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科治疗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肺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各种预后因素的影响度。结果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33.5%。手术方式、手术性质、病理类型及分期均可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中后三者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老年肺癌患者术前应全面检查,尽量避免单纯探查手术和姑息手术。手术以肺叶切除为标准术式,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行部分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双原发肺癌一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报告1例双侧同时双原发肺癌病人,结合文献讨论双侧同时双原发肺癌一期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综合治疗。结果对1例双侧同时双原发肺癌病人,行一期手术治疗,包括左肺下叶切除和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左肺腺鳞癌,右肺腺癌。术后出现呼吸衰竭,经机械通气治疗后好转。术后化疗4周期。随访26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结合文献,部分选择性双侧同时双原发肺癌病人一期手术加术后辅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总结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的治疗结果,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影响生存的因素。方法采用STATA5.0软件建立例资料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49%。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气管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74年至2001年我院收治的15例气管良性肿瘤的诊治结果。结果15例均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肿瘤局部或楔形切除9例,气管袖切5例,隆突成型1例。术后病理:涎腺混合瘤5例,乳头状瘤4例,血管瘤2例,错构瘤、神经鞘瘤、纤维黄色瘤、炎性假瘤各1例。术后均长期随诊,未见复发。结论原发性气管良性肿瘤临床极少见,易误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孙克林  韦森 《山东医药》2002,42(2):59-60
纵隔镜检查是明确纵隔病变及其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颈部小切口置入纵隔镜,直接对气管周围、气管隆突下及支气管区域进行视诊、触诊和活检.其所获资料可用于诊断.其次,应用纵隔镜检查可对肺癌进行统一而准确的分期,以便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纵隔镜检查的适应证:①明确纵隔肿物的性质.②观察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决定能否手术切除及协助分期.③明确纵隔肿大淋巴结的性质,是否为转移或其他疾患,如结核病、结节病、组织胞浆病和淋巴瘤等.④用于治疗,如切除纵隔内胸腺组织、胸腺瘤、支气管囊肿及植入心脏起搏器等.纵隔镜检查的禁忌症:主动脉瘤、上腔静脉综合征、严重的贫血或出血倾向及心肺功能不全、恶病质等.另外,行第二次纵隔镜检查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住院病死率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ICU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632例肿瘤术后患者,急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且机械通气)447例,对死亡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47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死亡106例,病死率为6.5%.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疾病(休克、感染、器官功能衰竭)、治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使用血管活性药物)、28 d内未住ICU天数、APACHEⅡ≥20分与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死亡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8,OR 1.032,95%Cl1.008~1.057)、APACHEⅡ≥20分(P=0.000,OR 12.200,95%Cl2.896~51.406)、器官功能衰竭(P=0.000,OR 13.344,95%Cl3.791~7.395)与急性呼吸衰竭的死亡有关.结论 手术时间、器官功能衰竭、APACHE Ⅱ评分是肿瘤患者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的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 MIC-1)是人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超家族中重要成员,研究发现MIC-1表达水平在多种上皮来源肿瘤患者血清中均有显著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MIC-1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诊断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与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152例早期肺癌、48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105例正常对照人群血清MIC-1浓度,分析MIC-1诊断肺癌中的作用,同时分析血清MIC-1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早期肺癌患者组MIC-1血清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肺良性疾病组(P<0.001),设1,000 pg/mL为诊断肺癌的临界值,MIC-1检测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和99.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0.90;95%CI:0.87-0.94];MIC-1血清水平与年龄(P=0.001)、性别(P=0.03)有关,病理TNM分期T2的患者MIC-1血清水平高于T1患者(P=0.022);血清MIC-1>1,465 pg/mL组的患者3年生存率为77.6%,低于血清MIC-1<1,465 pg/mL组的患者94.8%(P=0.022),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C-1>1,465 pg/mL是I期、II期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HR=3.37,95%CI:1.09-10.42, P=0.035)。结论 MIC-1作为血清肿瘤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提高肺癌早期诊断。MIC-1的检测对判断I期、II期NSCLC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可能为其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研究淋巴结阳性的胸中段食管癌术后放疗能否提高生存率,同时对放疗范围提出进一步修改的建议。方法分析2004—2009年在我院手术的有淋巴结转移的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286例,其中手术196例,术后IMRT 9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复发的影响。结果单一手术组( S)和术后放疗组( S+R)5年OS分别为22.9%和37.8%,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2个月和34.7个月(P=0.003);淋巴结转移(LNM)1-2个S组和S+R组的5年OS分别为27.3%和44.8%(P=0.017), LNM≥3个S组和S+R组的5年OS分别为16.7%和25.0%( P=0.043)。 S组N1、N2、N3期腹腔淋巴结转移失败率分别为2.9%、10.9%、20.0%(P=0.009)。 S+R组与S组比较纵隔淋巴结转移失败率明显降低( LNM 1-2个:S+R 8.0%, S 35.3%, P=0.003;LNM≥3个时, S+R 10.0%, S 42.3%, P=0.001)且明显延长了复发时间( S+R 25.1个月与S10.7个月,P=0.000)。但LNM≥3个S+R组的血道转移失败率明显高于S组(46.7%比26.1%,P=0.039)。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阳性患者能从术后放疗中获益。 LNM 1-2个可缩小照射范围。 LNM≥3个时妥协放疗剂量是否比妥协照射范围更合理还需前瞻性研究。血道转移失败率高,为化疗提供了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又称基质溶解素,是MMPs家族成员之一,本研究旨在检测MMP-7在肺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血浆中的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检测114例肺癌患者和100名正常人外周血血浆标本中的MMP-7浓度。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的MMP-7蛋白浓度(n=114,median=0.72ng/mL)明显高于正常人外周血血浆中的MMP-7蛋白浓度(n=100,median=0.30ng/mL,P<0.001),当cuto值为0.56ng/mL时,MMP-7检测肺癌的敏感性为62.3%,特异性为76.0%。但是,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中MMP-7的蛋白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外周血血浆中MMP-7可以作为辅助肺癌诊断的一种肿瘤标志物,但其与肺癌的各项临床参数之间无明显联系,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很强侵袭性和致死性的胸膜肿瘤,其发病多与石棉暴露史有关,近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1].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1年,5年生存率<1%[2].其治疗方案众多,目前仍没有标准治疗方案.本文就外科治疗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