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肿瘤学   10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利用MRI技术连续采集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时图像,观察并测量软腭、舌、喉的运动规律及最大活动度。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7月-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头颈部恶性肿瘤2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3例,中位年龄58.5岁(28~78岁)。20例患者中鼻咽癌7例,口腔癌3例,口咽癌5例,下咽癌3例,鼻腔鼻旁窦2例。根据AJCC第八版分期Ⅰ-Ⅱ期患者2例,Ⅲ期8例,Ⅳ期10例。结果 吞咽时软腭向上移动移动距离为(1.06±0.31)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后移动距离为(0.83±0.24) cm且近似正态分布。舌体向后移动距离为(0.77±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含压舌板行图像采集患者舌上移位移为0,无压舌板患者舌体中位上移距离为1.23 cm (0.59~1.41 cm)。喉向上移动距离为(1.14±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前移动的中位距离为0.4 cm (0.27~0.90 cm)。结论 吞咽运动有可能发生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并引起大体肿瘤体积(GTV)及周围正常组织移动;因此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注意GTV至PGTV的个体化外放距离,以保证肿瘤处方剂量。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是一种与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鼻咽癌在接受现代调强放疗技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高危患者和复发/远处转移鼻咽癌(R/M-NPC)患者的疗效成为治疗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不断取得进步。随着对EBV抗原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免疫治疗在R/M-NPC治疗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将成为初治高危鼻咽癌临床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几天前,我的一位患者朋友给我发来一条信息,告诉我,他把他的抗癌经历写成了一部书,是一部纪实类励志型的书。他还邀请我给他的书写个序言。这对我来说,还是个新鲜事,这辈子,专业书籍读了不少,也参加过多部专业书籍的写作,给别人的书写序言,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相似文献   
4.
目的训练放疗计划个体化三维剂量预测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建立计划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已临床实施的早期鼻咽癌同步加量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提取7个几何特征,包括各危及器官(OARs)到PTV、加量靶区和外轮廓的最小距离,及4个坐标位置关系特征。训练(89例)并验证(10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三维剂量分布预测模型;然后基于该预测模型建立放疗计划质量控制方法。以各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D2%、D25%、D50%、D75%和平均剂量(MD)为质量控制指标,通过标准为人工计划和预测剂量差别≤10%。采用由低年资物理师设计的10例计划,对该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测试。结果18个头颈部OARs的主要剂量学指标,预测剂量与专家计划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剂量预测结果与专家计划相比,D2%、D25%、D50%、D75%和平均剂量(MD)的差别均控制在1.2 Gy以内。由低年资物理师设计的10例计划均达到常规临床剂量限值的要求,而利用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检出1例计划的脊髓、脊髓危及器官的计划体积(PRV)、脑干和脑干PRV剂量限制有待改善。根据模型预测值重新优化计划后,脊髓和脑干D2%分别降低了8.4和5.8 Gy。结论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放疗计划质量控制方法,能克服统一性剂量限值未考虑患者特异性的缺陷,可提高个体化计划质量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解剖学动态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剂量学分布的影响,客观评价放疗重新修改物理计划的必要性.方法搜集12例Ⅲ~Ⅳ期鼻咽癌患者进行相关临床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疗.疗前常规螺旋CT扫描,由临床医生进行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IMRT计划完成后再次螺旋CT扫描校正治疗中心,开始治疗后的每周按治疗中心重复进行螺旋CT扫描,然后将获取的CT图像和原计划CT图像融合.首先在系统融合界面就变化的PTV1及正常器官(腮腺、轮廓)进行重新修改,并计算出靶区及正常器官体积变化范围,从中寻找再次计划的最佳时间段.其次按照首次计划条件在重新修改的靶区上再次计算,得出靶区及正常器官剂量学参数后与首次计划对比观察其变化.结果 IMRT治疗中头颈部外轮廓、腮腺体积逐步缩小,放疗至5周左右腮腺及轮廓体积变化达顶峰,因而选择第5周CT和首次CT作为剂量学研究对象.再次计算及配对设计比较发现治疗中和治疗前PTV1,D99、D95,脊髓Dmax、Dmean,脑干Dmax、Dmean,下颌骨Dmax、Dmean相似(P值均>0.05),而双侧腮腺D50不同(P左=0.03,P右=0.01).结论 IMRT治疗过程中鼻咽癌患者出现腮腺缩小、轮廓改变和PTV缩小.放疗至5周左右相关体积变化达顶峰.第5周再次计划与原计划相比脊髓、脑干、下颌骨、PTV1各项剂量学参数值变化不大,但腮腺剂量增加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147例鼻咽癌调强放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我院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经验和结果.方法 5年内采用调强放疗初程鼻咽癌患者147例.T1-2期38例鼻咽原发病变靶区(GTVnx)和阳性淋巴结(GTVnd)的处方剂量为70.0~72.6 Gy,高危区(CTV1)处方剂量为60Gy,低危区(CTV2)处方剂量为50Gy.T3-4期109例GTVnx74`78Gy,其他靶区处方剂量同T1-2期.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全组3年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无远转生存率分别为93.2%、93.5%、72.6%~1174.4%,T1-2、T3-4期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和86.9%(P=0.007),总生存率为95.5%和91.3%(P=0.030).N0-1和N2-3期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远转生存率分别为99%和68.5%(P=0.030)、79%和64.O%(P=0.004)、81%和65.2%(P=0.000).急性腮腺功能损伤1+2级为96.6%,3级为1.4%,2级发生于放疗后3、6个月和1、2年的分别为43.0%、12.O%和4.9%、3.2%.结论 鼻咽癌凋强放疗方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保护了腮腺功能.  相似文献   
