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7篇
基础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食管异物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23例合并食管穿孔、颈胸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2~87岁,病程2~11 d。术前CT扫描评估异物位置、食管损伤及周围炎症情况,其中异物位于第一狭窄16例、第二狭窄4例、第三狭窄1例及第四狭窄2例,合并食管穿孔23例、食管周围炎17例、食管周围脓肿3例、颈部脓肿2例、纵隔脓肿1例。23例中,行经硬性食管镜异物取出术17例、颈侧切开探查异物取出术5例、开胸探查异物取出术1例,围手术期配合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治疗。术后根据Stooler分级标准评价食管损伤后食管狭窄程度。结果 本组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手术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均顺利拔除鼻饲管,行颈侧切开和开胸探查的患者均顺利拔除伤口引流管,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并发颈段食管狭窄Ⅱ级,行食管扩张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出院后随访3~5个月,23例均正常进食普通饮食,标准食管狭窄程度Stooler分级均为0级。结论 伴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应依据异物嵌顿部位及患者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取出异物,同时给予围手术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多学科联合施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中国西北地区聋哑人群中进行耳聋的临床病因学分析,明确不同致聋因素在该地区耳聋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和流行规律。方法对中国西北地区5所聋哑学校的801例聋哑学生,采用问卷式调查及电话家访的方式采集病史;由专科医生进行全身及耳部检查排除综合征型患者;由专业测听师进行听力学检测,判断听力损失程度。结果801例聋哑学生中有326例为药物性聋,占40.69%(326/801),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An)致聋占药物性聋的86.5%(282/326);家族遗传性聋85例,占10.61%(85/801);母孕期感染、新生儿疾患及婴幼儿期疾病引起的耳聋190例,占23.72%(190/801)。结论药物性聋是导致该地区耳聋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家族遗传性聋;新生儿和婴幼儿疾病也是导致该地区耳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5.
95例前庭水管扩大核心家系SLC26A4基因特异突变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患者SLC26A4基因突变图谱,为相关基因的筛查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集95例EVA核心家系,募集84名听力正常者及46名内耳结构正常的听力损失患者作为对照。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SLC26A4基因的21个外显子,纯化PCR产物后直接测序,使用DNAStar及BioEdit序列比对软件分析SLC26A4基因的突变位点,利用Clustal软件进行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在95例EVA核心家系中,93例发生了SLC26A4基因突变,约占97.9%(93/95)。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占88.4%(84/95),单等位基因和未发现突变的家系分别占9.5%和2.1%。93个家系中共发现38种突变,包括23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突变,15种已报突变(5种仅报道于中国家系)。IVS7—2A〉G是所有突变中最常见的突变,其在所有突变体中约占57.63%(102/177),75(75/95)个家系发生了此种突变。结论95例中国EVA核心家系的SLC26A4基因调查中,发现了一个中国特异性的SLC26A4基因突变谱:97.9%的中国EVA患者均可检测到SLC26A4基因的突变,双等位基因突变率约为88.4%;23种新的突变和5种仅报道于中国家系的突变在其他人群未曾检测到;IVS7—2A〉G为中国人群前庭水管扩大患者最常见的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幼儿听力评估中多种客观听力测试方法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进行听力学诊断的350例婴幼儿病历资料,其诊断年龄为46天~3岁.平均为1岁7个月.350例患儿进行了听性脑于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 Hz-AERP)、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及鼓室导抗图测试(tympanometry).结果 350例(700耳)婴幼儿中听力损失总耳数为648耳(92.57%),其中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600耳(85.71%),传导性听力损失或混合性听力损失48耳(6.86%).听力损失的648耳中.各项检查的检出耳数分别为:ABR 605耳(93.36%),40 Hz-AERP596耳(91.98%),ASSR 622耳(95.99%),DPOAE 601耳(92.75%),226 Hz鼓室导抗图268耳(41.36%).DPOAE正常的99耳中,ABR各波消失或严重异常22耳.ABR测试中记录到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53例(93耳).完成1 000 Hz鼓室导抗图测试的103耳中存在异常的耳数为40耳.经检查诊断小儿听神经病22耳(12例),辅助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53例.初步诊断婴幼儿中耳炎40耳.350例患儿的ABR的波V反应阈为:≤30dB nHL占13.57%,31~50 dB nHL占7.43%.51~70 dB nHL 占8.57%.71~90 dB nHL占13.14%,≥91 dBnHl占57.29%.结论 婴幼儿听力评估中.联合应用多种客观听力测试方法可以提高检出率.结合应用DPOAE和ABR对早期诊断听神经病有重要意义.观察ABR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有助于临床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1 000 Hz鼓室导抗图有助于婴幼儿中耳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线粒体12SrRNA C1494T突变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的临床表型特征的相关性,警示临床值得关注的又一药物致聋敏感靶点。