疗趾间型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和安全性与1%联苯苄唑溶液相似。  相似文献   
10.
采用NCCLS M27-A方案微量法检测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为了解我国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观察氟康唑耐药株对伊曲康唑和酮康唑是否存在交叉耐药[1] ,本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1997年公布的M2 7 A方案的微量稀释法测定了 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对 80株念珠菌的MIC值。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菌株 :本试验所采用的菌株及其来源如下 :受试菌株为 80株念珠菌 ,包括 :白念珠菌 (Candidaalbicans) 4 7株(临床分离株 40株、ATCC模式株 2株和 5株氟康唑耐药株 )、近平滑念珠菌 (C .parapsilosis) 9株 (临床分离株 7株、A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