7.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MRT)在初治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76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了全程IMRT.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20例,Ⅲ期29例,Ⅳ期25例.采用多叶光栅的静态调强技术实施IMRT,采用的逆向治疗计划系统分别为TMS、CMS和Pinnacle.各靶区处方剂量均以其PTV定义给予,鼻咽肿瘤(GTV)和颈部淋巴结(GTV-LN)处方剂量为68~7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CTV1)处方剂量为58~6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CTV2)37例采用IMRT技术,处方剂量为50~60Gy,39例采用常规技术单前切线野照射.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和视交叉的最高限量(99%体积低于此剂量)分别为8、54、40、54、54 Gy.7例合并同时化疗,4例IMRT后鼻咽局部予以立体定向放疗加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RTOG标准评价急性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期为10个月,全组死亡3例,分别死于鼻咽肿瘤未控大出血、肝转移和治疗相关并发症.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92%;鼻咽和颈部1、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95%,4例出现了远处转移;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86%.急性反应以1、2级为主,其中唾液腺为99%,咽部和黏膜分别为88%和72%.GTV、GTV-LN、CTV1、CTV2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4.3、74.1、67.2、60.2Gy,平均低于95%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分别为0.58%、0.31%、0.67%、0.59%.左、右腮腺的中位剂量分别为33.9、34.0 Gy,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交叉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7.2、53.4、41.6、53.4、55.6 Gy.结论调强放疗技术能对初治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很好的剂量分布,达到较高局部控制率,并降低了周围危及器官剂量和急性治疗反应,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非每日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校位能否改善摆位误差对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剂量分布影响。方法 对14例行根治性IMRT的鼻咽癌患者治疗开始后连续5次用KVCBCT检测摆位误差,并将其均值作为系统误差预测值,若其>1.5 mm则在第6次离线校位。假设通过移床能完全校正系统误差,那么从第6次起实际各方向摆位误差值加上离线校位值可得到未行校位时的摆位误差值,在治疗计划系统中通过等中心移位重新计算剂量来模拟应用非每日校位策略前后摆位误差所致的剂量变化。结果 对10例系统误差预测值>1.5 mm者摆位误差明显降低了靶区剂量:98%大体肿瘤体积(GTV)所接受剂量(GTV-D98)平均减少3.8Gy(Z=-2.81,P=0.005),原发灶临床靶体积(CTVns) D95( CTVns-D95)平均减少4.8Gy(Z=-1.96,P=0.050),高危CTV1 -D95平均减少1.0Gy(Z=-2.82,P=0.005),低危CTV2-D95减少不明显(Z=-0.13,P=0.900)。应用非每日校位后明显减少了摆位误差的三维方向位移总量,均值从3.6 mm减少为2.6mm(t=2.00,P=0.000),GTV-D98平均增加3.8 Gy(Z=-2.70,P=0.007),CTVns-D95平均增加5.0Gy(Z=-2.15,P=0.030),CTV1 -D95平均增加0.9Gy(Z=-2.80,P=0.005),减少了危及器官剂量增加>3%、5%患者比例。结论 应用非每日KVCBCT校位能有效减少摆位误差对鼻咽癌IMRT剂量分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60岁老年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调强放疗(IMRT)前后的心理痛苦情况。方法 采用心理痛苦温度计对85例老年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IMRT前、后心理痛苦程度和痛苦问题前瞻性调查。IMRT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全组中位年龄为66岁(60~85岁)。调查显示IMRT前、后有73%、87%患者出现心理痛苦(P<0.001),显著痛苦分别为6%、35%(P<0.001)。IMRT前主要痛苦问题(>10%发生率)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担忧、口腔疼痛、经济问题、紧张、睡眠问题和鼻腔干燥,IMRT后显著增加的痛苦问题为口腔疼痛、便秘、进食、恶心和鼻腔干燥。性别(OR=5.520,95%CI为1.437~21.212,P=0.013),疗前PG-SGA评分(OR=1.220,95%CI为1.048~1.421,P=0.010)和是否有医疗保险(OR=0.230,95%CI为0.053~0.995,P=0.049)是IMRT前显著心理痛苦的相关因素,职业(OR=2.286,95%CI为1.291~4.050,P=0.005)和是否拥有医疗保险(OR=0.089,95%CI为0.029~0.276,P<0.001)是IMRT后显著心理痛苦的相关因素。结论 老年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IMRT前痛苦发生率高,IMRT后痛苦加重,主要为治疗相关的痛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原发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CCUP)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随着PET-CT、分子病理学、内镜等辅助检查的发展和放疗技术的进步,这类疾病的诊治水平逐渐提高。手术和放射治疗是CCUP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因CCUP发病率较低、异质性大,目前仍缺少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在治疗方面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就近年CCUP的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