方法对遗传性聋资源库中两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耳聋大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及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并绘制系谱图。提取耳聋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扩增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耳聋患者线粒体12SrRNA基因1228~1984位序列(涵盖12SrRNA1494及1555位点)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限制性酶切鉴定或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两个家系分别为一个四代相传的母系遗传家系(196家系)和一个三代相传的母系遗传性耳聋家系(1802家系)。196家系发现8名12SrRNA C1494T携带者,其中3名在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后出现重度耳聋,成为聋哑人(Ⅱ:2、Ⅱ:5、III:2);2名无耳毒性药物用药史者(Ⅱ:9、Ⅱ:7),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言语发育正常;1名患者25岁时应用链霉素后致重度耳聋,现交流困难(Ⅱ:3);1名突变者现为2岁幼儿,目前对声音反应正常(Ⅳ:1);1名为听力正常人(Ⅲ:3),现年28岁。1802家系发现12名耳聋患者,其中7名患者为母系后代,全部为聋哑,配偶聋哑人5名。1802家系中母系后代成员10名(3名男性,7名女性),其中7名为聋哑患者(2名男性,5名女性),3名为听力正常人(1名男性,2名女性)。7名母系后代患者中有4名有明确的耳毒性药物用药史(奎宁、链霉素或庆大霉素),3名用药史不详。2名母系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线粒体12SrRNA C1494T突变。结论本研究通过两个线粒体12SrRNA C1494T突变家系警示线粒体12SrRNA C1494T突变又是一个值得非常关注的药物敏感作用靶点。具有此突变的患者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会产生重度耳聋,而未接触该药物者可以是正常听力或是高频听力下降者。临床要高度警示线粒体12SrRNA C1494T突变患者,早发现、早预警可避免聋哑患者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易感聋病基因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病因不明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进行GJB2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17例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排除了明确诊断为前庭导水管扩大和听神经病患者),进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和GJB2基因突变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12S rRNA基因和GJB2基因编码区,限制性内切酶Alw26 I检测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对酶切提示A1555G突变的病例和全部GJB2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18例为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阳性率为5.68%(18/317).GJB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致病突变纯合和复合杂合者为37例,阳性率为11.67%(37/317),致病突变杂合携带者为17例,检出率为5.36%.317例患者中,17.35%[(18 37)/317]的耳聋患者的致病原因为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和GJB2基因突变导致.结论 对病因不明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GJB2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的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音乐训练改善儿童认知控制能力来探讨音乐训练对大脑前额叶执行功能的可塑性。方法采用GO/NOGO的实验范式,记录16名受过3年以上音乐训练儿童和16名对照组儿童的脑电信号,并对N2、P3波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显示,音乐训练组NOGO任务的N2波幅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NOGO任务的P3波幅统计结果发现,位置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P<0.05),表现在FZ、FCZ位置上音乐训练组的P3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尽管音乐训练不能提高对冲突的监测能力,但是能够显著改进反应抑制能力,继而改善儿童前额叶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管亲和力调节激酶基因MARK4基因在小鼠不同组织(尤其耳蜗)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发育期耳蜗中的表达变化,研究该基因与听觉系统功能的关系,为DFNA4型耳聋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有意义的线索。方法分别取成年(30天)健康NIH小鼠的五种组织(心、肝、肾、脑、耳蜗)以及不同发育期(出生后6、11、15、30天)健康NIH小鼠的耳蜗组织,提取各组织的总RNA,针对小鼠MARK4基因的mRNA序列(NM-172279),设计引物进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了解MARK4基因与DF—NA4型耳聋基因座的定位关系。结果①成年小鼠(30天)五种组织中,除心脏组织外其余四种组织均有MARK4基因的表达,以肝、肾中表达量较高,而耳蜗和脑组织中表达稍弱,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特异性;②处于新生期(6天)、幼年期(11、15天)、成年期(30天)的小鼠,其耳蜗组织中均有MARK4基因的表达,以新生期表达量最高,生长至成年期时较前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③MARK4基因位于人类19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恰位于中国DFNA4型耳聋家系的定位区域。结论MARK4基因在成年小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其在耳蜗组织的表达情况提示该基因与听觉功能相关,可能在小鼠听觉系统的发育过程中产生作用。MARK4基因无论从位置上还是功能上考虑,均是中国DFNA4型耳聋家系极好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